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长征时期,中央红军为何不选择分散突围?是时候告诉大家真相了!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3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长征时期,中央红军为何不选择分散突围?是时候告诉大家真相了!                                                                   2025-10-28 17:01                                        

发布于:天津市
   
      1934年10月,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展开了大规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等人采取了错误的军事策略,中央红军遭受了严重损失,为了保全实力,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

当时,除了项英等人带领约1万名红军留守苏区外,其余的8.6万名红军主力集中进行突围,连续突破了国民党设立的四道封锁线。在湘江一战后,中央红军损失惨重,剩下的只有3万余人。
那么,既然红军主力的转移目标如此庞大,为什么不在突围的最初包围圈外就让各部队分散突围呢?像《亮剑》中的“化整为零”战术那样,分散打游击,最后在某个统一地点归建,这样可以让国民党的围剿兵力无法一一顾及?
对此,开国元帅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提到过一段话:这支部队不能分散,必须集中在一起才能有办法。我们就像两块大肉,敌人一口吞不下,但一旦分散,就容易被敌军分割成小块,最后被逐一吃掉。
要知道,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仅在兵力上遭遇了巨大的损失,士气也跌入低谷。面对装备有坦克、飞机、重炮的国民党军,红军的武器装备相对简陋,集中突围时都难以占得便宜,更何况是在分散突围打游击。

此外,红军当时的通讯技术非常落后,不是每个部队都有无线电台来传递消息,一旦设备损坏,有限的电台也无法及时维修。若是贸然将红军分成几个小部队再进行突围,各部之间就会出现敌我不明的情况,导致战术上的穿插和配合不到位。
反观国民党军队,通讯设备完善,根本不会因为红军通讯不畅而错失机会。因此,如果红军分兵,原本就较弱的抵抗力量将被进一步削弱,必然会陷入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之中。
湘江一战中,中央红军损失了3万多人,生死关头,红军战士们凭借顽强的意志,用自己的身体铺成了渡江的通道,而这还没有实行分兵突围时的局面。若是分散突围,面对像湘江战役一样的危机,后果不堪设想。
在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第180师在朝鲜战场上,面对联合国军的优势兵力围剿时,曾采取了分散突围的战术。结果,第180师损失了近2000人,问题就在于敌人的武装力量强大,且我方通讯不畅。当时,第180师的电台被敌军炮火摧毁,通讯员也被炸死,唯一的办法就是销毁密码本,然后各部队分散突围。
因此,红军选择集体突围,实际上是长征中的一项重要决策。通过集中优势兵力突破国民党的封锁线,红军一方面让敌军误判了撤退的方向,另一方面调动了敌军的兵力部署,让红军能够牵着敌军的鼻子走,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

在接下来的战略中,中央红军巧妙地放弃了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为向敌军力量较薄弱的贵州方向前进,最终进入黔北,实施了著名的“四渡赤水”战术,成功地迷惑了敌军,迫使其分散兵力。

然而,留守苏区的红军则实施了分散突围的策略,即“中央军区九路突围”。但这一策略并未带来成功,留守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几乎失去了所有的根据地和交通要道。陈毅带领200多名直属部队在山中打游击,甚至差点被叛徒出卖。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1 13:36 , Processed in 0.007213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