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欧阳询《兰亭序》临稿,险些被烧毁,能看懂这帖字,可少临10年帖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欧阳询《兰亭序》临稿,险些被烧毁,能看懂这帖字,可少临10年帖                                                    2025-10-29 16:11                                        

发布于:广东省
   

    王羲之是书法界的神,可以说是天不生他王羲之,书道万古如长夜。而他于353年在会稽山阴的兰亭聚会上随手写下的行书《兰亭集序》更是被书法界认定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诞生后,并未即刻流入世间,反而成了王氏家族的传世秘宝,在家族血脉中代代相传,这份传承到了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手中,有了别样的温度。
智永虽选择遁入空门,却始终未放下这份家族遗产,他不借先祖之名标榜自己,反而以 “退笔成冢” 的苦功钻研书法,将《兰亭序》视作精神寄托。
圆寂前夕,他将这份稀世墨宝托付给最信任的弟子辩才,盼着以僧人的清净守护,让这份瑰宝远离尘嚣,可他未曾料到,这一托付竟引发了一场关于墨宝的 “智夺” 大戏。

对于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的流传,在民间流传着它的诸多版本,有人说它根本就不存在,也有人说是后人智永所写的假借王羲之的大名,也有说是真迹被唐太宗带到了陵墓之中,等等诸多传说。但兰亭序的价值却是随着这些传说而身份地位越来越高。
关于唐太宗的说法,故事是这样的,说是这原帖原本是由家族传承,最后流传到智永的手中,这一事项被唐太宗知晓了之后,他便动了求取之心,这位帝王没有选择强取豪夺,而是派遣御史萧翼巧设妙计,萧翼伪装成落魄文人,以谈诗论画为由接近辩才,待两人熟络、辩才放下戒心后,才趁其不备取回真迹。
得偿所愿的唐太宗,一面命虞世南、褚遂良等书法大家临摹,一面让欧阳询将字迹摹刻上石,这便是后来闻名的 “定武本”。

而我们今天所要说的就是由欧阳询临摹的这一版本,这一版本被说是比现经流传最广的冯承素所临的“神龙本”还要接近于原作,但“定武本”的流传却是要远比冯承素的 “神龙本” 坎坷,唐末时它被契丹掠走,消失在战火硝烟中,直到五代时期才意外重现人间。

本册兰亭序卷首为定武本拓片,后面依次为赵孟頫临兰亭序和兰亭十三跋残本。



“定武本” 重现后,并未就此沉寂,而是在收藏家的手中继续书写着传承故事,鲜于枢所藏的原石拓本便是其中关键 —— 这册拓本卷首是 “定武本” 拓片,后续还收录了赵孟頫的临本与《兰亭十三跋》残本,每一页都浸透着书法艺术的深厚底蕴。

关于这册拓本,还有一段文人佳话:当年赵孟頫乘船前往大都,僧人独孤淳朋特意将拓本相赠,赵孟頫见之如获至宝,不仅时常临摹,更在拓本后写下十三段跋文,字里行间满是对王羲之书法的敬仰与独到见解,这些跋文后来也成了书法史上的经典,此后这册拓本被送入皇廷内院,得到了妥善保存。

可这份曾入皇廷的拓本,终究没能躲过意外。乾隆年间,一场大火席卷宫廷,拓本被烧毁大半,万幸的是仍有部分残卷留存,可更大的遗憾在民国时期降临 —— 这些残卷流落至日本,被收藏家高岛菊次郎所得,后又被其捐赠给东京国立博物馆。















即便历经如此多的劫难,《兰亭序》的魅力却从未消减,近年独孤僧本《兰亭序》在日本首次公开展出,再次引发学界对这份墨宝的研究热潮。人们或许永远无法确定,《兰亭序》真迹是否真如传说中那样被唐太宗带入地下,但这份墨宝早已超越了物质本身,成为了无数书法爱好者及王羲之笔法追求者的喜爱。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5 14:08 , Processed in 0.00877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