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6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器从不怕晚成!他60岁习草书,终成草书书圣!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31 10:49:5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10-31 10:51 编辑

大器从不怕晚成!他60岁习草书,终成草书书圣!
                                                                                                                                                作者:壹号收藏                                                                                                                       2016-10-30 09:23:00                    

1989年7月病重,

10月,病情进一步恶化,
他自知命数将尽,
一天上午起床后突要纸笔,
写下“生天成佛”四字。
至12月6日,
与世长辞,
终年九十一岁。
他就是林散之,
诗、书、画三绝的艺坛大家,
近现代草书书圣!
林散之

姓名:林散之
国籍:中国
出生地:安徽和县
出生日期:1898年
逝世日期:1989年12月6日
职业:诗人、书法家、画家
主要成就: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与赵朴初、启功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
字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
擅长:国画;书法
头衔: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

林散之艺术馆
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为其出大名很晚,数十年寒灯苦学,滋养了其书之气、韵、意、趣,使之能上达超凡的极高境界。他对现代中国书法艺术事业的贡献,真可谓“功莫大焉”。为了纪念这位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后人为其建立了纪念馆和艺术馆。林散之被誉为“草圣”,林散之草书被称之为“林体”。
受良好家教影响小小年纪饱读诗书

林散之的父亲林成璋是一位天性诚厚、无意功名的读书人,其个性与学养对林散之有直接的遗传与影响。林散之三岁即喜写写画画,五岁能对物写生,六岁入塾读书。自此至十三岁,七年间便读完了孔孟经典等。又习作文、属对、作诗,习字则从描红入手,继临颜、柳名碑,十二岁已能为邻居写春联。课余又写生,或钩摹《绣像三国演义》、《绣像水浒传》中人物,大胆而富有想象力。
富户选中做良婿贤妻相伴书艺路

十九岁时娶了一位姓赵的女子,可惜第二年,赵氏就病故了。二十一岁时林散之生了一场大病,垂危之际,幸好得了一位精医道的张师傅诊治获救。二十二岁的时候,林散之被全椒富户盛家选中作为得以女婿,盛家的女儿盛德粹贤淑达理,善于治家,这便使得林散之能够专心他的书艺之路。夫妻俩相伴数十年,感情甚笃。
深得黄宾虹真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林散之30岁前在当地小有名气,但他仍不满足,继而张栗庵引荐投于沪上黄宾虹门下,自此如茅塞顿开,艺业大进,深得黄宾虹真传。三年后又负芨远行,广览名山大川,笃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求学之道,一生寒灯夜雨,孜孜不倦,每天清晨都一丝不苟地临摹古帖。

1962年调入江苏省国画院人专业画师。但一般人只知道他是书法家,并不熟悉他的山水,更不知道他还是一位诗人。所著《江上诗存》平易通晓,格调如其书法素雅清健。
夫人病逝仍创作跌入“瑶池”遭”汤灾“

1966年林散之六十九岁时,夫人病逝,林散之为此悲拗万分,顿使双耳失聪。又赶上“文革”运动爆发,便孤身一人来往于南京、扬州、乌江儿女间,如此经历了七年的流浪生活。 但期间依然坚持读书、创作,无一日懈怠。

1970年春节除夕,林散之在乌江镇浴池洗澡,不慎跌人开水池中,全身严重烫伤。救治四个月始愈,右手五指粘并,幸被抢救了拇指、食指和中指。这对于书画家 来说就意味着死亡,但他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终于能用三个手指握笔挥毫,自号“半残老人”。对这次“汤锅之灾”,他曾风趣的说过“可怜王母多情甚,接入瑶池又送回。” 林散之一生淡泊名利,是一位“笑把浮名让世人”的令人尊敬的老人。
痴诗,痴书,痴画自成一家,“三绝”之誉

林散之早年曾名“三痴”,痴诗,痴书,痴画,“散之”或由“三痴”谐音而来。平生孜孜以求,专精此业,至晚年笔墨出 神入化,诗中有画,画中有书,更用画法入书,以其“痴”情求真,苦苦求索,将自己胸臆之真和天地自然之真融为一体,别开生面,自成一 家,遂有“三绝”之誉。

林散之 草书毛泽东词二首 手卷
先生书名大震,源于七十年代初。1972年一期《人民中国》日文版“中国书法”栏目首刊其草书“毛泽东·卜算子·咏 梅”,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书名远扬。当时流传有这样一则轶事:郭沫若来南京,有请赐墨宝,郭沫若答曰:“有林散之在南京,我岂敢在南京写字!”

先生书法精四体,所临不论汉隶唐楷,皆见己意。尤擅狂草书,有“当代草圣”之美誉。是“以大王为宗,释怀素 为体,王觉斯为友,董思白、祝希哲为宾”,而能出神入化,得古师所谓“屋漏痕”、“锥画沙”,那根劲挺而有蠕力的“屋漏痕”线条,基本还是怀素的。自作诗云:“笔从曲处还求直,意到圆时更觉方”,这种曲中还直,圆极便方的效果,是他草书的一大特色。

他的字之所以个个线条如钢丝一般地能从纸面上立起来,挺拔而弹性十足。用笔之外,林老用墨也极讲究。他写字喜欢在砚池旁置一水孟,饱蘸浓墨之后,将笔尖轻轻点上一点清水,一下笔,水墨交融,千变万化,妙不可言!更善于用枯笔,往往在墨竭锋散之后,还能仗其超凡的控制力,写出时隐时现、若断还连的点画来。
书学道路经四变晚年渐入化境,人书俱老

林老的书学道路,他自己说是经过了四变。具体说来,学书是“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 元;降而明、清。”这种远近上下反复临摹的功夫,为后来打下了极坚实的基础,使他晚年纵横驰骋,随心所欲,貌似无法而不逾矩。

一般认为他的书艺经过三个阶段:30多岁前,即师从黄宾虹之前为基础时期,得力于唐碑;以后至70岁左右为巩固时期,经过名师指教,得以明用笔 用墨之理;又游历名山大川,蓄大千天地之象,遍揽秦碑汉瓦,学养突飞猛进;60岁左右学草,大器晚成。其草书老辣畅雅,矫健秀润。最后进入辉煌时期:形成自己独特的儒雅书风,渐入化境,人书俱老。
林散之草书作品欣赏,快哉!

一个人决定要做一件事,
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或许成功从没有捷径,
有的只是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经营”,
只要在自己认准的道路上,
坚定不渝地“苦苦追寻”,
大器也从不怕晚成!
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8 12:46 , Processed in 0.008046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