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艺术人物」罗映球:以刀为笔 镌刻时代、记录生活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3 21:56: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导言】提起新兴木刻运动,一般人都知道是由鲁迅发起并推动的,其中的代表人物如黄新波、李桦、古元、彦涵、力群等都已在美术史上了有了确切的评价。相对而言,罗映球的名字对大众来说有些陌生,尽管他的版画创作活动长达70年,作品数量数以千计,也被学者们视为新兴木刻版画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客家女》 罗映球 1953年 中国美术馆藏
2017年3月31日下午,“椽笔刀耕——罗映球版画艺术纪程”展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这是继2007年广东美术馆、2010年关山月美术馆、2013年中国美术馆及2016年赖少其艺术馆等机构举办的罗映球个展之后的又一重要展览。展览通过展示大量罗映球的版画、国画作品及他的木刻原版、木刻工具以及创作手稿等实物和文献资料,再现了罗映球的艺术历程,也让我们知道还有这么一位真挚、质朴,不求闻达,一辈子专注版画创作的艺术家。
“椽笔刀耕——罗映球版画艺术纪程”展览现场
“我舍不得客家山水呀……”
1991年,罗映球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版画家协会举办的“纪念鲁讯诞辰110周年暨新兴版画60周年”活动中,荣获“新兴版画贡献奖”,但因生活拮据,竟无路费前往北京领奖。这位一辈子安居小山村的版画家,从小就过着贫穷的生活。1914年罗映球生于广东兴宁县的一个小山村,一个地道的客家农民家庭,所受的正规教育最高为兴宁县一中。
罗映球从小喜爱绘画,青少年时期就用番薯刻图案,在兴宁一中,毕业于国立西湖艺术院的刘汉光任他的美术老师,这是第一个对他产生影响的老师。22岁时罗映球结识了中国新兴木刻运动的另一位先驱者罗清桢,受其帮助和影响开始创作版画。从1936年发表于上海《大公报》的木刻处女作《失业者》开始,他的版画创作活动持续了70年,直到2006年去世。在长达70年的创作生涯中罗映球创作了数以千计的版画作品,成为中国现代版画史上创作时间最长、作品数量最为丰富的版画家之一。
《交公粮》 罗映球 1953年 中国美术馆藏
《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尚辉认为,罗映球既不属于“学院派”,也不属于“延安派”,而是“第三艺术路径”的典型代表,他没有受到美术教育的影响,也没有在高等美术院校从事版画教育,更没有担任过政治界、美术界的要职。他一直默默无闻从事自己的版画创作,摒除了外界的诱惑,平淡自由的乡村生活反而成就了他的艺术创作,使他在民族化、地域化、乡土化的版画创作道路上心无旁骛地前行。
罗映球并非没有机会走出兴宁。1942年,经人推荐,国民革命第九集团军云南大理部队军长钟彬邀请其出任总政治部工作队“漫木宣传队”队长,但因晕车厉害,未能到任。途中到了韶关,留在另一支部国民革命军部队里做木刻组的组长,宣传抗日。与罗映球一起工作的有李桦、梁永泰、吴忠瀚,后三位都是版画领域的重要人物,他们四个人一起搞创作,出版了《前哨》《战地画刊》《铁笔新选》等刊物。
展览现场
新中国成立后,罗映球也有机会去广州工作,但他说:“我舍不得客家山水呀……”。就这样,罗映球做了一辈子的中学教师。
用版画记录的时代和生活
现实主义是罗映球版画的最大特点。他曾自言:“文学艺术是反映时代脉搏,丰富人民思想、生活的精神食粮。它具有浓厚的时代特点,有它的阶级性和人民性。一切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生活、为艺术而艺术、荒诞离奇的拙作,都会产生不良的社会效果,终将被时代洪流所淹没、淘汰。居于这一认识,我在创作中注意深入生活,观察事物,透过周围纷纭复杂的社会现状,捉摸反映生活本质的东西,去从事构思创作……”。
《联合国-团结起来》 罗映球 1938年 中国美术馆藏
罗映球的作品都带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具有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抗日战争时期,他曾参加兴宁抗敌后援会,绘制国难地图和抗日漫画、壁画,也参与编辑多种木刻刊物和选集。《骨肉流离道路中》是罗映球早期的代表作,画中一群狼狗撕咬着尸体,触目惊心,反映了中国在日本侵略者铁蹄践踏下,尸陈遍野,饿殍随处可见的悲惨状况。
罗映球抗战时期的版画创作有着鲜明的抗战木刻“为武器,为工具”“文化刀笔”的性格特点。在题材内容方面以抗战生活作为主要的创作题材,一方面表现被压迫人民的困苦生活,以此来唤醒民族麻木的意识,一方面通过刻画现实的斗争生活,以此来鼓舞民众的斗志,表现人们的抗争。
《到前线去》 罗映球 1941年 中国美术馆藏
“鲁迅精神——新兴版画运动的光荣传统是罗映球的精神支柱,他一生都在传承和弘扬鲁迅精神,鲁迅精神也是他发挥自己艺术智慧的重要源泉和创作动力。”罗映球的儿子罗秋帆曾经这样说道。
新中国成立后,正值盛年的罗映球迎来了自己艺术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充沛的精力和满怀的社会主义建设激情给了罗映球高涨的创作热情,据不完全统计,自1950年至1966年十几年间,罗映球就创作了不下三四百件木版画作品。建国后国家政府对美术创作的支持和活跃的中外美术交流环境在鼓励了创作之余,也丰富了罗映球的艺术活动,1949年起,罗映球开始陆续创作木刻中外革命伟人像,并出版画集,他的作品入选国内外各种展览,并发表在各类报刊上。
《丰收的日子》 罗映球 1965年 中国美术馆藏
罗映球这一时期的版画创作,基本可以分为风景、场景和人物肖像创作三类。风景画创作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新生事物的象征性描绘,客家山村和潮汕的海上风光是其主要题材。场景创作主要是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场面的直接描绘。如《把青春献给农庄》,这是罗映球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它的出现标志着罗映球的艺术开始走向成熟,也标志着他大幅画、大场景版画创作的开始。这一时期的人物画一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先锋模范人物,二是现实生活中感动自己的平常人和事物,还有身边的学生。
“文革”期间罗映球被迫中断了版画创作,1979年以后,虽已届退休之年,罗映球却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版画创作高峰期。退休的生活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参与更多的艺术以及与艺术相关的社会活动,也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外出写生,以此丰富自己的创作内容,大量的写生经历使罗映球改革开放后的作品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
“罗映球的版画体现了中国版画在70年中演生、发展、繁荣的几个阶段,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印证了中国版画几十年历史发展的轨迹。”中国美术馆前副馆长梁江曾言。
展览现场
“遁刻法”和“大景版画”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罗映球自创了一套特殊的木版画刻制和套印技法,称为“遁刻法”。“上世纪70年代,我就在油印套色版画方面,创造了一版多印、复制迭印的特殊技法;80年代在水印套色上糅合了水墨画的神韵和版画的刀味木味,一版多刻、一版多印。运用遁刻法,省料又省时,更有一种特殊的效果。”罗映球这样描述“遁刻法”。
20世纪80年代,云南思茅地区出现的“绝版木刻”和罗映球的“遁刻法”在手法和目标上基本是一致的。这种方法解放了传统制作方法对艺术家思想的禁锢,罗映球为节省材料而创作出的方法使其成为版画技法改革中的先行者。
《到社会中去》 罗映球 1975年
罗映球的另一大创举是其实践的“版画山水”。“他把中国画的山水意境和水印木刻这种形式技法结合起来,可以说做了一个‘版画山水’的课题研究,创作了一批大景版画。这个大量版画是我在学习他的艺术的过程中想到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以往的版画虽然有许多版画家也努力做大作品,但是像罗映球先生人到晚年壮心不已,大山大水融入其中。尤其像《嘉应风光》《百牛图》这几幅不仅是大景的版画而且是长卷的版画。所以这些探索也成功的阐释我们中国版画艺术的百花园增添了具有特殊光彩的鸿篇巨制。”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这样描述罗映球作品的特色。
《大道朝阳》 罗映球 1979年 中国美术馆藏
改革开放之后,很多艺术家都在反思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合理性,包括版画界人士也意识到应该从版画的艺术语言和审美规律本身去搞创作,所以当时出现了雅画趋势。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员张新英认为:“版画领域和其他的艺术门类在审美追求上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因为颂歌形态不是特别的明显,而是呈现了非常明显的雅画趋势,所以这是版画和其他艺术门类,在当时和对待社会的这种态度上是有一定的差异。”
从罗映球不同时期作品的风格面貌上也可以体现出中国版画艺术从引入到转化的过程。“自30年代的欧化倾向,到40年代的民族风转变,从50-60年代的雅化趋势到80-90年代的风情表现,罗映球的创作道路几乎同中国新兴版画的发展同步,他的作品也映射着我国木刻版画的技法发展与风格演化的轨迹。”罗秋帆说道。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3 17:18 , Processed in 0.00781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