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的“神来之笔”,多数人不理解,却创造了军事奇迹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4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主席的“神来之笔”,多数人不理解,却创造了军事奇迹                                                                          2025-10-28 17:00                                        

发布于:天津市
   
        毛泽东的四渡赤水,被誉为他最传奇的军事策略之一。然而,当时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巧妙之处。即便是号称“战神”的林彪,也没能完全理解这一战术,甚至在第二次渡赤水时差点因为迟疑而错失良机。
这背后的一切,和青杠坡之战密切相关。

1935年1月,遵义会议决定红军北渡长江,准备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1月19日,红军主力分为三路,向土城和赤水进发,并成功占领了土城。此时,川军郭勋祺的部队紧随其后。1月28日,毛泽东决定在土城和青杠坡一带歼灭郭勋祺部的一个旅和四个团。然而,由于情报错误,敌军并非只有4个团,而是多达9个旅。战斗一开始,敌军不断增援,形势急转直下。毛泽东见状迅速作出决策,命令红军撤退。

这是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的第一场战斗。战后,他的指挥能力受到党内和军队内部的质疑。博古公开表示:“看来狭隘经验主义者的指挥也不成。”红军军团长林彪,也对此表示不满。
在红军主动撤出土城,渡过赤水河(即一渡赤水)后,毛泽东带领部队向叙永、古蔺地区进发,准备寻找机会北渡长江。然而,由于川军在长江上游布下重兵,毛泽东认为北渡长江的风险过大,于是决定转向扎西。

此时,敌军主力大部分已被吸引到川滇边境,黔北的兵力空虚。毛泽东决定出奇制胜,带领红军突然东进,再次渡过赤水河,向遵义进发。他的战略就像是“杀回马枪”,企图重新占领遵义城。为此,毛泽东亲自去找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布置战事。
然而,林彪对毛泽东的安排态度消极。在毛泽东要求他集中兵力时,林彪却将部队带得越来越远,偏离了中央军委的指示。为了将红一军团调至扎西,毛泽东在6天内给林彪下达了8次命令,但林彪仍然迟迟没有行动,耽误了宝贵的时间。最终,毛泽东不得不将第二次渡过赤水和进攻娄山关的任务交给了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而红一军团则被安排在侧翼进行迂回作战。成仿吾在回忆中提到:
“遵义战役前,毛泽东同志已经掌握了敌人在遵义一带的薄弱态势,命令部队迅速进攻娄山关,乘胜攻占遵义城。但林彪提议要等一两天,等第五、九军团和干部团到齐。实际上,这显示了他不敢打。当红军击败了王家烈的部队,占领了板桥后,军委指示红一、三军团继续追击,直逼遵义,并准备攻击增援的吴奇伟两个师。但林彪再次抗命不前,直到受到了军委的严厉批评,才开始带队前进。最终,红军在凌晨时分先行占领了遵义,而吴奇伟部则在上午才赶到。双方在老鸦山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红军凭借占领有利地形,最终歼灭了吴奇伟部的大部分,取得了遵义大捷。如果林彪再拖延,红军可能就会陷入不利的局面,甚至失去胜利。”

然而,林彪即便到了娄山关,也没有积极参与侧翼作战。彭德怀后来回忆道:娄山关一战,虽然红一军团负责侧翼包抄,但因为未能及时到位切断敌人退路,致使敌军多个团大部分逃脱,三军团只能苦战了一天多,最终收获不大。
林彪为何不肯出力?其中的原因,正是因为他对毛泽东的指挥缺乏信心。
然而,毛泽东接下来却用四渡赤水的高超战术,巧妙摆脱了蒋介石数十万大军的追击,使红军从被动转为主动,焕发了新的活力。毛泽东也在后来称四渡赤水为他“神来之笔”。许多军事专家认为,这一策略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一大奇招。对于林彪等人来说,这个巧妙的战略完全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陈冠任在其著作《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中也详细记录了这一事件。这本书成为了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年度畅销书,并荣登中国政治军事畅销书榜的第九位。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3 03:05 , Processed in 0.007750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