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阎应元抗清一场小小的战斗,用尽36计,创造战争史上的奇迹,受人千古敬仰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3 11:11: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平行线                        2017-01-19 00:34  孤城困守,在1位从来没有打过仗的人的带领下,10万普通百姓,面对24万精兵良将日以继夜的围攻、炮轰和强弩,居然能连折对方三王、十八将,让敌人付出了75000余人的代价,这当然是中外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在36天的攻防战中,三十六计中能用上的计谋,在这场小范围的战斗中差不多都用上了:诈降、偷营、火攻、钉炮眼、草人借箭、装神弄鬼、小股出击、四面楚歌……无不闪烁着创造性的光芒。

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阎应元和江阴百姓。

1645年,江阴县军民投降清朝,清廷委派知县方亨继任,并按清廷要求,颁布剃发令,结果遭到汉族百姓的坚持抵抗。读书人聚焦在一起,共同立誓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方亨却宣称,“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激起百姓更为坚决的抵抗。方亨见士民不从,秘密报告上级,要求派兵“多杀树威”。密信被义民搜获,他们遂斩杀方亨,推典史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正式反清。后来陈明遇主动推荐赋闲在家的典史阎应元接替自己为抗清主将。
闰六月二十一,清贝勒、大将博洛命降将刘良佐统重兵包围江阴城。经劝降无效后,清军于七月初一日开始攻城。
城中严密防御,清兵箭如雨注,城上的人一手拿锅盖遮蔽,一手接箭,大家共获得数十万支箭。此为草船借箭。

阎应元调查户口,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分班上城,按时换班。他们还对城中过往行人严加盘诘,肃清内奸。
十一日,清兵攻打北门,城上矢石如雨注,清兵不敢接近。主帅刘良佐大怒,命令上将九员先驾云梯上城,城上以长枪刺之,上将五死四伤,有的身中三箭。次日,清兵仍攻北门,阎应元指挥城上用砖石掷下,以长枪拒敌。某满人大将自恃勇猛,穿着三层甲攻上城楼,结果被义民刺脸割喉。清兵又伤亡千余人。
刘良佐索要满将之头,后又央求用银赎买,命人将银当面装入银鞘吊入城。阎应元让人以蒲包裹一黄狗头,掷还之,将满将的头悬在城上。刘良佐亲自带人在城下苦苦哀求,方把头扔下。清兵拿了头回去,与身缝合,挂孝三日。

阎应元知道清兵必有更大规模的攻城,遂积极铸造守城工具,造小弩千张、小箭数万枝,分派给守城军士。又用火药敷在箭头上射人,见血立死。弩长尺余,箭长五寸,百步之外,皆可命中目标。又制造火砖、木铳。火砖广三四寸许,着人即烧,木铳类银鞘,长三尺五寸、广二三寸,木制,中间藏有火药,敌人到来时,投下,机关暴发木壳崩裂,铁菱角飞出,触人即死。阎应元还亲自制造挝弩,用一块铁,边上造几个钩子,后面栓着棉绳,抛出勾住敌人,近前斩之。又模仿旧制,制造火球、火箭之类,无不精巧绝妙。清兵每每望城兴叹,战栗无人色。每次攻城下来都要为幸免不死而大肆庆祝。
刘良佐再次劝降,亲作劝民歌,阎应元不从。于是清兵在城下搭建牛皮帐篷,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结果阎应元火攻,又命城内投下砖石,清兵不及闪避,数百人死于城下。

刘良佐搭设三层牛皮帐,守而不攻。帐内有九梁八柱,矢石投在上面,都被反弹起来,不能进入。阎应元遂用人粪,掺上桐油,煎滚浇下,牛皮烫穿,浇在清兵身上,肉烂而死。城内又用挝弩射向逃散的清兵,钩中者,即入城中袅首。清兵纷纷逃散。敌营以为守城者杀下,命令发射木铳以御,反伤自己的马步卒无数。
在坚守的同时,江阴也向四方请求援助,无奈都不成功,江阴沦为孤城。但刘良佐心有余悸,不敢再攻城,只用火炮攻击北城,彻夜不息,城垛在炮火的轰击下塌陷数丈。阎应元命石匠砌墙,石匠危惧不前,阎应元言辞恳切,动之以情,石匠深受感动,冒死登城修葺城垛,使之牢固如初。
十四日,白发老人在阎应元的感召下,出城假投降,把火药暗藏在放银子的木桶底层,等清军升帐纳降之时,当场火发炮裂,炸死清军3000余人,其中有亲王一人、大将二人,清军为之三军挂孝,从而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早的“人肉炸弹”,

十七日夜,阎应元挑选勇士千人出南门劫营,或执板斧,或执短刀,或用扁担,突入敌营,伤千余人。及他营来救,应元兵已返回城中。
十八日、十九日,刘良佐又多次劝降,认为南明已亡,不应再做无用抵抗。但阎应元称:“江阴百姓,三百年来食毛践土,深戴国恩,不忍望风降附。应元是大明典史,深知大义所在,绝不服事二君。将军位为侯伯,掌握重兵,进不能恢复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有何面目见我江东忠义士民乎?”且表示:“有降将军,无降典史。”

清朝亲王多铎闻知江阴久攻不下,极为震怒,他先派恭顺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协攻”,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
贝勒博洛痛打刘良佐后,加紧攻城,要求三日破城,二十日至二十七日,清兵轮番攻城不息,阎应元浴血奋战,终保江阴城池不失。
八月初,阎应元见城防吃紧,遍取民间乱发,投城下诱敌。后被刘良佐发觉,方知是诈降。

被困既久,江阴城内伤亡惨重,物资供应也极为紧张。中秋前后,百姓携壶提觞登上城楼,举杯痛饮,诸生许用模仿楚歌,作《五更转曲》。歌中唱道:“宜兴人,一把枪。无锡人,团团一股香。靖江人,连忙跪在沙滩上。常州人,献了女儿又献娘。江阴人,打仗八十余日,宁死不投降。”
二十一日,博洛调来二百余座大炮,集中轰城。最终城破。但清兵怕有埋伏,僵持半日不敢进攻。直到黄昏时,民兵阵脚散乱,清兵才敢入城。
城破之时,阎应元在城门上提写:“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题讫,他又带人击杀死清兵无数,随后对随从说:“为我谢百姓,吾报国事毕矣!”

阎应元自拔短刀,刺胸血出,投在前湖中,被义民救起,后被清军俘获。刘良佐本来踞坐在明佛殿,见应元来了,一跃而起,两手拍阎应元背而大哭。阎应元却说:“事已至此,只有一死。速杀我!”
博洛见阎应元。阎应元挺立不屈,背向贝勒,骂不绝口。一个士卒以枪刺他的小腿,阎应元血流如注,"血涌沸而仆",不支倒地,却始终没有弯下膝盖。博洛命人把他关到栖霞庵。当夜,阎应元不停大叫“速杀我”,天明时,终遇害。
一月后,其子开启草敛的棺木迁葬,其尸体仍栩栩如生。
八月二十二日,清军开始屠城,百姓无一人顺从。清军屠城两日后统计,城内百姓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

此后,江阴地区的百姓也对清廷采取不合作态度,不当清朝官,不应清朝科举。直到乾隆年间,乾隆给阎典史在江阴修祠,主动向江阴示好,局面才有了改观。
还有江阴女子写诗:
腐胬白骨满疆场,
万死孤城未肯降。
寄语路人休掩鼻,
活人不及死人香。
如果称以阎应元为首的江阴百姓为抗清第一壮举,当不为过。

自2005年起,江阴地区还开始在文庙明伦堂进行公祭江阴士民的活动。
这说明,历史没有忘记,也不会忘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19:39 , Processed in 0.00720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