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3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八旬老人修著45万字家谱 考证徽州胡氏渊源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28 05:25:2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八旬老人修著45万字家谱 考证徽州胡氏渊源   

        2016年06月27日 15:23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叶晓彦

制图关印

祖先是谁、家族经历过怎样的迁移……家谱是中国人记录家族历史、寻根问祖的重要记录。它清晰地记载着每一个宗族千百年来生长和繁衍的轨迹,为每一个家庭或个人都打上了根源和故乡的烙印。
如今,“家谱热”正在老人们中间升温。这些老人有的愿意花一两年甚至十余年时间,有的花费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去修家谱、写家史。老人们觉得,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寻根问祖,还丰富了史料知识,为后人留下了更多精神和记忆。
谁能想到,已经85岁的老人还能熟练地在电脑上敲打文字,把照片传输到电脑中,还会用PS软件修图。胡耿寰老人学习这些技能的动力,全部源自他准备出版的那本《清介堂胡氏脉源胜迹考》图册书。这本书有45万字、672页、2700多张图片,是胡老用了十余年的时间编写完成的。
胡老先生的老家是安徽怀宁县,1949年前就有修家谱的传统,登记族人的祖先传承、生卒嫁娶、子孙延续、功名业绩、贤人善事等。1949年后,因为历史原因,众多老家谱被焚烧殆尽,祖墓、墓碑等被毁或被遗忘,族人大量分散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为了家族史的传承,胡老先生决定重新修家谱。
从近到远,从家到族,带着相机,影像记录,查阅文献资料……胡老先生开启了一个浩大工程。他从追溯祖先脉源开始,对墓地、碑刻、祖居地、宗族里的能人志士进行考察、考证和走访,拍照片、写文字,记录下宗族的发展变迁。“有时候要爬到深山上去找墓和碑。”胡老先生到陕西黄陵县拜谒过黄帝陵,还专程到河南淮阳寻访。为了查阅到更详细的资料,胡老先生无数次跑到北京、上海、安庆等地的图书馆,查阅、复制地方志及多种宗谱资料。
胡老先生70多岁开始练习摄影、学习电脑,比较熟练地掌握了电脑文字输入编写,照片修图。“有些古墓碑已有几百年历史,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很多碑文已经模糊,我就用电脑,结合查阅宗谱资料,辨认和复原。”有时一张图片要花七八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我这些年用坏的电脑就有四五台。”胡老先生说,除了电脑,打印机、扫描仪和照相机也用坏了好几台。
今年上半年,胡老先生的作品终于正式完成,他开始和北京一家家谱传记机构接洽印刷事宜。“成稿要反复修订,我觉得不充分的地方还补充了不少,用了好几个月才正式定稿。”胡老说,族人看了书稿,评价都很高。
“我30多岁那年,家里修过一次家谱,当时跟我要钱,我觉得那跟我没啥关系,可不愿意给了。可到了60多岁,再提起修家谱的事情,我第一个站出来说:我掏钱。”这是66岁的李仁贵对家谱的态度转变。
李仁贵的老家在湖北,按照祖辈传下来的规矩,20年要修一次家谱。然而李家上一次修家谱,已经是1949年前的事情了。“因为战乱、迁徙,好多老家谱都丢了,有些信息都没有记载了。”李仁贵觉得,有必要重修一次。从去年开始,他组织了5位族人,从宗族的发源地甘肃陇西开始寻访,寻找祖坟墓碑、采访族人的后代子孙,一点点将家谱填充完整。
“有很多信息都需要靠老人来回忆和讲述,还好我的父辈们有的还健在,如果这次修家谱启动晚了,有些珍贵的信息可能就找不回来了。”李仁贵和族人制作出的这本李氏宗谱中,共整理出了23代族人,涉及上千人。
“要弄清谁是谁的儿子,谁和谁是嫡亲,要反复梳理,不能出错。”李仁贵记得,有一代族人的信息怎么都找不到,老谱里没有记载,哪哪儿都找不到。“最后,我们竟然在一本账簿里找到了。”原来,过去家里办红白喜事,族人前来吊唁或恭贺的时候,都会带着礼钱,在门口账房先生那里登记。登记的时候要写上姓名、钱数等等。“当时这一家子族人的名字都在这页账簿里,发现的时候兴奋得几晚没睡好。”
李仁贵说,在修家谱的过程中,他还挖掘和了解了很多家族历史,比如谁什么时候办了学校,谁考上秀才,“查找这些资料,比看一些历史书更有意思。”
“年轻的时候真的不觉得,到老了才能体会出家谱对一个家庭的意义。”李仁贵总共印制了100套,家族里的亲戚都拿它当宝贝。
现象:寻根修谱成老年人文化时尚
北京家谱传记机构总经理涂金灿告诉记者,现在寻根修谱的人逐年增多,已经成为离退休老年人的家族文化时尚。家谱大致分为两种,一种叫通谱或总谱,就是一定区域内某姓氏古今人员的全部渊源、谱系、谱表、史传;另一种叫宗谱或支谱,主要记录某一宗脉或支系的传承、迁徙、分布与人员、世代状况。涂金灿说,修家谱首先要有相对完整的谱系表与人员情况资料,最好有旧谱等相关参考资料。有的客人曾经拿来明朝时期的家谱复印件,字迹模糊不清,得靠一些资料尽量补充,甚至还需要去地方图书馆查资料。
涂金灿说,如果觉得接续家谱比较困难,可以先编家史,只需要简单的家族谱系,厘清个人、家庭、家族关系,然后讲解每个小家庭历史与重要的个人小传就行。查书信找日记、访亲友听回忆,都是编家史、写传记的常用办法。在此基础上,还要写前言后记、插入家族老照片、编排目录次序,将以上这些材料统编,就是一部简明家族史。
涂金灿告诉记者,印家谱的费用与页数、材质等有关,大概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简单的家谱一两个月即可完成。
声音:修家谱满足了老人的归属感
民政部养老服务专家乌丹星认为,对于老人来说,修家谱是一种寻根溯源的天性,让自己重新了解家族历史的同时找到人生的归宿感。老人们退休之后的生活,往往缺乏的是精神上的支撑,而修家谱这种行为恰恰可以满足老人们对归属感的精神需求,从家族的角度来说,从事修谱工作,老人也有一种被需要的精神满足感。
另外,家谱的编撰过程,就是对同宗共祖的血脉的追寻过程,也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很多祖先有着优秀的品质,他们的故事中反映出的精神是值得传承的。修家谱可以让年青一代通过家谱了解家族的情况,增加家族的认同感。
不过,也有专家指出,修谱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现象,如不尊重客观事实,张冠李戴,甚至硬要把名人说成是自己的祖先,这些都大大影响了修家谱的质量,是需要理性对待的问题。
原标题:八旬老人修著45万字家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8 18:43 , Processed in 0.00763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