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通读四千万字《二十四史》的毛主席,对这部巨著有何总体性评价?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前天 12: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通读四千万字《二十四史》的毛主席,对这部巨著有何总体性评价?                                                                     2025-10-05 12:53                                        

发布于:天津市
   
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创造者,同时也有着深厚的历史素养。这与他终身对中国古代典籍的兴趣密不可分。  

1939年5月20日,他在延安的一次干部教育大会上谈到:“古人说,‘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懂历史和现实,那就像牛马穿上衣服一样,没有意义。所谓‘古’,就是历史,从盘古开天地直到现在,都是‘古’;‘今’就是现实。光懂现在不够,还要懂过去。延安人要懂古今,中国人要懂古今,全世界的人都要懂古今。尤其是共产党员,更应该懂得古今。”  

毛主席强调,研究历史必须打好基础,尤其是要认真研读《二十四史》。其实,他在青年时期就已经读过其中的一些部分,如《史记》,但系统研读是在1952年以后。当年,他添置了一套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的线装《二十四史》,经常翻阅并做了大量批注。  
《二十四史》包含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明朝末年的四千多年历史,共三千二百余卷、四千万字,是中国最重要的历史典籍之一。毛主席在二十多年里坚持阅读,做下了密密麻麻的圈点和批注,甚至在书卷封面上详细标注目录、卷数与分类。例如,在《辽史》上,他不仅写下总目,还细致地指出目录中的错误,并加以订正。  

毛主席读书极其认真。负责整理他藏书的工作人员回忆说,他最常读的是《史记》《前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明史》,其中有些书至少读过五遍以上。他习惯在封面标注人名、章节,书中随处可见他的批注,甚至亲手改正错字。  
从上世纪50年代到生命的最后几年,无论在北京还是外出,无论身体健康还是生病,毛主席始终坚持读《二十四史》。他不仅读完了一遍,还对重点篇章反复研读。  

对于这部书,毛主席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史记》及其注释非常严谨,《后汉书》在一些地方胜过《前汉书》,而《旧唐书》写得比《新唐书》更好。他也高度评价裴松之注《三国志》的价值,认为其广泛搜集资料,堪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然而,他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二十四史》并非全然可信,“大半是假的”。原因在于这些史书大多由封建王朝主持编写,往往掩盖皇帝的不光彩之处,把农民起义污名化为“匪”“贼”。毛主席告诫人们,不应盲信史书,更不能因此不读,而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去分析、批判,把被扭曲的历史还原过来。  
毛主席读史时,既看“正面”记载,也重视“反面”材料。他特别关注奸臣、叛臣等人物的传记,并在封面上标记,以便研究。他强调,要通过比较不同记载,弄清历史真相,分清责任。  
此外,他还阅读《资治通鉴》以及野史、笔记小说,认为这些材料虽不正统,但常常能透露真相。毛主席常说:“历史书要多读,多读一本,就多一份调查研究。只要立场正确,就能减少错误,把被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他强调,读史不是为了守旧,而是为了认识过去,从而更好地建设今天。他希望人们批判继承历史,从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为革命和建设服务。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中,毛主席对历史的钻研最为深入,知识最为丰富。1959年,彭德怀曾说:“党内真正懂中国历史的,只有毛主席一人。”甚至在“文革”时期,邓小平被下放江西时,也随身带着一套《二十四史》,显然也受到毛主席的影响。  
可以说,毛主席读《二十四史》的经历,不仅体现了他勤学不倦的精神,也展现了他用唯物史观审视历史、指导现实的智慧。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0-13 16:16 , Processed in 0.00759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