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自然万象之美 书法艺术何以有如此“大智慧”(图) 2016年10月10日 09:51
来源:雅昌艺术网专稿 作者:陈曦 用汉字展现出来,写下自然之美,意会自己的精神之美,自然的精神,主观的心灵,融为一体,谱写了一篇美的行迹——书法。 大自然到处都是美的踪迹,书法家就是要用心去寻找美的踪迹。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现。中国的书法遍布名山大川,与自然之美融为一体,所谓"积健为雄","妙造自然","生气远出","真气弥满","万象在旁"。如《石门铭》、《石门颂》、《华山碑》、《瘗鹤铭》都是与大自然的气韵息息相通的作品。用汉代蔡邕的话说"纵横有可象,方可谓之书",书法要把自然万象中美的事物抽象成字,这样字才可以成为是书法。 《石门颂》 《西岳华山庙碑》 《瘗鹤铭》 宗白华说:"王羲之的字,没有汉隶那么整齐,那么有装饰性,而是一种自然可爱的美。"楷书也得潇洒纵横,不可拘谨方正平直。魏晋时期的书法之所以非常高妙,书法家当时本身实际形态最美的自然意味,不夹杂、固执自己的私意习气,无雕琢。王献之的《洛神赋》,各自大小随其自然而变化,字的排列参差有致,有很多奇突的变化,整体看上去十分舒展、流畅而又有一种"神骏"之气,每个字的结构又极为严谨,通篇字和章法又那么自然,可谓自然美的极致矣! 汉代书法家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还说:"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矣。"书法要现天地之间一切有象可观的事物的美。
王献之《洛神赋》 自然万类,人生百态,所有正在飞、正在动、正在成长着的事物之美,都可以寓之于书法中去。而汉字的起源就是描摹可象的事物,最早出现的就是象形字。这是汉字的基础,也是书法的基础。
中国书法自古以来就把自然美的价值蕴含其中,对大自然的美作了热情的赞颂,并把大自然的美作为创作的根据、评价的标准,以至成为中国书法重要的美学基础。好的书法可以写出的自然动态来,甚至可以写出表情来。宋代大书法家苏轼写的《罗池庙碑》,这"鹤飞"二字真像要飞起来。唐代大文学家韩愈写的"鸢飞鱼跃"四个字,则像鸟在天上飞,鱼在水里游,动态十足,悠然自得!
《快雪时晴帖》 《中秋帖》 《伯远帖》 书法的质地之美。书法的质地笔者通过温习三希书法——《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和《伯远帖》随笔感悟,所谓"质地之美",是指好的书法不用色彩,只用水墨就能焕发光彩,因为它的线条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质感。这是一种本色的美、真正的美,就像高级服装色彩都比较单调,只突出衣料本身的质地一样。
为什么从唐太宗到清代帝王都喜欢王家的字呢?就拿最近的乾坤皇帝来说,是他建立的三希堂,他也是爱王家字入骨髓的人物。 王羲之、王珣、王献之的书法线条都有玉的质地之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刘禹锡对于历史兴衰的感叹,也提醒王家的书法是贵族文化的代表。中国文化极重视"玉",因为它有"五德",极坚硬而又极温润,极绚烂而极又平淡,内富光彩,但这光彩是含蓄的光彩。玉文化在那时代也是贵族文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和《伯远帖》的书法都有玉的质地之美。 我们若用“质地"分析发现,颜真卿书法有松柏苍劲的质地、壮士健硕的质地,如其《自书告身》中"为天下之本,乃元良之教。"苏轼书法具有雄才文豪或健康美人的丰润之地,如《前赤壁赋》中"望美人兮天一方l"。看元代著名道士张雨的书法,像深山老林中的植物。这种植物生命力很强,浸透着一种苍苍翠翠的感觉,如《题画诗卷》。
汉字是线条组成的,首先线条要美,还有组合的结构要美,这才成为基本书法。书法的美感都起始于每个字的一笔画,这些都是基本线条,其构成特征:
一、它是手写的。手写的文字能够表达出书写者的思想感情,而且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甲骨文、金文,原本也是手写之后或刻或铸的。它与借用辅助工具作出的几何线不同,几个线是自然科学图形线,是客观物体量的科学表示,没有感情色彩和艺术特征。
二、书法线条的书写工具和使用的原料是中国毛笔和水墨。中国毛笔尖、齐、圆、健的四个特点,使得它在艺术家手中能够表现出千姿百态的线条形式。水墨的应用就使得书法千变万化、无比丰富。
三、书法线条有力度,有为量感;有速度,有运动感。字无论大小、肥瘦要有劲、有力。线条为度功夫外,和用笔速度,所产生动态。书法技法"疾"、"涩"二字,就是指速度,速度不一样,出的线条的动势、动感不是一样。好的字是活的,它在动。书法作品中的运动感并不全是指位置的移动,也是指一种势态、一种感觉,这种感令人常看常新。
四、书法线条有厚度,有立体感、空间感。不论在纸、绢等各种平面介质上的字,要能显现出一定的厚度,有立体感,好像它占有了空间,甚至联系着时间。千万年来书法家们都在讲"中锋"用笔,都是在强调线条的立体感、空间感。 有了以上基本特征再加上艺术化的组合,这美的造型就可以称为书法了。
如果笔者把中国书法之美当作一个世界,来探讨书法之美的本质或原理,以及书法对人的社会生活、精神世界的来阐释。 书法艺术之美:一是书肇自然;二是力显神凝;三是抒情画心。体现了出“真、善、美之间以及理、情、形之间的关系”。
书肇自然,蔡邕《九势》一文开篇“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中国古代哲学中基本观点天人合一,书肇于自然就是这观点在书法方面应用。孟子的“知其性,则知其天矣”。他认为,人要是知道了自己的本性,也就认识天了。天,指广大的自然,也指最高的原理。汉代的董仲舒则说,“天人一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道家的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们说的“道”是超于人们视听感觉之外的最高存在,这“道”又是以它自己的样子为法则的“道法自然”。
此观点基本上是正确的;自然与人的精神有同一性,自然规律与人的思想规律是一致的,都遵循着同样规律即辩证法的原理运行。 书肇自然,从文字与书法的起源,它们是按照自然中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另指人们在进行书法创作时也要要求符合自然之理,即符合美的规律性,才能写出形势,使人看了得到美的感觉。书法创作时取法自然,博采众美,美感长期经验积累,从客观事物的规律中吸取,美的形式共同特征以及表现万物深奥的义理。
书家在创作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智慧之眼观察、捕捉、体味自然和人事中一切可符合客观规律性,可以愉悦、抚慰心灵的生动形象和意态;和谐、均衡、对称、多变、节奏、错落、飞动、劲健、伟丽、妩媚、古拙、淡雅、秀逸、雄奇、圆浑,时而疏可走马,时而密不容针……即可跃动在纸上用巧妙之手进行艺术再创造。 书造自然,美的形象和意态,把握造化和心源中美的结合精髓。“自然事物之美的客观规律”可谓“叠加自然”。通过点画能动艺术酝酿、提炼、概括与制作功夫,使之得到美的升华。“立天定人、由人复天、回归自然……”。
书法艺术中所显的力量,神指神采。字以神为精魄,神若不和,则字无态度也;以心为筋骨,心若不坚,则字无劲健也;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气存矣,而遒丽加之;作书须“骨肉相称,神貌洽然”;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书也……力显神凝,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精髓。“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见其志,览之即了然”。
陈曦简介:
北京大学书法研究生,书法家、美术评论家、独立策展人。致力于美术史论研究,当代企业文化策划。 中华文化艺术丛书编辑委员会,斯德轩中华翰墨园主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