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明上河图》曾在装裱事被接错:一匹驴缺了条腿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8-5 09:58:1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6-08-04 10:30 
来源:北京日报

  ▲图中装裱师正在“揭裱”,就是将原来裱画的背纸和托纸都揭掉,以便于重新进行装裱。

  ▲装裱主要有“托”、“裱”、“装”三大基本工序。“托”是装裱的第一道工序,一般称“托画”或“托画心”,是指用浆糊在书画家的作品背后加托一层宣纸。图为装裱师用排笔,从右向左给画心均匀的刷浆糊。

  ▲托纸前,装裱师要检查画心。图中的装裱师正在用镊子或锥子,将留在画心的排笔毛挑剔干净。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装裱工艺历来被视为一幅书画作品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传统书画作于宣纸和绫绢之上,宣纸质地纤薄、柔软,一经墨色浸染,往往褶皱不平,既减弱了墨色的神韵,也不便于观赏和收藏。装裱后,书画加固加厚,丹青妙墨也更有意境。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名作《清明上河图》,数百年来历经诸多名家装裱。在一次装裱过程中,装裱师一时疏忽接错了段落。由于画卷中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十分密集,长期以来没被人发现。直到琉璃厂的装裱老艺人张贵桐,又一次为它装裱时才发现,其中有一匹驴缺了条腿。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画卷中找到了那条腿,总算把这幅弥足珍贵的名画给接顺了。可见,一幅书画能否流传后世,与装裱工艺的优劣,息息相关。
  民国年间,北京的书画装裱业大多集中在琉璃厂一带。刘林修的竹林斋、崔竹亭的竹实斋、马霁川的玉池山房、张成荣的宝华斋……都是当时著名的装裱铺。
  现而今,装裱老艺人们相继离世,这门老手艺也渐渐式微。幸亏,上世纪30年代,德国女摄影师赫达·莫理循用手中的相机为我们记录了北京装裱老艺人的身影和那些地道的老手艺。
  本版文字 张小英 本版图片 杨平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8 02:54 , Processed in 0.00701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