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近代史上一个说不尽的大人物,争议纷纭、褒贬不一。她有很多面向,除了被描述为晚清最重要的、嗜权如命的领导者,百余年来一直流传着她还是才女的史料。
电视剧《走向共和》中的慈禧。
研究清朝重要的参考资料《清稗类钞》记载,慈禧“工试帖诗”(即科举考试诗体),每次会试,她都会照题目做一首。
同治乙丑科会试(1865年),诗题为“芦笋生时柳絮飞”,以“生”字为韵脚,慈禧写了一首道:“南浦篙三尺,东风笛一声。鸥波连夜雨,萍迹故乡情。”
同治癸酉科考差(1873年,“考差”是科举制度中考官的考选差派制度),诗题是“江南江北青山多”,以“山”字为韵脚,慈禧又写了一首:“雨后螺深浅,风前雁往还。舍连春水泛,峰杂夏云间。”
这两首诗流传下来的并非全文,上面抄录的只是其中的片段。它们都以春天为背景,且都有“雨”的意象,基调灰暗,隐隐透露着伤感之情。
当时的慈禧虽然大权独揽,可以一言九鼎、予取予夺,但她毕竟26岁丧夫,内心不可能充满幸福感、满足感。这两首诗所蕴含的哀怨情绪,可能正是慈禧真实内心的自然流露。
1903年,御用摄影师裕勋龄为慈禧拍摄的照片。
炳哥认为,这两首诗对仗工整,押韵合辙,但要说有多高的艺术水平,那也谈不上,放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属于文人自娱自乐的习作。
其实慈禧在诗歌方面也有成名作,那就是她为母亲写的祝寿诗中的一句:“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诗传唱甚广,几乎妇孺皆知。白居易《长恨歌》中有“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之句,慈禧对此加以借用改编,另辟新境界,更加真切感人。
1903年,慈禧在颐和园赏雪。照片为裕勋龄所拍,原为黑白色,后期上色。 慈禧擅长书法与绘画的说法也是长期存在,但其实我们看到的她的那些作品多是代笔。话说回来,慈禧的诗会不会也是代笔之作?有这个可能,但比她的书画,代笔可能性更小一些。
慈禧掌国后,处于不停学习的状态,而试帖诗是宫廷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慈禧能写出试帖诗并不奇怪。
另外,光绪皇帝也爱写试帖诗。1893年,他写道:上界珠喉啭,中朝宝箓昌。和鸣偕鸑鷟,福禄颂鸳鸯。庆衍长庚祝,灵符降乙祥。八千年纪凤,十二管吹凰。喜气腾鹓序,欢歌进兕觞。
光绪这首诗歌颂天下太平政通人和,属于典型的试帖主题。大家可以比较一下,光绪和慈禧谁写的诗水平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