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书法献身”的智永:居阁楼三十年 书不成不下楼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3 13:54: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砚臼磨穿笔作堆,千文真面海东回。

分明流水空山境,无数林花浪漫开。”

启功先生《论书绝句百首》中的这首诗,说的正是智永禅师和他的《真草<千字文>》。
智永(生卒年不详),名法极。王羲之第七代孙,王徽之之后。智永幼年师从萧子云学书。后来,萧子云奉诏为梁武帝摹写周兴嗣所编写的《千字文》。遂选书法不俗的弟子王法极做他的助手。法极得以进入内府的藏书阁。在那里阅遍了王羲之的诸多墨迹。于是精勤书艺,激发了继承祖法,传诸后世的恒心。为了专注王家书法,免除世俗的纷扰,智永决心遁入佛门,与其弟同在京城建康剃度,捐宅为寺,曰“永欣寺”。梁武帝为兄弟崇尚佛教之事所感动,特颁赐“永欣僧”匾额,以示褒奖。智永被后人尊称为永禅法师或永禅师。
智永最终“为书法献身”,有关他的书法典故很多。如痴如醉的练字,居阁楼三十年,“书不成,不下此楼”,苏轼说:“智永砚成臼,乃能到右军,若穿透,始到钟索也。”因为勤奋至极,三十余年积退笔(即写坏的毛笔头)如山,达五簏(即可容一石半的竹筐)之多,然后掩埋成一坟丘,号曰“退笔冢”。成名后,求书索字者接踵而至,将其所居门限亦踏破了,乃以铁皮包起来,世以“铁门限”而传为美谈。
智永妙传家法,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精力过人,年百岁乃终。从书法史的发展来看,智永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继承并总结了“二王”正草两体的结体、草法,从体式上确立了范本作用。智永开后世书法家写《真草<千字文>》之风气,他的最大功绩就是传承和传播,以致这种两体并列的形式也极大地影响了后世书家。
古代的绢绫等织物上,有明显的乌丝栏界格,为多体并列形式提供了便利。因为考虑到范本的作用,许多方面是有意识的,先写楷书,再写草书,两体对照,逐一对比,实用方便,也交相辉映。
最初的帛书文字是由上而下书写,每行字数不固定。为了书写整齐,便用朱笔或墨笔画上界栏。当帛书盛行以后,为了使用方便,也为了美观,于是就尝试用赤丝或黑丝事先织出界栏,如同今日稿纸,专供书写之用。红色者谓之朱丝栏,黑色者谓之乌丝栏。书法演化出五体之后,书家尝试多体并列书写,便借用乌丝栏。智永二体《真草<千字文>》和赵孟頫《六体<千字文>》便是这样的典范。
据推测,智永《真草<千字文>》在书写时,先完成一体,再书写另一体,保持气息完整。一行楷书,一行草书,犹如鸳鸯戏水。从整个章法的整饬性来说,功力精深,异常完美。智永生前曾书写800遍,分赠浙东诸寺,目的是借佛门之力,推广王书。《真草<千字文>》墨迹复出后,很多学者不敢肯定为真迹。为了保险,说成是“唐摹本”。启功先生曾于1989年4月在日本京都小川家获观原本,看到纸张笔墨乃是“敦煌一种薄质硬黄纸经装裱见水时即呈此色。其字每逢下笔墨痕浓重处时有墨聚如黍粒,斜映窗光,犹有内亮之色”,乃知绝非勾描之迹,而就是800本之一。
智永全守家法,况《兰亭》真迹曾为其所藏,故深得大王遗意。如“尊、舍、命、都”四字。如果和《圣教序》、《兰亭序》对比,还可以发现更多的字形相似。《真草<千字文>》墨迹之用笔,似乎更接近唐人楷法。从智永的书迹中,不仅能体味到雅逸清爽、疏散悠然的气息,还可品察到精妙的笔法、规范的结体。精心研读,感觉与二王有明显区别,最大特点是笔墨生动,点画多变,提按顺畅,使转自然,肥瘦相间,疏密明显,节奏感强,绝无做作之貌。
草书各字分立,运笔精熟,飘逸之中犹存古意,温润秀劲兼有。即便是草书艺术,首先让人能认识,明白字义。所以,草书必须有法度、有分寸。学草书者首先要有辨认能力,熟悉草书的书写规律和一般代替笔画。
智永草书有四大特点:一连:连是最常见的写法,有的字一笔写成,如“步、皇、庶、象”四字;二省:有的草书把部首偏旁省略了,楷书的形态变了样,如“君、起、气、良”四字;三变:草书最难捉摸的就是笔画变化,变化越大辨认越难,如“事、知、真、旧”四字;四代:字形中的一种或多种偏旁是用草书符号代替,是最普遍既有规律又有原则的简化用笔,代是草书最艺术性的表现,绝非是随意乱代。
《墨缘》小贴士
1、当下对智永存有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以为《真草<千字文>》纯系继承二王衣钵,而少创造、少个性。殊不知在中国书法史上,许多著名的大书家都是从智永《真草<千字文>》入手。
2、《真草<千字文>》用笔一拓直下,点画之间笔意流贯呼应,结构谨严,体势妍美,法度精熟,气息高雅。用笔真、行相通,笔路清晰明了。熟习《真草<千字文>》后,可以再进入《兰亭序》、《圣教序》等王羲之行书学习,往往事半功倍。有助于由真书向行书学习的过渡,也是由楷至行的入门途径。
3、《真草<千字文>》是在无论从结体或用笔都渐趋规范化的时代,为传布二王书法而写的。如果和唐代大家的楷书细细比较,就会看出其间有很大的不同:同一偏旁,用在不同字中,形态不同;每个字中,横画有水平、有倾斜,有波浪,而整个字却不觉得歪;竖画有的垂直,有的左弓,有的右弓。相同笔画的不同组合,形成形态各异的一个个字。
4、《真草<千字文>》没有多少整篇结构的艺术性,但就每一个字讲,这部《真草<千字文>》保留了二王的楷法和草书,其丰富程度,是任何其他碑帖所无法代替的。正因为如此,学习起来也很难。字的结构无法程序化,不能简单地、规律性地记忆。写这种字要求有很高的用笔技巧,得能够控制笔毛写成各种笔画。所以,临写、学习《真草<千字文>》,要下很大功夫,去接近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有了这样的用笔训练,在临写其他历代书法真迹时,都能够写得比较逼真。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

墨迹本(传)(局部)

每页纵29.3cm,横14.2cm,行10字,计202行。首二行漫漶,有数字残缺。原为罗振玉藏,后流入日本,为谷铁臣旧藏,后归小川为次郎。有杨守敬、内藤湖南两跋。杨守敬跋:“笔意精熟,气骨清健,一派王氏家法。”

        2016年07月07日 16:04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暑 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3 06:47 , Processed in 0.01059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