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隐士文徵明给做官学生“送礼” 人事都在画中(图)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5 22:51: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隐士文徵明给做官学生“送礼” 人事都在画中(图)   

        2016年08月05日 09:57
           来源:北京青年报        

作者:杜汭

文徵明《林榭煎茶图》局部

苏州是春秋吴国故地,所以也称为吴,明代文人荟萃云集苏州,因着共同的志向、爱好和品味,形成了阵容强大的吴门画派,该画派自沈周始,至文徵明时期最为兴盛。深厚的艺术功力之上,文史修为极高的吴门画家将大量典故暗藏于图像和文字之中,表达其对世道人心的深刻思考,还赋予作品以含蓄内敛的警戒与教化作用。天津博物馆“画与书归——明代中期吴门书画特展”分两期举行,集中展出了国内所藏精品。让我们以其中《林榭煎茶图》为例,试着揭开五百年前吴门画派的轻纱一缕。

文徵明《林榭煎茶图》局部

这一幅水墨氤氲的《林榭煎茶图》,虽然表面看起来笔触洒脱随意,但其山石树木的内在结构是紧密结实的,足见文徵明扎实的基本功。从右至左观:作者以淡花青、赭石色染结合反复的干笔皴擦堆砌了一座主山,中间就是舒朗澄澈的江景, 最后就是精致线条勾勒出的草堂、篱笆与各种形制的树木……文心雅趣随处可见。吴门中人常画此种品茶雅集题材,仅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一人,就有《品茶图》、《真赏斋图》、《惠山茶会图》等作品存世。除了感慨于山水风景带来的温润宁静之感、古人草堂品茗的优雅和笔墨的丰富变化之外,大多数欣赏者往往会觉得它们内容雷同、形式类似,难以找到更进一步审视和品鉴的进入途径。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对画面图像与文字的破译,还原其历史背景与作品产生的语境。

文徵明《林榭煎茶图》局部

图中左边款识为“徵明为禄之作”,这禄之即是比文徵明年少31岁的学生王谷祥(字禄之,号酉室,今江苏苏州人),两家是世缔之交。1529年王谷祥考中进士,后升迁为吏部文书,从跋文最后的“徵明顿首上禄之选部侍史”可知,这幅画正是作于1529年之后,此时的文徵明已然从北京辞官归隐苏州,既然是隐士老师送给做官学生的礼物,其中意味就是颇耐人寻味的,所以文徵明也说是“拙图引意”。法国学者罗伦(C.Leurent)指出:“16世纪苏州许多有很高文化修养的人士,非常欣赏那些能够从视觉中解读出隐喻的叙事画作。而其中最杰出的画家是文徵明,因为他而重新激起了文人画家对于长期以来不受重视的宋代传统中文人叙事画的兴趣。”大部分人会认为只有人物画才能成为叙事画,但当我们将此幅山水的跋文诗词与图像放在一起分析,便会发现文徵明借着此图给王谷祥讲了怎样的人和事,想引发的又是怎样的思考。

文徵明《林榭煎茶图》局部

画后的《同江阴李令君登君山二首》,史书记载这个与文徵明登山的江阴友人李令君慷慨慈善,开办“社仓”辅助官府救济灾民,二人所登就是图中右侧这座君山。不仅是题目模北宋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而且首句中前三字“浮远堂”也正是源于苏轼此诗中“江远欲浮天”之句。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戴复古也曾经作过一首《江阴浮远堂》:“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诗人在浮远堂上远望,没有山遮挡的北方,一下让人想起北宋沦陷的万里山河,感慨丛生,只得望向南面的城市,不想往北看反而更深沉地表达了对北宋中原的怀念。对于那种不能北望的心情,文徵明定是感同身受的。从26岁到53岁,27年间科举九次失败后,54岁时终被举荐成为翰林待诏,原本对新帝王嘉靖充满信心的他,仅仅3年后,就在大礼议事件引发的一系列君臣之争和党同伐异中心灰意冷,终于决心致仕归隐。图中“云白江清”,北面确实没有高山挡着视线。然而“浪漫游”和“白鸥飞去青山暮,我欲披縰踏钓舟”又可看出他的超脱和释怀。“使君飞盖作遨头”的故事出自《唐书》和《资治通鉴》所记载被百姓爱戴的正义清官崔旰。不问朝政的文徵明为什么还惦记着清官呢?说明他仍然期望并教育像王谷祥这样在仕途中的学生可以心系黎民、遵循礼义之道。

文徵明《林榭煎茶图》局部

第二首诗的主题则在诗尾的“桃花源”,“桃花源”出自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章旨在指引世人回归世道人心,所以“桃花源”遂成为历代文士的精神家园。至明代,吴门画派所作桃源图大规模流行兴盛,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动荡引起的避世心理,也反映了明人对自我觉醒和精神超越的思考与追问。桥上行走的人也许就是终身没有入仕却仍能实现救国救民理想的李令君。而文徵明的归隐,也绝非简单的相忘于江湖,而是以另一种途径另一种方法的问道于天地之间。他转换悲情忧郁,转而专心艺事,却也不忘教育晚辈。“夕阳栏槛见天涯”一句正是他给自己的写照,草庵茶室里的红衣人背对北方,凭栏南望,夕阳是红色也代表人的迟暮,正是象征了晚年文徵明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和一片赤心,

两首诗,起于“浮远堂”,归于“桃花源”,入仕与出世之间串起诸多士夫典范。既有对清廉勤政的期待,又有对官场险恶的警示,还有对归隐生活的畅谈。层次丰富,意旨分明。一句“扁舟便拟寻真去,春浅桃源未有花”,也许暗示了当时仕途坦荡的王谷祥还没到真正觉悟的时候,若干年以后,王谷祥果然没辜负老师的期许,坚持正义为百姓尽心尽力。但也终因直言忤逆了奸臣汪鋐,罢官归隐吴门,当他再拿出这张画,再读这两首诗,也一定会更明白老师的深意。

“成教化、助人伦”的艺术宗旨古已有之,“书画本来同”的意思远不止技法层面,孝悌忠义、礼义廉耻、人之为人的思考方式与行事准则……以艺术为载体将古人总结的正道传承下去才是“与《六籍》同功”,这种婉转唯美、入情入理的教化就是美育的真谛所在。

原标题:来壶茶,细听老隐士的教化——读文徵明《林榭煎茶图》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5 08:09 , Processed in 0.00764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