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5月12日 08:57
作者:郭齐勇
马一浮
一、马先生的人品与诗品1942年四川乐山复性书院留影,前排中间持拐杖者为马一浮。
1939年至1941年间,马先生在乐山(嘉定)的乌尤寺内创设复性书院,他担任主讲而不愿为院长。他重申的是:“天下之道,常变而已矣。唯知常而后能应变,语变乃所以显常。……今中国遭夷狄侵陵,事之至变也;力战不屈,理之至常也。当此蹇难之时,而有书院之设置,非今学制所摄,此亦是变;书院所讲求者在经术义理,此乃是常。”因此不要为眼前的利益而牺牲掉常道,常道正是民族复兴的根本,民族复兴的根本为造就刚大贞固之才,寻找并安立吾人与吾族的精神资源与终极根据。学者贵在持守自立之道,不为风会所诱、淫威所移。在变与常、物与己之间,马一浮找到了守常应变、坚持自主性、反对被物欲宰制的正道。《群经统类》
马先生是风骨嶙峋之人,早在20年代曾断然拒绝了盘踞江浙、窃取“东南五省统帅”之职的孙传芳的登门造访。抗战初期,先生入川创办复性书院前夕曾受到蒋介石接见,那是因为蒋当时是所谓“抗战领袖”。马先生见蒋一定要表明王者之师的姿势,他对蒋讲了“诚”和“虚”两个字,要“虚以接人,诚以开务,以国家复兴为怀,以万民忧乐为念”,强调“诚即为内圣外王之始基”。据说蒋先生对这种劝诫甚为不快。事后,友人问及对蒋之印象,马的评价很有意趣,亦很确当:“英武过人,而器宇褊狭,乏博大气象。举止庄重,杂有矫糅。乃偏霸之才,偏安有余,中兴不足。方之古人,属刘裕、陈霸先之流人物。”我们知道,刘裕是刘宋开国皇帝,即宋武帝,而陈霸先是陈朝开国皇帝,即陈武帝。南朝宋齐梁陈这些帝王都没有能够统一中原,所以马先生还是看得非常准的。复性书院讲录
二、以性德为中心的心性论熊十力
马先生以本体言心。在他看来,此心就是性、就是天、就是命、就是理、就是性德或德性。这是一系列等值等价的范畴。马先生从朱子注孟子“尽心——知性——知天”之说入手,综合《大学》《中庸》《易传》思想,指出:“天也,命也,心也,性也,皆一理也。就其普遍性来言,我们讲它就是天;就其禀赋而言,它给我们的是命,天命;就其体用之全而言,它是心;就其纯乎理者而言,它是性;就其自然而有分理而言,它是理;就其发用而言,它是事;就其变化流形而言,它是物。所以格物就是穷理,穷理就是知性,知性就是尽心,尽心就是致知,知天就是知命。”整个这一套天命心性理事物相互贯通的看法,看似传统,其实很有新意。因为这不仅统摄了程朱陆王两派,而且尤其突出了超越性、宗教性、普遍性的存在本体,也就是内在性、道德性、能动性的活动主体的思想。也就是即本体,即主体,就超越了宗教的本体而言,这就是天;就内在而言,它就是心性,就是即存有即活动的活动主体。它既静止、超时空、如如不动,同时又运动、在时空中具体纷陈。它既是常,又是变;既是不易,又是变易;既是主宰,又是流行。马一浮把它总括为所谓“性德”,本性之德。马一浮书法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只知道向西走,不知道我们自己文化内在的宝藏。马一浮先生从六经里面发现了六艺之教,发现了很多丰富的、有内涵的东西,这些东西推广出去,可以贡献给世界,它也是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比如说我们讲礼教,《礼记》里面讲开门、关门都有礼。我们常常看见一个年轻人,他开门关门的时候,不看一看里面有没有人,外面有没有人,如果有人,帮后面的人把门支一下。我们古代的礼仪怎么讲呢?当你到别人家里去的时候,门如果是开的,那你离开的时候门也要是开的;若门是关的,在离开的时候门也是关的;如果后面的人要进来,不要把门关死,你要考虑到后面的人还要进来,我们看这就是一个普遍的道理。这虽然是《礼记》里面讲到的我国古代开门关门的礼节,但是萧公权先生认为,这是全世界普世的价值。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到西方去,西方的开门关门也有道理,我们有干部的参观团到美国去,他们不懂得美国的风俗,一位黑人看见我们的人来了,他很有礼貌地把门扶一下,示意下一位。我们这一队人的第一个人应上前一步,有礼貌地谢谢别人,继续把门扶一下,就这样一个一个跟着走。但是我们这一队人却鱼贯而入,这位黑兄弟一直扶门到我们的人走完,他无可奈何地摇摇头。我们总是认为我们古人的礼太啰嗦,太繁琐,其实古人的礼很普通,你在《礼记》里可以读到吃饭怎么吃,抟饭怎么抟,咀嚼的时候不出声,喝汤怎么喝,坐应怎么坐……小孩子从三、四岁的时候就要学这些基本的规范,这就是礼。马一浮先生讲,我们六经里面有大量的精华的东西,只是国人不识宝,一味地去学习西方。西方也有礼俗,我们也要尊重。《马一浮全集》
四、哲理诗与诗性人生马一浮在读书
马先生一生读书刻书,嗜书如命。苏曼殊先生说他“无书不读”,丰子恺先生说他“把《四库全书》都看完了”,朱惠清先生说他是“近代中国的读书种子”。当然他有他独特的书观,他认为书的文字、语言其实都是可以随说随扫的,“吾生非我有,更何有于书。收之似留惑,此惑与生俱。书亡惑亦尽,今乃入无余。”书籍、文字、语言乃至思辨,很可能肢解、拘束生命。圣人语默,不在言语文字上纠缠。因此,他常说要走出哲学家的理论窠臼。哲学家爱辩说,爱著书立说,但其实这些语言文字本身常常束缚了我们灵动的思想。所以虽然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到语言来表达自己,但是思想、生活、本真不是能完全用语言和书籍能表达出来。所以无限的宇宙情调,人生的本真状态,无法用有限的知性和言辞加以表达。所以叶燮先生说:“可言之理,人人能言之,又安在诗人之言之;可征之事,人人能述之,又安在诗人之述之;必有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遇之于默会意象之表,而理与事无不灿然于前者也。”所以诗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把宇宙生命中的一切理、一切事的最深意义、最高境界,呈露出来。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