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盘点春节礼物变迁史:从蒸馒头到私人订制2016-12-15 18:23:34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5 22:41:4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海燕00 于 2016-12-15 22:43 编辑


                    

从农业社会到如今的商品社会,中国人的社交态度在变化,社交的方式也在变化,可能唯一不变的,就是礼尚往来的传统。然而实际上,这个传统本身也无时不在变化。春节送礼,从最早的一筐馒头就可以回娘家,到如今的、高档营养品、数码产品、艺术品乃至私人订制礼品,中国人在社交中越来越注重精神层面的交流。

【五十年代:一筐馒头回娘家】

由于物资极其匮乏,那时候过年送多以食物为主。一到过年,女人们回娘家,挎一篮馒头就去了。送别的东西,一来没有,二来也不实用。很多时候,你带去的馒头就是招待你的食物,家里来客人了,热几个馒头就算是招待了。

1959年,台江食杂公司,卖年糖年饼的摊位,这些商品只有在春节期间才有的卖。



【六十年代:红宝书走遍天下】

集体性是60年代春节的特征。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

大锅饭时代,食物不再是过年礼品中的一员。政治因素成为送礼的主要选择。

那个时候,送一本《毛泽东选集》就是最珍贵的礼物了。此外,《毛泽东语录》、《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等也都是送人的好东西。

【七十年代:三件宝物才算铁】

1967年,国务院发出了“今年春节不放假”的通知,中国自此进入“革命化的春节”。整个七十年代是一个没有了年的时代,没有春联鞭炮,没有年货糕点,农村里,人们大年初一还在上工,过“革命化的春节”,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春节礼品了。

在1979年春节前夕,许阿姨与“返城”不久的男友举办了简单的婚礼。许阿姨回忆说:“婚礼上收到最多的礼品是毛巾、瓷茶缸、红袖标之类的,这些东西上面都印着红星,还有抓革命、促生产等字样。”

【八十年代:拎包点心走亲戚】

直到1980年,春节放假制度才全面回归。开放以后,过年的传统重新恢复,送礼也再次成为人们交往中重要的一环。不过那个年代物资仍旧匮乏,人们遵循着以前的规则,以需要为主。那时候大部分人还是送食物为主,过年带上自家蒸的馒头、炸的果子,也就能出门了。

条件稍微好一点儿之后,流行送点心,红皮儿的点心,用麻纸一包,上面再加一张油面儿的红纸,印着福字,再用绳子捆起来,提在手里;再后来,有成盒的糕点,里面有桃酥、蛋糕之类的,这算是高档的了。此外,拎一斤白糖、一包茶叶,也都是很好的礼物。

【九十年代:烟酒罐头是“标配”】

这个时代,食物已经不再是稀缺品,而且,随着人们的逐渐富裕,仅仅送食物也不再那么受欢迎了。礼品开始逐渐变得五花八门,有各种外贸服装以及从香港、广州进入内地的新鲜小东西,像一块电子表、吹风机等小家电之类的,都是很时尚的礼物。不过最主要的礼物还是烟酒、罐头、蛋糕和点心“四样礼”。

那会物价低,配齐”四样礼”才三四十块钱,礼品的包装也都很简单,不像现在那么精美。而且送“四样礼”的只有重要亲戚,普通亲戚还是两三样礼。有的点心副食来回送,送到最后家里剩下的才会分给孩子们吃。

【零零年代:保健品、奢侈品成主角】

进入新世纪,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继续上升,礼品自然也水涨船高,随同升值。一般的烟酒已经不足以出手了。各种保健品、家用电器进入礼品的行列,从脑白金到黄金搭档的广告,占领了一个时代的广播和电视。以它们为代表的各种保健品,包括保健器械因此成为送礼大潮中重要的一员。此外,一些奢侈品也成为春节礼物的一员,比如化妆品、高级饰品、黄金珠宝、有高档烟酒等。
【一零年代:从“价位”到“品味” 】随着人人们物质生活水平逐渐丰富,送礼从越贵越好的年代,逐渐变提升到了一个讲究“品位”的年代。除了数码产品,手机、名牌包、化妆品之等奢侈品之外。书籍、艺术品、私人订制礼品、这些更加个性化、具有象征意义的礼物也成为新宠。


北京时间工作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5 05:37 , Processed in 0.00782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