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4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年祭灶吃糖瓜 北方选腊月二十三竟是这个原因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0:39:4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小年祭灶吃糖瓜 北方选腊月二十三竟是这个原因   

        2016年02月01日 09:11
                   作者:上官云

2014年,海南海口:“小年”购年货红红火火迎马年中新社发骆云飞摄

今天是民间传统的“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人们讲究在这一天祭祀灶王爷,并在此之后,开始一系列的过春节的“准备活动”。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在接受中新网采访时表示,过小年实际也是除夕过年活动的预演,“大人孩子还会吃糖瓜,表示对新年即将到来的期盼”。

祭灶吃糖瓜:表达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提到小年的具体日期和由来,高巍介绍,由于各地风俗不同,过小年的日期也不尽相同。一般北方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则多选择腊月二十四这天。同时,亦有公开资料显示,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在南方,往往认为腊月二十四是灶王爷升天汇报的日子。北方选择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则是认为二十三晚上灶王爷‘启程’,在这个时候举行隆重的仪式,显得更加尊重。”高巍解释道。
诚如高巍所言,过小年最主要的仪式便是祭灶,送灶王爷“上天”。腊月二十三晚上,要在院子里把松树枝、芝麻秸架好,将灶王爷像揭下来放在上边点燃,同时鞭炮齐鸣,十分隆重。高巍笑着说,这也意味着“辞旧”这件事儿,就算完满地完成了。
有关灶王爷的传说,民间也有不同的版本。但普遍将其认作是“一家之主”,每年腊月二十三这天要去天宫向玉帝汇报一家人过去一年的言行得失。高巍说,从老百姓的角度说,当然希望灶王爷多说好事儿,少说坏话,于是有了“糖瓜粘”的说法,即以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
“糖瓜一般是用麦芽糖熬制而成的,也叫关东糖,捏成圆圆的形状。”高巍介绍,糖瓜的原料并不贵重,在祭灶之后,大人孩子也都会吃一点糖瓜,“此时更多的是强调吃糖瓜带给人们的甜蜜感,和对新年即将到来的期盼”。

2015年,商都民俗庙会郑州启幕民众小年迎春祭灶中新社发王中举摄


过年的“预演”:开始一系列准备活动
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过小年及紧随而来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也是除夕过年的“预演”。祭灶仪式结束之后,农历二十四就成了“扫房日”。高巍解释,送走了灶王爷,也代表着“一家之主”离开了,即便摔坏了瓶瓶罐罐也无人责怪,“就可以敞开了收拾屋子,打扫房间”。
“民间流传着一首‘过年谣’,即‘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锅肉、二十七买只鸡……’等等,这就是说,从小年过后,人们开始忙忙碌碌准备过年,此后的每一天要做什么都有了讲究。”高巍说道。
高巍告诉中新网(微信公众号:cns2012)记者,过小年的意义就在于对过去的一个总结,“人们热热闹闹地把灶王爷送走了,随后把屋子收拾干净、采买过年的东西诸如年画、春联等物,这些东西都在这之后开始准备了”。
“现在过小年的人不太多了,这也并不是说小年就没了意义。”高巍认为,由于每个家庭人口数量的减少,类似过小年这样的活动可以在社区等一些公共场所举办,“大家将之当作一个集体活动来进行”。
“小年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日期。重要的是每个人真正参与进去,整个过年的准备‘过程’会对人产生吸引力和震撼力。”高巍笑着表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2-4 10:47:1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2-4 10:48 编辑

年画手艺人的“小年”记忆(图)   

        2016年02月02日 08:49
                   作者:高红超

                       

2016年河北省迎新春民间美术作品展上,孩子被色彩鲜艳的武强年画吸引。 翟羽佳摄

2016年河北省迎新春民间美术作品展上,一位母亲带孩子开心地玩“第什里风筝”。 翟羽佳摄

2月1日是农历腊月二十三,也是中国北方传统节日“小年”。

“二十三,糖瓜粘,灶王老爷要上天。”在徐晓毅的记忆中,奶奶总会在这一天将糖汁抹到年画上的灶王爷嘴上,然后揭下来,在灶膛点燃,并在口中念念有词,为家人祈求平安如意。

尽管只有35岁,徐晓毅已是制作年画的老手艺人,灶王爷正是其制作的年画中常出现的民间俗神之一。当日,在由中国民主同盟河北省委员会、河北省文化厅主办,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觉艺术馆承办的“我的中国梦——2016年河北省迎新春民间美术作品展”活动上,徐晓毅将制作年画的画版搬到了正觉艺术馆,现场向人们展示年画制作技艺。

图为被誉为“织中之圣”的定州缂丝。 翟羽佳摄

在唐山皮影表演区,几名孩童与“皮影”互动。 翟羽佳摄

“六子争头”、狮子滚绣球、麻姑献寿、戳锤门神……很快,色彩鲜艳、造型夸张的年画便吸引了很多人围拢过来。

当看到小孙子站在一幅小猴子的年画前流连忘返时,64岁的周兰柱老人毫不犹豫地掏出钱给孙子买了一幅。他说:“小时候,小年一过,家里就开始张贴各种各样的年画,特别喜庆,现在的小孩儿哪见过啊。”

“年画是农耕社会产生的民间艺术。”徐晓毅的师傅马习钦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强木版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马习钦说,新春佳节张贴年画曾是一件重要活动,“以前人们住的是土坯房,由于在屋子里做饭总会把屋子熏得黑黑的,所以过了腊月二十三,人们会对房子进行大扫除,贴上喜欢的年画。”

57岁的马习钦出生在河北省武强县,那里是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之乡,同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四川绵竹并称中国年画五大生产基地。因自幼对木版年画产生兴趣,马习钦15岁就在当地年画工厂当学徒,如今从事年画创作与制作已40余年。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居住环境在变化,审美观也在变化,年画的市场需求量已非常小。徐晓毅说,自从奶奶去世后,家里不再进行“祭灶王”的活动,因为收入不高,像他一样喜欢年画、乐于学习制作年画的年轻人也少了,年画的传承面临着危机。

图为孩童被可爱的“面塑”人物吸引。 翟羽佳摄

图为传统的“泥塑艺术”吸引孩童驻足观看。 翟羽佳摄

经历了年画的繁荣,亦经历了年画的没落,马习钦选择淡然看待,“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传统民俗习惯逐渐被淡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但为了年画技艺的传承,马习钦还是积极地提出建议:“年轻人可以将其作为副业,来延续这种记忆。”

徐晓毅则积极地探索武强年画的新的生存方式。他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人对文化开始感兴趣了,传统手工作品又回归到生活当中,以精致的室内装饰品和纪念品的面目出现在人们眼前。

奥运会、世博会等“与时俱进”的题材开始出现在徐晓毅等艺人的年画作品当中。徐晓毅认为,“从元末明初到现在,武强年画没有断代过,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传承这门老手艺。”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06:35 , Processed in 0.00912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