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2029|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逝去的岁月:上世纪的京城胡同 2016.11.01 10:58:55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 13:06: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11-2 13:07 编辑

2016年10月底到11月6日,“逝去的岁月”——沈延太摄影艺术纪念展在北京798映画廊展出。本组文字摘编自《京城胡同写真》(沈延太 王长青著)和《长江情结——沈延太长江全程拍摄记》。(责任编辑:马俊岩 SN112)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6-11-2 13:08:06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11-2 13:09 编辑

沈延太(1939-2001),曾任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摄影学会执行委员、中国当代摄影家学会副主席等职务。图为1967年5月1日,沈延太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
京城的胡同格局于十三世纪初步形成,曾是京城寻常百姓的居所,他们世世代代生活于此,北京的历史和民俗文化也随着这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子在不断变化发展。图为1982年,北京胡同里的居民在谈天说地。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6-11-2 13:10:05 |只看该作者
我是江南人,并非京城胡同里的土著。但前前后后在北京生活了四十年,与胡同和四合院结下了难解之缘。图为1984年,钟鼓楼下,胡同里的景象。

说来话长,记得1957年的夏天,我在东城盔甲厂胡同的一个建筑工地上当统计员,业余迷恋绘画,每日午间休息时间差不多都要到邻近的东受禄街16号的徐悲鸿纪念馆去看画。绘画大师的作品,尽管反复欣赏兴致亦未见稍减。图为1993年,遛弯儿。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6-11-2 13:11:2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11-2 13:13 编辑

徐悲鸿纪念馆是个典型的四合院,方方正正,典雅宁静,院落里植着紫藤、柿树、蜀葵和玉兰,欣赏了作品再在院中走走,静坐在大椿树的绿荫里真是难得的从容、安详和惬意。图为1994年,角楼下的一家住户,推开窗子便可看到不远处的角楼。1994年,北池子一居民家的窗外景色。紫禁城东西两侧护城河的对岸,分别是南、北池子和南、北长街,住在这里的居民足不出户就能观赏到宫城里的景物。

以后的日子我又去过京城的鲁迅、梅兰芳、齐白石、老舍、茅盾故居,都是一座座四合院,文化巨匠和泰斗们喜爱居住在胡同四合院的空间环境里,由此留下了京城名人故居的宅邸文化。图为1994年,筒子河边,遛鸟的人把鸟笼子搁在一边,每到阳光灿烂的清晨,养鸟人就出来遛鸟。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6-11-2 13:13:48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11-2 13:16 编辑

1994年,胡同里的煤厂加工制作蜂窝煤,供应给附近居民。当时实行“送煤到户”,用户所需的蜂窝煤可到附近的煤厂订购,由煤厂派送煤工送到家中。有位作家说:“没有胡同,中国当代文学史塌了半边天。”此话不算过分。图为1993年,胡同里的婚礼,一家有喜事,左邻右里都来帮忙,西风东渐,白色的婚纱取代了传统的嫁衣,胡同里的婚礼已演化成中西合璧式的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16-11-2 13:17:04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11-2 13:23 编辑

1959年以后,我连续五年在东城校尉营胡同的中央美术学院求学。走熟了附近的大大小小胡同。老师们大部分居住在帅府胡同、煤渣胡同、大雅宝胡同的四合院里,所以拜访老师出入四合院更是常事。图为1994年,胡同人家,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1994年,东棉花胡同15号宅的内宅门 。此门为中西合璧式的拱形券门,门上砖雕精细,雕有花卉、走兽、吉祥图案。该宅原为清末一刘姓将军的住宅,现为多户居民合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2016-11-2 13:19:20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11-2 13:20 编辑

1995年,宣武。201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位于北京市中心的东城区与崇文区合并为“东城”区、西城区和宣武区合并为“西城区”,自此,北京少了两个传统区。“崇文”、“宣武”瞬时成为了旧日的风景,迎着灿烂的阳光、印刻在永存的记忆中。
1995年,后海的“溜冰场”上,两个人推着“二八”自行车卖冰糖葫芦,冬天的后海冻成了结实的冰面,是人们溜冰的好去处,商贩们也大都汇聚于此。现在,冬日的后海还是那么热闹,冰糖葫芦都放在玻璃柜子里,扎在自行车上的就很难再看到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16-11-2 13:20:47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11-2 13:21 编辑

1995年,夏秋之交,京郊以及外省农民挑着整担的蝈蝈沿胡同叫卖,引得孩子们争相购买,一时间,家家户户都传出秋虫的鸣叫声。据记载,京城人养蝈蝈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七十年代不寻常,两地分居了十二年的内人王长青与两个孩子迁来京城,宿舍在西城百万庄,工作单位在东城灯市口,我俩常骑自行车上下班。图为1995年,胡同里的小女孩在玩“扮新娘”,尽管现代化的玩具和游戏方式层出不穷,胡同里的女童却对古老的游戏情有独钟。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9#
发表于 2016-11-2 13:22:20 |只看该作者
我们十有八九喜欢躲开大街正道,从胡同里曲曲弯弯地赶路,一天工作的忙碌疲惫在穿行胡同中仿佛消融了许多。图为1995年,北新桥头条60号院,胡同里大部分是一大家子住在一起,有时候衣服也会拿出来洗,洗好了直接拧干晾在外面。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10#
发表于 2016-11-2 13:23:33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11-2 13:25 编辑

后来家又搬到了灯市口的柏树胡同,虽然住的是楼房,但阳台下就是一条规规矩矩的胡同和一片四合院,对胡同里春夏秋冬、阴晴雨雪的景观和周围百姓的平凡生活,常有“相看两不厌”的感觉,兴致一来就拍摄一些照片。图为1996年,胡同墙壁上写着花好月圆。

八十年代以后,北京的城市建设似一场飓风席卷而来,京城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记得有一次我俩到阜成门附近居民区采访,走近一片正在拆迁的四合院老房子之间,在已经拆毁的断墙残壁前站着一位老人。图为1996年,胡同,西城。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5 08:40 , Processed in 0.01044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