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湘军领导人中 曾国藩为何独赞他才干是自己十倍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7-19 18:19: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湘军领导人中 曾国藩为何独赞他才干是自己十倍   

        2016年07月19日 10:41
           来源:凤凰国学        作者:黄守愚

胡林翼


在晚清时期,“近代第一实行家”胡林翼(1812—1861)属于果断顽强型领袖,气质上可能为多血汁或胆汁质或两者的混合型,文武双全,是湖北楚军的创建领袖、是湘军崛起无可替代的第一领袖,声望远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之上,只因晚近几十年受诸多因缘的遮蔽,不为大众所知而已。
胡林翼在世时,曾国藩常说:“润芝(胡林翼)之才胜我十倍。”这是大实话。胡林翼在政治、文章、经济、军事方面,无所不学,无所不致其用。他率先克复湖北全省,实授巡抚后,又把湖北治理得生机勃勃不说,作为楚军领袖、湘军领袖在平定太平军的策划中立下了攻占安庆的头功。当时的胡林翼作为封疆大吏,其实力地位在曾国藩之上,善于识人用人、选贤举能,一时“投曾不如投胡”。这一些,曾国藩都是承认的,当时的他并非众望所归,他说,“胡公关系安危,百倍于鄙人”,“江、楚、皖、豫诸将帅,(除)非润帅能调和一气,联合一家”,“万一有它,四省大局,实虞其散”;“水陆数万人皆仗胡公以生以成,一旦失所倚恃,关系甚重”。攻下安庆之后,曾国藩上奏朝廷说:“楚军围攻安庆,已逾两年,其谋始于胡林翼一人画图决策”,“前后布置规模,谋剿援贼,皆胡林翼所定”。胡林翼为曾国藩解困,替他谋取总督之位时说:“督符更重于兵符。”所以只有在曾国藩取得两江总督之位和胡林翼病逝后,才真正成为有权威的湘军领袖。
曾国藩去世后,在一定时期内出现了“惟曾独尊”的现象,但事后的冷静思考让人洞见真相,发现胡林翼的才干远胜过曾国藩,而胡林翼是湘军崛起时期的领袖、灵魂,曾国藩是湘军崛起后的领袖。胡林翼擅长权术,卑己尊人,善于结交权贵、调和矛盾和笼络人才,被公认为核心、灵魂。如李续宾当时说,“时事大艰”,湖南、江西的事情非胡林翼“撑持其间,以固诸军之心”不可。李氏还说,他与杨载福、彭玉麟等人“共事一方,水陆士卒幸连成一心,和衷共济。赖润公维持其间”。王闿运《独行谣三十章赠示邓辅纶》中评价胡林翼说:“文忠发智略,群帅尽和调。”
王闿运撰《湘军志》,试图打破“惟曾独尊”的局面,作《胡军篇》,将胡林翼、曾国藩视为同等地位的人物,然而遭遇毁版。不过,公道自在人心,胡林翼作为“中兴第一流人”(李慈铭《越缦堂日记》)、“中兴诸贤之冠”(刘体仁《异辞录》)、“近代第一实行家”(汪纶《胡林翼语录序》)、 “中兴功首”(沈卓然《胡林翼全集序》)无法抹杀。如胡林翼在用人之道上胜于曾国藩、左宗棠,在清末属于共识,所以唐文治《胡林翼语录序》云:“文忠则专以至情至性,鼓舞群儒,然而故老传闻曰:‘用人之道,文忠更胜于曾、左二公。’”“胡在曾上”的认知在晚清、民国时期深入人心,酝酿出一股学胡的大风潮,尤使胡林翼主编的《读史兵略》和蔡锷编的《曾胡治兵语录》风行海内外。

《曾胡治兵语录》

晚年的李鸿章一旦谈及旧事,出口就是“先师曾文正公”与“前辈胡文忠公”(胡林翼谥文忠)。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张之洞12岁时拜胡林翼为师,做了湖广总督后,时常从衙门步行到胡文忠祠跪拜。 近代史上的两大政治巨人蒋介石和毛泽东都钦慕胡林翼甚于曾国藩,如蒋介石在《增补曾胡治兵语录序》中说,对比曾、胡、左文集,“不禁而叹胡林翼之才识略见”,“确高出一世”。而他在1922年4月11日在日记中写道:“崇拜胡公之心,过于曾公矣!”而毛泽东字润之(芝),源自胡林翼号润芝,因为杨昌济给了他一部《胡文忠公全集》去读,读后产生仰慕之情,于是杨昌济为他改名“润芝”。前者把《曾胡治兵语录》当做黄埔军校教材,而后者将其作为八路军军事教材。

《胡文忠公遗集》


为什么胡林翼的才能如此卓越,影响如此深远呢? 我觉得一则是他聪明好学,二则家学渊源深厚,三则有果断顽强型领袖气质。胡林翼离当今并不遥远,语境相似,而他所面对的人事也有恒常性,以他为鉴,可以受到启发、警醒,开启智慧之光,在日常生活之中致用。
胡林翼长年在外,与家人离多聚少,时常通过家书交流情感、商讨和处理家族大事、训诫亲人、通报军政事务等。古人没有近现代以来的通讯工具,所以家书弥足珍贵。胡林翼早年得到了富有从政经验的父亲胡达源、岳父陶澍的耳提面命,所以他又乐于通过家书把处世之道传授给在家的兄弟们,甚至于一些军政事务也征求他们的意见,如惩蠹爱民、剿抚、剔除漕弊、平定太平军、选拔人才等。所以,想了解胡林翼,宜先读胡林翼的家书,骊龙探珠,可以得不传之奥秘。
就胡林翼家书内容而言,涉及到问安、修身、处世、游乐、治学、为官、制度、政治、民务、治家、治军、治事、地理、风俗、历史、医药、用人、经济、生活、时务诸多方面,内容庞大,包罗万象,随处流露出的见地和胸襟,让人拍案叫绝,反观自省,增长智慧,洗涤灵魂,升华境界。
按照写信对象的辈分归类,胡林翼的家书大致如此,一是长辈,如父亲胡达源、母亲汤太夫人、七叔墨溪公、岳父陶澍、岳母陶太夫人、兰轩舅父等;二是平辈,如妻子陶静娟、保弟、枫弟、内弟陶少云等,三是子侄辈,如雄侄、彦生侄、叔华侄等。
对于长辈,多为禀告之言,时常省问安康,可谓孝顺。当然,也有家事的商讨;对于平辈,多为督问、商讨、通报、劝诫、叮嘱之言;对于晚辈,多为训诫、嘱咐之言。纵观目前已刊的胡林翼家书,大致其行文直白明了,语气谦恭,卑己尊人,敬爱合一,一片仁心,直抒真情,即使对子侄的训诫也是不温不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现出胡林翼明了儒家礼学的精髓,并且具有较高水平的艺术技巧性。难怪胡林翼能调和诸军矛盾,四省一心,为其马首是瞻。
大凡英雄人物,立志为大,以志帅气。 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又曰:“先立乎其大者,其小者不能夺也。”所以胡达源《弟子箴言》第一卷为“奋志气”,实际上这是历代儒家对于教育子弟的经验总结。以志帅气,绝不会做庸俗的人,所以他在致陶夫人的家书中说:“我一心一力全办国事,凡人要做成不朽事业,成败听之于天,而此心此志,断不做庸碌人也。”胡林翼自小立志为国为民,他对七叔墨溪公说:“侄一味恬淡,绝无妄求,一味忠诚实意,为国为民耳,他非所知。”胡林翼捐官贵州后,立志作一清官,在祖父、父亲墓前发誓。致七叔墨溪公说:“侄出山之始,矢志作一清官,设誓于中宪、宫詹墓前,此志至今不渝。”
奋志气,人生自然不会消沉,生命才有意义。胡林翼对枫弟说:“然人生决不当随俗浮沉,生无益于当时,死无闻于后世,可断言者也。惟然,吾人当求所以自立,勉为众人所不敢为、不能为之事,上以报国,下以振家,庶不负此昂藏七尺之躯。”胡林翼还在给枫弟的信中说,不要相信命运一说,应当积极进取用世。因此,胡林翼在受贬居家期间,虽然前途渺茫,但是他并未真的意志消沉,最终豪情万丈,决意出山。他给叔父甘原公的家书中说:“昔人以髀肉复生慨然自惜,有志者固如是乎?”
人大志在自立,不能依赖他人。如致雄侄说:“成丁之岁,当知所以自立之道。”训诫雄侄不要依靠父兄叔伯,游手好闲,应当自立自强,为家族争光。彦生侄“志在自立,宁愿自谋生计,不肯依靠祖父余荫”, 胡林翼对次大加赞赏,说“此志殊可嘉尚”。当然,自立要“以圣贤为志,断不学流俗人,以浮名动其心”。
对于治学、修身之道,胡林翼接受父亲胡达源“读书当旁搜远览,博通天人,庶几知上下古今之变而卓然成家”和七叔墨溪公“士先器识而后文艺,惟庸人乃斤斤于功名之得失”的训诫,以“勤学保身”“恒毅”为要。保弟身体抱恙,胡林翼劝诫他说:“吾人做事,第一须赖学问,第二须靠精神。有学问而无精神以济之,则办事过久过多,均有不能支持之苦痛。语曰:‘有十分精神,方能办十分事业。’”
读史书,可以通晓古今之变,卓然自成一家,经世致用。他对保弟、枫弟说:“惟史学为历代圣哲精神之所寄,凡历来政治、军事、财用、民生之情状,无不穷源竟委,详为罗列。诚使人能细细披阅,剖解其优劣。异日经世之谟,即基于此。”他是对枫弟说,“举凡切合于政治民生之学,穷原竟委,专心研贯。一事毕,更治一事”。保弟接受胡林翼的劝诫后,果真用心于史书,胡林翼非常高兴,复信告知读史的两大方法,即判断和抉择,又说“《史记》一书”“足以鼓荡人之志气”。大概胡林翼的军事才能得益于勤读史书,所以编出了《读史兵略》《读史兵略续编》。
胡林翼在家书谈到,治家之道在“俭”“忍”“和”“让”“学”“义”“勤”等,不宜奢侈,堕落于声色犬马。他对母亲汤太夫人说:“我须小心节俭,毋浮糜,毋刻薄,毋自私自利,须知此时此世,艮钱财帛,首饰玩好,皆害人之物,不不可知警也。”保弟、枫弟在家贪求享受,胡林翼劝诫说:“幸勉思所以自立,晏安鸩毒,戒之戒之。”胡氏家族争利不合,胡林翼劝诫枫弟等以“忍”成“和”说:“故百忍成金,传为美事,以其不易也。”大置产业,不如读书。胡林翼晚年的家书中,斤斤于劝诫亲人不要大肆置办田产,如他对妻子陶静娟说:“我非积钱起家之人,只要家中衣食不亏足矣。做一万年官,亦永不能寄艮买田舍,即家中用度,亦只求足家中之用而已,切不可再添一升一勺之田。”他曾对妻子陶静娟说,乱世之物,容易生祸,对于家中财产,尽可散去,以行正道,“自辛丑见背于父,而痛念我父,尅去利心,故有贵平、黎平至近年之政绩。自己未见背于母,去夏至今年夏初,痛吾母切倍于初丧,而心中专意道德,欲自勉励以成名,只恨生前未尽孝养耳。此时心中无一毫私欲室家之念,家中田宅,守之足矣,再多则孽生祸起,乱世之物,凡可歆可羡者,皆惹祸招杀之机也。总之,有则施人,无则守己,不以外物之有无为喜悦,淡然与世相忘。其勉力自修者,谨守礼法,追思先人教训,家中彬彬学礼,一言不妄发,一步不妄行,世自乱而我心自治,斯为正道。”曾国藩在办团练之初,曾采取“绑架”手段劝捐,胡林翼的妻弟陶少云富甲一方,有此一劫,当时左宗棠出面求情也不管用。也许这一件事也引起了胡林翼的感叹,告诫家人在家要兢兢业业,“切不可稍涉骄纵”。
胡林翼还告诫家人在乡不宜干涉地方诉讼,妨碍司法公正,所以他几次在家书中拒绝为人关说。对于家族内部的诉讼,也劝以和解,成全信义。
胡林翼认为,做人先破“利”字。他在家书中对弟弟们说:“我辈是中宪公积德积仁之子孙,务要破除利字,勉力做人,闻分析矣,事实如此,不得不然,与其合而费,不如分而省,一切凭父族母党公断,万不可有异言怨色,须知子孙果才,不必因财而生,子孙不才,即多财多累耳。日食衣服之计,总以节省为是,饿而言高,固无此理,然多财在节而不在争也,求在我而不在争也,此关必须打破,方可做人。”
自古至今,一个家庭的兴衰与女性息息相关。胡林翼重视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曾对妻子陶静娟说,“家之兴废,女人居其大半矣”,再三叮嘱“家中要整齐严肃,不可使内外混淆,致开奢淫放纵之风”。所以,女人也要有功德于子孙,“慈厚积德,家世乃昌”。
爱民、忠义、清廉、公勤、劝学、举贤,是胡林翼为官治世的第一义。在贵州为官期间,他在家书中谈到仕途凶险,“以慎自勉”。出任湖北巡抚后,他以权术改善湖广总督官文的关系,包揽湖北的军政大权,才在官场苦海中稍微自如。不过,仍有恐惧,“惟有矢忠矢勤,以报天恩于万一耳”。
胡林翼清廉,不喜欢收受贿赂,他对妻子陶静娟说:“我在外不喜收人礼物,一切珠玉玩好,凡世间可歆可爱之物,我视之如粪土也。”胡林翼显然想干出一番大业,追求三不朽,他对叔父说:“侄此次出山,利心全无,家中本有饭吃也。官声颇隆,舆情尤爱戴之至,每到一处,必先办强盗棍徒劣生数人,然后兴学校,修水利,举孝节,勤农桑,凡心中有志,必日夜办之,做官无一刻闲暇也。”还对叔父说:“做官仅仅能理事,能除盗,能不要钱而已,不足以尽平生之志事。” 为官不经世济民,贪欲名利,那是为官祸害百姓,因此他对各族长说,“求做官者未必思有济于民,不过利念多耳,与其以官害民,不如为士为农,尚不失祖宗元气”。于贵州期间,他经常在家书中谈到“爱民”之道,革废弊政陋习,整顿吏治,清除盗匪,使民归于淳朴。
在识人、用人方面,胡林翼注重朴实勇敢之人。如他给岳父陶澍的信中说,“一腔热血,办事踏实,不敢欺人,有汲黯之戆,无公孙之诈,当可取也”。后来他给保弟的信中说,用兵之道,第一要将领得人,兵勇要质直,无狡猾气,“将领之勇而廉者,尤当选拔”。胡林翼常在家书中常谈到要远邪僻小人,多多举荐贤人,亲近贞谅之士。在当时,“投曾不如投胡”,归附胡林翼的人多余曾国藩,在于他善于识人、用人,尤其是乐于举荐贤能。
世间的纷乱皆因利益而起。义利之辨是儒家的要旨,崇义而远利。胡林翼曾对枫弟说:“天下治乱之机,不外义利二字。人心嗜利则乱,人心嗜义则治。”认为“近年嗜利之人,岂惟官哉?凡在官之人,皆如是也。即在野之人亦然”,主张官嗜义而不嗜利,不与民争利,则天下大治。否则,唯利是图,风俗颓败,酿成社会祸乱。
胡林翼认为读书能明道,“天下滔滔,风俗愈趋而愈下。移易之法,教化为先”,所以为官重视教化,对于家人也劝说以读书为本,只有文教昌明才能维系公序良俗。胡林翼早年,支持设立家族义学。到了晚年,他捐出俸禄、田产、藏书修建箴言书院。这些在数通家书中多有交代。如胡林翼给七叔墨溪公的家书中说:“一切烦用心整理,此家殊不易当,一片模糊,毫无条理,惟望国山整饬,我必无钱寄归也,莫望莫望,我非无钱,又并非巡抚之无钱,我有钱,须做流传百年之好事,或培植人才,或追崇先祖,断不至自谋家计也。”意思是说,他的钱不能留给家里,而是要办好箴言书院,做儒家三不朽的大事。
胡林翼在家书谈到的各种道理非常多,因为文辞简易明了,不一一赘述,读者自可一睹。目前,各种已出版的胡林翼文献中,他的家书仍搜讨不齐,并非完璧,有待于将来补苴。不过,就现有的胡林翼家书而言,足以窥见胡林翼之所以成长为楚军、湘军领袖的奥秘,领略胡林翼卓尔不凡的思想、才能,能够对今人在安邦治国、修身齐家诸多方面启发智慧,大有裨益于今世。
原标题:近代第一实行家,才能远胜曾国藩、左宗棠
*本文系作者为《胡林翼家书选》撰写的前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2 13:11 , Processed in 0.00782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