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4-3-23
- 最后登录
- 2025-2-16
- 阅读权限
- 100
- 积分
- 38977
- 精华
- 0
- 帖子
- 15034
  
|
![]() 东汉《曹全碑》
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碑高约1.7米,宽约0.86米,长方形,无额,石质坚细。曹全碑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代书家推崇备至。
![]() 唐代隶书《义福禅师碑》
"开元隶书第一"
![]() 宋《山河堰赋》
此碑是宋代隶书第一的大书法家晏袤所书。现藏的拓片为整张,横4.6米,纵1.8米,约九平方米,尺幅之大,极为罕见。
![]() 明代文征明隶书
![]() 明代王铎隶书
《隶书五律诗册》
![]()
吴熙载隶书《盖闻经国》
吴熙载(1799-1870),原名廷扬,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吴熙载《隶书盖闻经国》十二屏 纸本 149×38.5cm×12 咸丰 庚申(1860) 常熟博物馆藏。
![]()
金农隶书
沉稳果敢,奇崛憨直,他一方面是好古痴古之士,仿佛是生活在清代的一个汉人,另一方面,又是一个具有强烈自我意识,近乎自负与自恋情结者。二者的结合,使其作品达到了无一笔不是汉人,无一笔不是自己的境界与高度。他的超前审美与定位,时人言其怪,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 邓石如隶书
就书法功力而言,邓石如是清代书家中用功最勤者,笔能扛鼎.章法结字也很完善,然而由于学养和艺术天分的限制,其作品中不免流露出一些匠气和黑、大、光、亮时弊的痕迹。隶书面貌更多的是唐人气息.在汉人的精神把握上,不如其他诸家,种种缺憾,其作品不能说是高格,乃功力型书家,形而下的上品。
![]()
![]()
伊秉绶隶书
伊秉绶隶书给人如对高山,如仰大贤的感觉,其面貌可用正、大、简、拙四字概括。“正”即正格。一方面是隶书创作发展史的正脉与主流风尚,同时也有人格精神层面的因素。从伊氏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颜真卿精神、风格面貌的隶书再现。人格的力量支撑着他的艺术风貌,磅礴壮严庙堂气的背后是一个磊落善政的廉史,书格即人格在其身上得到了最佳诠释。
温和闲媚之美--唐代隶书【荐福寺碑】![]()
【荐福寺碑】全称【荐福寺临坛大德戒律诗碑】,唐大历六年韩择木书,隶书。其书法结体亦端庄典雅,出汉隶并能有所创新.其章法可在图中端详全貌,疏朗大度,韵律肃穆平和.字型大小虽略有变化,整体仍保持着和谐统一的效果,呈现出一种严整却不板滞,清新而萧散之唐隶风格。【荐福寺碑】是韩择木的代表作.用笔亦趋沉稳平和,但雅丽秀美内藏,处处不失法度。
此碑用笔方圆兼施,多有篆法掺入碑字,方笔也甚灵活,交融得当,达到遒劲而雄浑,温和而有风骨的艺术效果。然此碑仍存在着拘于法度,缺乏冲击力的弊端,与汉隶相比,唐隶还显逊色。书法作品《荐福寺临坛大德戒律诗碑》骨力遒劲,端庄沉稳,具有一种温和闲媚之美。韩氏在唐代是隶书名家,技法娴熟,独具特色。 韩择木,昌黎今属河北通州人.生卒年不详.唐代书法家.活动于开元年间,韩愈叔父。唐玄宗开元时,官至工部尚书、右散骑常侍。
西安荐福寺
韩择木善八分,虽无唐玄宗八分那样浑厚,可是很秀劲。其石刻存世较多,主要有《祭西岳神告文碑》、《荐福寺临坛大德戒律诗碑》、《叶惠明神道碑》、《桐柏观记》、《曹子建表》、《告华岳文》、《叶慧明碑》.惟独《荥阳王妃朱氏墓志》为楷书,笔法清劲。《述书赋》说”韩常侍则八分中兴,伯喈(蔡邕)如在.”隶学自古推蔡邕为最妙,韩氏宗蔡邕法.可见择本能追蔡邕遗风,风流闲媚,故有”中郎中兴”之称.这足以说明择木隶法造诣之高。
------------------------------------------------------------------------------------------------------------
隶书,有秦隶、汉隶等 ,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根据出土简牍,隶书起源于战国。传说程邈作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又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 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赢政统一文字后,汉朝复兴和发掘传统文字的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孝宣皇帝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皇帝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 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 皆自相似。虽叵复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盖文字者…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赜而不可乱也”。但是也有人认为,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例如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
隶书也叫“隶字”、“古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书体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为艺术奠定基础。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