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藏在外国人相片中北京城 2016年11月07日 09:21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车亮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8 09:20: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尘封的民国历史 藏在外国人相片中北京城

改造中的正阳门(资料图)

2016年华辰秋拍影像专场,一位名叫约翰·詹布鲁恩的美国摄影师进入了众人的视野。在北京的19年里,他用镜头记录下民国北京发生的许多历史事件,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影像记录。

1929年8月,54岁的约翰·詹布鲁恩(John Zumbrun)带着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在上海登上了前往美国的客轮“太洋丸”号(Taiyo Maru),在抵达美国西海岸之前,客轮还将在日本和夏威夷停留。在他随身携带的铁皮箱子里,装着他在北京的所有影像记录,包括开设照相馆期间拍摄的所有底片,还有相机和照片、幻灯片、明信片,以及出版的画册。

1910年詹布鲁恩来到中国之前,他曾在美国军中服役,参加过美西战争。1916年,他在长城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路易丝·赫尔德琳小姐(Miss Louise Hoelderlin),一年后结婚。要不是因为身体健康恶化,詹布鲁恩不会离开中国。这或许和12年前的那次受伤有关——那时张勋的辫子军进京复辟,在城墙上拍摄两军交战的詹布鲁恩被炮弹炸伤。1929年8月2日的《南华早报》这样评论他的离开:“詹布鲁恩先生在京开设照相馆19年,他的作品蜚声海内外,曾用镜头记录下了这期间发生在北京的几乎所有重大事件。”

鼓楼全景(资料图)

1912年,宣统退位,南京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2月27日,临时参议会、临时政府派蔡元培为专使,宋教仁、汪精卫为专员,到北京迎接袁世凯南下就职。2月29日,袁世凯治下的北洋军阀曹锟的第三镇一部在北京哗变,波及保定、天津等地,史称“壬子兵变”。虽然事发突然,乱兵出没,詹布鲁恩仍在现场拍了一组珍贵的“壬子兵变”影像,照片中,民房商铺被毁,平民惊恐围观,东单牌楼被烧得只剩下了半边。

袁世凯被选为临时大总统后,詹布鲁恩把自己的业务拓展到了北洋政府内部。1912年,他拍摄了内阁成员举行会议的合影。

1912年10月10日,在武昌起义一周年之际,袁世凯站上了作为临时大总统府的前清陆军部衙前的阅兵台。他所检阅的部队并不是自己一手打造的北洋新军,而是包括前清遗留的拱卫军、禁卫军等卫戍部队11000余人。受阅队伍沿今天的崇文门内大街、东单大街北上,行至陆军部东南角后转向西,逐次经过阅兵台,接受袁世凯的检阅。詹布鲁恩就在检阅台对面拍摄了这次阅兵,这是袁世凯第一次出现在他的镜头里。

1913年6月22日,袁世凯发布《尊孔令》,1914年又颁发《祭孔令》,恢复祭孔规定,且明令于孔子诞辰之日中央和各地方政府必须举行祭孔典礼。当年9月28日早6时许,袁世凯抵达孔庙,换上礼服,由侍从官引导行礼,三跪九叩。各省将军、巡按使也都在省会文庙祭孔,是为民国的第一次祭孔典礼。三个月后,袁世凯在天坛以大总统身份举行祭天典礼,这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次国家祭天庆典。

袁世凯祭天(资料图)

1914年12月23日早6时,袁世凯乘汽车出总统府,在天坛南门外换乘礼舆到昭亨门,换乘竹椅至坛前。入门后,袁世凯率领百官登上天坛台阶,然后按照燔柴、初献、亚献、终献、饮福受胙、撤馔与望燎的流程行礼。詹布鲁恩是唯一拍摄这一仪式的摄影师,当时的外交部也曾找来其他外国摄影师专门负责照相,但因为事先没有和警卫接洽,被挡在了天坛门外。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虽然袁世凯在遗嘱中提到“余之死骸勿付国葬,由袁家自行料理”,但继任大总统黎元洪还是发布命令为袁世凯举行国葬。在他出殡的那天,鸣炮108响,学校停课,丧礼所用均为当时北京城内最上等的器具、仪仗。袁世凯的灵柩由北京运至河南彰德安葬,路线是从中南海新华门出,沿西长安街经长安右门往东,至天安门前折向南上御路,穿过中华门、正阳门城楼进入瓮城,再向南穿过正阳门箭楼,转向西到达前门西车站,经由火车前往彰德。

詹布鲁恩在沿途拍摄了大量出殡时的照片,显然他借鉴了3年前隆裕皇太后葬礼拍摄的经验,那次詹布鲁恩是在正阳门城墙上,没能拍摄到太多近景和细节,从照片中只能看到熙熙攘攘围观的人群。这次以及后来1925年孙中山移灵时,他都选择在街边等待或跟随出殡队伍进行拍摄,以近距离捕获更多细节。

在北京开设照相馆的19年中,詹布鲁恩同北京各方政治势力都保持着不错的关系,他的镜头中除了袁世凯外,还有陆征祥、张勋、曹汝霖等人,甚至还有溥仪及其洋师傅庄士敦的少量影像。其中溥仪在御花园与友人一同把玩相机的照片,无疑成为中国摄影史上的一幅名作。

    溥仪在御花园中把玩相机(资料图)

当然,詹布鲁恩也并非总是关注那些政坛上的风云人物。1919年,北京学生发起“五四运动”,詹布鲁恩也走上街头,用镜头记录了这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业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等多种形式对抗政府进行的爱国运动。在他拍摄的照片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同身份的示威者手持“还我青岛”、“青岛是中国的”、“卖国贼曹汝霖”等标语走上街头。

五四运动(资料图)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在李大钊和中共北方区委的组织下,各阶层人民多次举行大规模示威游行,声援上海人民。詹布鲁恩再次拍摄了北京人民示威游行时的珍贵影像。

詹布鲁恩以一名照相馆摄影师的身份,记录下了他在北京所经历的这些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然而在他北京生活的19年里,大部分日子是平淡无奇的。来北京的外国游客是他开在使馆街的照相馆的主要顾客,詹布鲁恩拍摄了大量北京的建筑景观和民俗照片以迎合他们的口味和需求,紫禁城、长城、天坛、明陵、西苑、颐和园、圆明园遗址、景山、黄寺、古观象台、国子监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北京的驼队、摊贩、街边店铺、女子和孩童、手艺人和伶人也都被他纳入镜头。

为了更大视角的拍摄北京城的全貌,他选择了宽幅转机进行拍摄。在北京饭店的顶层,他拍摄制作了近两米长的北京全景照片长卷。为了获得更好的视野,他甚至搭乘热气球到空中去俯拍。这些影像,对研究北京城市的发展变迁,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影像资料。

2015年,在詹布鲁恩一家离开中国86年后,当年他带走的那只铁皮箱子再次回到中国,回到北京。尘封的底片袋被打开了,诉说着它承载的厚重历史,让人穿越回旧时的民国北京。

原标题:约翰·詹布鲁恩镜头里的民国北京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7 17:25 , Processed in 0.00781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