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三曹对酒当歌 曹操“篡汉”恶名几度真?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5 05:06:2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诗歌三曹对酒当歌 曹操“篡汉”恶名几度真?                                                                                                    2016年07月01日 08:55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不仅是东汉末年在乱世中崛起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引领建安文坛的领袖。说到曹操的诗歌,知名度最高、流传度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当属《短歌行》,在这首诗中,曹操慷慨而歌,直抒胸怀抱负,虽举杯“忧思难忘”,但期待“天下归心”。
他感叹战争频仍,大业未成,但不是软弱消沉,而“有风云之气”,他的意兴阑珊,意气兴发,都是充满朝气和积极向上的。这份雄心壮志是建安文学的一大特点,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曹操父子不单是建安文学的文坛领袖,更是当时的政治领袖人物,一首“对酒当歌”,可谓将中国酒道推向了第一个高潮。
而后竹林七贤,喝酒、纵歌,看似肆意酣畅,但面对政局的多变和人生的无常,他们通过饮酒以隐于世事之外,避祸麻痹,以消解是非、荣辱、生死、苦乐的偏执,诗歌也多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再无直抒胸臆,磅礴大气。

考证:《短歌行》并非赤壁之战时所作
“对歌当歌,人生几何”,《短歌行》道出了曹操的忧伤。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如何用诗歌来回答“篡汉”这个质疑呢?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语文教师王翔,从诗歌“对酒当歌”入手,在《百家讲坛》的讲台上了解读了不一样的三曹父子,酒业君编辑整理,与大家一起“涨姿势”。
曹操自比心忧天下的周公,以迫切的心情广纳天下贤才,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除了“对酒当歌”之外,曹操还有一首《短歌行》,用来表明自己忠心为人臣子的心迹。
君臣关系是围绕曹操一生的矛盾体。是为国讨贼立功的汉相,还是“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汉贼?曹操是如何用两首《短歌行》来回答的呢?
曹操的年纪越来越大了。他救苍生、安社稷、定天下的伟大志愿和时间的有限性,构成了一个矛盾。对曹操而言,抓紧时间迅速武力统一中国是不二选择。所以在写完了《步出厦门行》组诗的第二年——公元208年,他就把荆州变成了前线。而且在曹操看来,这是他一生中距离自己的理想最近的机会。
《三国演义》中有一个热血桥段,说在赤壁之战的前夜,曹操喝高了,他在江边检阅着自己的队伍,想着自己纵横半生扫荡群雄的伟业,再看看对面一片死寂的吴军,就禁不住有点壮怀激烈。在他心中,汉末这张拼图,在他手里马上就要拼合完毕,想想都醉了。所以他就对酒当歌,横槊赋诗(槊是古代一种加强版的长矛),写下了千古名篇《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皎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雀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今天我们看这首《短歌行》,作为文学来讲,它本身就很有创造性。第一,四言诗本是《诗经》时代的产物,而后就慢慢地没落。但是到了曹操这里,四言诗又一次重生,而且非常辉煌;第二就是他原封不动地引用了很多《诗经》的句子,把“子曰”、“诗云”化用到诗歌里来,此前没有人这么做过。
但是很遗憾,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了,而且他还留下一个很煞风景的悬案——《短歌行》是不是在赤壁之战时写完的呢?再回到刚才那个桥段当中,在曹操以及众人热血热血沸腾的时刻,有人泼了一盆冷水(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
刘馥:“丞相歌词虽然文才盖世,只是……。”
曹操:“只是什么?”
刘馥:“只是雅乐应该中正和平,典雅纯正。可是短歌之内有不详之言。‘月明星稀,乌雀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这几句既不符合雅乐规范,也大不吉利。眼下南征在即,大军临战之时,出此不详之言,有损君威。”
曹操:“安敢败我诗兴。”
刘馥:“我……”
然后,曹操一槊就捅死了这个人,也就是当时的扬州刺史刘馥。说来还巧,关于刘馥的死,史书上只有一句话的记载:“建安十三年卒。”建安十三年,也就是公元208年,非常重要一点是刘馥当时到底在不在赤壁,以及他死亡的具体时间,是于史无考的。所以我们认为这首诗肯定不是赤壁(之战)时所作的一首诗,罗贯中只不过是借助历史的空白巧妙地做了穿越而已。
第二个认为不是作于此时的证据在哪里?看诗歌的内容,内容是最直接的证据。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一边喝酒一边唱歌,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就像早晨的朝露一样无影踪。溜走的日子实在是太多,说一旦有了酒,“人生几何”就成了一个全人类的话题。而对曹操这样的人物来讲,时间越是短暂,自己实现功业的计划就有可能更显焦灼,他的痛苦是非常明显的,曹操苦苦寻找一种解决忧愁的方法,他说,“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杜康本是夏朝传说中我国酿酒的祖师爷,但此处代指酒。内心万分慷慨,忧思难忘,拿什么来解决这些忧愁呢?唯有借酒浇愁。
这八句当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问题。那就是赤壁之战的时候,曹操占有绝对优势,应该是势在必得。得意还来不及呢,哪会有这么多忧愁,甚至到了以酒浇愁的地步呢?所以说从内容上看,也与当时的情况非常不符合,不协调。所以我们认为《短歌行》不应该写在赤壁之战时。
做诗赤壁战后  爱才心切语殷殷
那么《短歌行》究竟写在什么时候?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应该是在赤壁之战后,公元210年。
第一个证据就是曹操推出了解决人生困境的新方案:“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八句话中,除了“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其他的都是引用了《诗经》原文。前两句引用了《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内容,代指读书人,前四句话翻译过来就是——那些学子们、才人们,你们真是牵念着我心,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现在我读着《诗经》,对你们百般思慕。
原本一首女子思念自己情郎的情诗,到了曹操笔下,就成了对贤人无限的思慕之情。后四句中,“呦呦”是鹿鸣叫的声音,苹是野草,意思是原野当中的小鹿,它们高兴地鸣唱,因为它们正在原野当中畅享自己的艾蒿。如果我有嘉宾的话,我也会为你们鼓瑟吹笙,盛情款待。
前面四句话讲到思慕,后面讲到许诺,曹操极度思念人才的想法跃然纸上。我们来说说曹操改变人生困境,调解人生矛盾的方案——从先军政治到先才政治,尽量地发挥人才优势,以图将来。经过官渡之战、乌桓之战,还有赤壁之战,曹操明白了人才才是取得胜负的关键。
还有一个非常普遍的证据,曹操一生留下20首诗歌,多次提及人才问题。可见曹操非常渴望人才,更需要人才,他的理想才实现了一半,他的人才却还在路上。曹操这样说,“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掇”是拾取的意思,“枉用相存”是客气话,表示屈驾来访。“存”就是问候。
这几句话是说,明月是不可以摘下来的,也就是说时间的流逝是不能停止的,一想到这些,内心便充满了忧愁。不过幸好那些如明月一样朗照大地的人才,现在可能正穿梭在路上。他们枉自屈驾来这里,大家一起畅饮怀念或长叹旧日友情。这八句话包含了曹操非常丰富的内心戏,还有对自己无限的宽慰,他也很清楚,他要为人才做些什么,所以许下了诺言,非常地有号召力。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匝”就是圈,一周的意思。“山不厌高”两句其实是引用了《管子》当中的话,意思是说只有学会了无限地包容人才,接纳人才,才可能做成一番大事业。“哺”在此处指口里的食物。
这几句话的意思合在一起,大概就是:人才啊,你是否像月明星稀之夜,南飞的乌鸦那样,正在择树而栖,反复选择着自己的理想的主人?请你们到我这儿来吧,我就会像大海不放弃涓涓小流,高山不离弃每块土石一样对待大家。而且我发誓,我一定会想周公那样礼贤下士,让我们一起成就一番天下归心的大事业吧。
曹操为什么要提到“周公吐哺”的故事呢?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姓姫名旦,周武王英年早逝,周公就辅佐自己的侄子周成王,按道理讲,他应该是当时周天下最有权势的人,但是他有一次描述自己一天的生活的时候,说: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这当中“哺”就是口里的食物,意思是早上我洗完头发,把头发握在手里打算梳理一下,但是刚要拿起梳子,手下人来报告,有人来了,得,把头发得放;到饭时的时候,刚刚把食物放在嘴里,手下人来报告,有人来了,得,赶紧放下筷子把食物吐出来,然后穿上鞋子,甚至有时候都穿倒了,倒履相迎嘛,去接见人。那么周公去接待什么重要的人物,把自己搞得这么狼狈呢?其实就是两个字,人才。
在周公心中,一顿饭与一个人才相比,一个人身体的健康和国家的福祉相比,周公更看重后者。为了人才,周公随时待命。曹操在这里提到了周公,实际上不仅表达了自己发自肺腑、如饥似渴的爱才心切之情,我们还要注意两个字——不厌,也说明他对人才的标准是没有挑剔的。一看他这首诗,我们就知道曹操是爱才的人物,史书也验证了这一点所言非虚。
“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这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当中讲到的曹操用人的标准。可以看到,“贱、能、用”三个字连到一起,说明曹操不论出身,只要是有能力都能获得重任,这简直就是人才最理想的工作环境。而且210年,曹操发布了著名的《求贤令》,明确说不计品行,哪怕“欺兄盗嫂”,只要是有才能,都可以得到国家慷慨的任用。
在那个道德至上的年代,有这样的用人标准,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曹操这么说,可见当时他选择也不多。不过从中还能发现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短歌行》的内容和说话口径,与《求贤令》如出一辙,所以我们不仅能证明《短歌行》是写在赤壁之战后,而且还有很大把握认为它是在210年完成的。
“赘阉遗丑”为何困扰曹操?
纵观曹操的创业轨迹,他一直对人才求贤若渴,他多次颁布《求贤令》,表明“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曹操以虚怀若谷的姿态,敞开求贤的大门,以他当时的权威与势力,他也确实网络了一大批人才,可谓天下英雄竟入曹公彀中。那么除“天下归心”外及还有什么困扰曹操的难事呢?
曹操一生对四个字特别敏感:赘阉遗丑。这是袁绍的谋士陈琳,当然后来他成了曹操的谋士了——为曹操量身订作的一个词汇,是当时辱骂曹操的标准用语。这让看惯了生死的曹操都不能释怀。
200年,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俘获了陈琳,两个人见面后第一句话是“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耶。”“本初”,就是袁绍的字,意思是说,当年你为袁绍写战书的时候,骂我两句,对我的厌恶就到我身上就可以了,为何要连累我的父祖呢?说得更明白一点,就是我们曹家三代人怎么得罪你了,值得你用这样的话来说?
“赘阉遗丑”到底有多大的力度?原来曹操本姓夏侯,但是到了曹操的父亲这一代,他做了宦官的养子,宦官就是阉割的人,曹操自然就改姓为曹了。在古代,改姓可不是个小事,它意味着不再认祖归宗,这是大不孝。同时如果你还做了阉割人宦官的养子,就相当于来路不明。“赘阉遗丑”四个字非常精当地表达了这两层意思。
所以一旦生擒了当事人,曹操就迫不及待地问了这个问题,他很受伤,恨不得把陈琳千刀万剐。陈琳当时也被逼急了,说了大实话,他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在这个讲究名望的时代里,我们不难看出曹操的“先天不足”——他没有“刘皇叔”那样的金字招牌,出身极差,这可能在人才的选择上为自己造成很大障碍。
这件事造成的第二个麻烦就是人们对他招纳人才的动机的判断——你曹操到底是不是想篡位,或者说是不是想篡汉?我们今天再看,其实就是曹操遇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信任危机。“篡汉论”如果放到今天,实际上是荒诞不经的。我们明白天下实际上不是一家一姓的,而是有贤者、有才者居之,有能者共享之,不能看血统,更不能看血缘。但在那个讲求正统的年代里,人们是不这么想的。
后来,甚至曹操最大的谋士——荀彧,都是死在这件事上。也就是说,“三国迷”们在看《三国》的时候,经常把曹操和诸葛亮想成最佳拍档,但事实上永远不具备这个现实性的原因就在这里。
另一首《短歌行》:委屈比天大  忠心比石坚
曹操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在那个年代,没有新闻发布会,曹操就发挥自己的特长,又写了首诗,讲了三个重要人物——周文王、齐桓公、晋文公,都掌握比国君更大的权力,但却从没有取而代之的三个人物。这首诗名字也叫《短歌行》。
他讲到周文王的时候,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隆。崇侯谗之,是以拘系。”西伯昌就是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翻译过来的意思,非常简单——周西伯侯姬昌,如果把殷朝的土地分为三份,他自己是应该占有其二的,但是有了这么大的权力,他还是按时进贡物品,完成臣子的责任,只不过因为崇侯虎的谗言,最后这个西伯侯姬昌被纣王拘押在羑里城。
曹操在这个时候要特别讲到周文王的典故,我们觉得他至少有两层意思要说。第一,当今时代,我就是与当年的周文王在地位上非常相似的那个人,同样是树大招风,容易遭人非议;第二,治世安民,默默地做贡献,做臣子本分的事情,我认真地工作,反而成为我遭受非议的根源。我很委屈,很害怕,但是我也不服。
曹操拿周文王的例子来讲自己目前的境遇,而且当中不少牢骚之词。他转而又说“后见赦原,赐之斧钺。得使征伐。为使仲尼所称,达及德行。犹奉事殷,论叙其美。”赦原就是原谅的意思。我们看过《封神演义》的人大概都知道,周文王被放出来后,继续完成为臣的责任,这件事为孔子所称赞,讲他到在非议之后,还能够像以往一样来侍奉殷朝,后世不断流传他的美德。这几句话合到一起,其实曹操是非常明白地想告诉大家一个答案:我受的委屈比天大,但是我忠心比石坚,受王恩,敬王事,这就是周文王的做法,当然也是我曹操的心迹。
生前始终未称帝  “篡汉”恶名几度真?
曹操在历史上以“挟天子以令诸候”留下“篡汉”的恶名,他的身上有“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政治标签。但曹操在生前始终没有走出登基称帝这一步,最终终结汉王朝的,是他的儿子曹丕。曹操曾说“设使国家无有孤,则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那么曹操是怎样理解自己与皇帝的关系的呢?
曹操实际上是最有皇帝缘的,他一生中至少有三次和皇帝的废立有关。冀州刺史王芬,他谋废无道至极的汉灵帝,要拉曹操入伙,曹操坚决反对这件事情;189年,董卓曾用很大的权力拉拢曹操,他已经废掉了汉少帝刘辨,曹操也坚决地站在了董卓了对立面;190年,袁绍想立宗室刘虞为帝,曹操依然坚决反对,尤其这一次,他和袁绍之间竟然闹掰了,两个人割袍断义。因为袁绍一旦立刘虞为帝,董卓手里的汉献帝就非常危险了,而汉献帝是汉灵帝的亲生皇子,是嫡子。
先皇的亲生儿子还在,就想立诸侯的儿子为帝,曹操是万难接受的。这些都体现了曹操的皇统观、正统观。这三件事情都足以说明曹操对汉王朝的感情,对皇统、正统的理解,实在是不需要其他人强加给他的,他内心的这种观念比别人更加地强烈。赶上了三次机会,都没有为自己谋私利,曹操在这里真正做到了一切为刘皇帝考虑,一切为刘家天下考虑。从这点上来讲,曹操“篡汉”恶名或不恰当的证据应该是非常之充分了。
但天子在你手里,怎么解释“挟天子以令诸候”的事件呢?曹操举了齐桓公的故事,他说“齐桓之功,为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一匡天下,不以兵车。正而不谲,其德传称。”意思就是说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的霸主匡复天下,居功甚伟,而他在匡扶天下的时候,不是通过暴力手段解决的,他为人至虑忠纯,又不欺骗,美德传颂到今日。也就是说,齐桓公这样的做法就是天子的权力可能没有他大,甚至他和天子的关系也非同寻常,但是他和天子之间关系的处理是非常克制的,齐桓公就是曹操学习的好榜样。
相比之下,曹操为了更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又讲到了另一位春秋五霸的霸主晋文公。曹操这样说,“威服诸侯,师之所尊。八方闻之,名亚齐桓。河阳之会,诈成周王,是其名纷葩。”这小段落当中可以看到,晋文公和齐桓公的做法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晋文公虽然震慑了诸侯,而且“名亚齐桓公”,做了春秋时代第二位霸主。但“诈称周王”,也就是说他是诈称周王的命令,最后名誉上引得人们议论纷纷,晋文公这种“挟天子以令诸候”的做法被孔子批评为“谲而不正”,就是通过欺骗不正直的意思。
曹操在这里表态是什么呢?天子是在我这里,但是我不能像晋文公那样“挟天子以令诸候”留下骂名。曹操强调自己在这个事情上很注意分寸。
我们客观来讲,假如汉献帝不是落在曹操手里,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生存还是毁灭也许都是一个问题。但是在曹操这里,我最起码看到相互之间还是非常和谐地、又存在了好几十年的时光,而且东汉末年也出现了少有的安定与繁荣。从这一点上来看,曹操自己说的话,最起码能够对得起,也能够验证他在公元210年所发表的著名诏令——《让县自明本志令》,两者之间是能够呼应的。
这两首《短歌行》告诉了我们一个具体的过程:曹操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克服自己的时间焦虑症,他所做的转变,同时也告诉我们,在这个转变的道路上,有多少的挑战和困惑在其中。
建安二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20年,曹操病逝,汉帝国也就紧跟着画上了句号。大家怎么评价这位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乱世枭雄呢?大家也许会说这几句话,就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两句话意义鲜明,说曹操是一个典型的投机主义者,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他做一个很好的人臣是没问题的,但一旦国家乱起来,他就是有野心的家伙。
史书的原话是怎么评价的呢?“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这是史家记录时人对曹操的评价,意思跟人们常识中所接触截然相反,肯定了曹操即使在乱世,也保有一颗为人臣的心。史书还说,曹操生前听到这两句话,非常开心。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7 12:52 , Processed in 0.00946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