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壶浊酒家万里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3 09:05: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清梦 于 2017-2-3 09:09 编辑

 无酒不成席,说得是酒在生活中的重要。我的老家是酒乡,不仅有“灵山豆腐庙下酒,铜钿银子出溪口”的民谣,更有乾隆皇帝御笔亲提“庙下酒”的传说。   
  在我记忆中,每当农历十月初十一过,山村便“醉”意盎然。家家户户、老老少少,便忙开了,浸米、蒸饭、备曲等做酒多道工艺,几乎全民参与。
  
  倘若这个时节,你恰好来庙下,那满村子的酒香和着那漫山遍野的竹香,在青色的山岚里飘荡,你会感到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浓郁而又淡淡的香味。从这家走到那家,讲礼数的农家总会热情地拉你进屋,尝一下我家的水酒劲道如何?泯上一口,说上一声“好”。男主人一高兴,就让孩子他妈炒上二个菜,殷勤地招呼你坐下,于是,室外寒风呼呼,滴水成冰的;室内暖意融融,桌下摆上火盆烤火,桌上暖上一壶糯米酒,二个人对酌,拿起碗来一碰,叮叮咣咣,一大口下去,咂巴几下,夹一筷刚炒好的菜,热气腾腾,嘴里鼓鼓的,吸溜吸溜地吃上了,身子就软了,骨节也仿佛“咯巴咯巴”伸展开来,把酒话桑麻,一碗接一碗喝下去,往往把日头都喝下去,把星星也饮上来,这时候饮者才是神仙。往往是喝到天昏地暗,喝出大河奔流,才喝出个高低,那不胜酒力的一方,才趔趔趄趄地被人扶回家去。那时节,风味独特的糯米酒就像一首流动的诗,氤氲开来,把山村搞得酽酽的,盈香满室地从这家飘到那家,总会给农家人带来几分温暖和和热闹。
  
  因为有酿酒的传统,山村人家的儿女都会喝上几口,平日做人行事便多了几分豪爽之气。记得饥荒的年月,温饱不继,生活困难,更没有粮食可供酿酒,这米酒就没了踪迹。父亲是做豆腐,整日水浸得多,需要喝酒活血,每到吃饭时,就遣我二哥去商店里沽半斤黄酒,因为是二哥机灵,深得掌柜德宝的喜欢,可以常年赊账。二哥也在回家的路上乘机呷上一口,故而他的酒量在我家兄弟姐妹之中居首,并一直被村里人亲热叫“老酒瓶”。
  
  在我十岁的时候,在毛莲里的小山村里,我帮二姐站柜台,亲见一个中年人,刚刚砍毛竹在收购站里换得一点钱,马上来综合商店喝酒。我偷眼看着,他穿着绿色的旧军装,袖口,领口衣服下摆,全油迹迹的,尤其是袖口还返射着亮光,人不高,身子斜靠着柜台边,嘴里叨个根烟,要二毛钱的散装黄酒,端起粗碗,递到嘴边抿一口,眯着眼很享受,然后一仰脖子,一气喝完,脖子上青筋突出,抬起袖口在嘴上擦一擦,转身走了,那酒好像神奇的东西,一喝下去,眼睛立马就贱亮贱亮。三十年过去了,那个酒徒的眼神我还记得。
  
  等到承包到户,家里有了余粮,父亲想到第一件事,便是自家要酿米酒。挑了长长的饱满的、有血色的糯米,备了硬柴,把酿酒用的缸洗得干干净净,家里特意去半里远的水井挑了清冽有甜味的泉水,据说酒是有灵性的,脏了酒就酿不好了。
  
  开始蒸糯米饭,我们小孩总是在灶下烧火,把硬柴架空,灶火旺旺的,噼哩啪啦,一边想着快点有糯米饭吃。等到母亲将热热的,冒着香气的糯米饭递给我们,一边叮嘱小心点,糯米积食,少吃点。闻着香香的饭,我们早已将她的话忘到九宵云外,剩下只是快点大块朵食。
  
  在糯米饭快凉透时,赶紧和着酒曲,搅拌搅拌再搅拌,装入酒缸,中间开个碗口大小的洞,再将缸口稻草盖扎紧,四周还裹上破棉被,以保证发酵时的温度。然后酒缸就置在床头不远的角落里,过上一周左右,会在某一天,你的鼻子里突然嗅到 “有酒香了。”此时倘若轻轻掀开四周裹着的破棉被,揭开缸盖,只见发酵的糯米饭“咕嘟嘟”地冒着小气泡,随之而来是浓浓的酒香,弥漫整个屋子。
  
  母亲有时候会念着我们读书辛苦,舀上一碗甜酒酿,给我们蒸上几个鸡子,来补补脑子,据说相当滋补的。
  然后在缸里按比例兑水了,过几天就可将酒糟沥清,装坛,香香的糯米酒就可待客了。
  
  有了酒的支撑,乡村里喜事多多上演,嫁女娶亲,热热闹闹地唱开了。乡村酒席,最引人注目的,是酒壶官的角色,酒壶官一般都要酒量大,并懂得礼数、能说会道的人担任,一入席,把酒杯端在手里,先自我介绍—番后,就给上席敬酒,然后依次类推,非让你喝得面红耳赤不可——会喝的就斟满,不会喝酒的人也往杯子里滴上两滴,不能放空。更有趁机会较酒量的,猜拳声、吆喝声、推杯碰盏声,不绝于耳。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之后,话匣子打开了:上至国家大事,下至村里鸡毛碎事,统统道来,一壶浊酒家万里。
  
  我们这些远离故乡的人,因为这家乡的酒,也常常找个由头,回家聚一聚,以此来怀念自己的祖先和亲人,一杯浊酒喜相逢,因为酽酽的酒带来是浓浓的乡情、乡意、乡风,理不断是乡愁和古老的习俗。
  作者简介:何梅容,笔名心情不错(1969——)浙江龙游人,浙江省衢州市建行河西分理处,浙江省散文协会会员,写作方向:乡土人物的记录。



  附“农村传统结婚喜筵仪式
  一、喜筵安排:正厅摆放两张八仙桌,左边的为正桌,右边的为副桌。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为“请客”,或者“清客”。正桌上横坐的是新郎小舅子和做媒人,配媒人和酒壶官以及新娘的其他亲戚围坐一桌。酒壶官一般都要酒量大,并懂得礼数、能说会道的人担任,他应坐在右下角。副桌一般为新郎的亲娘舅等至亲坐,娘舅应坐在上横,其他客人按其长幼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
  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二、喜筵开始: 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酒敬酒,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祝酒,然后,厨房开上第一道菜来,把婚宴推向高潮。
  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唯“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的席次,通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
  三、司酒:要按“一底二圈三满”的规矩,就是出一碗菜时,酒壶官给每个客人司满过碗底的酒就可,出第二碗菜后给人司酒到碗中间的圈为止,也就是半碗左右,等到第三碗菜出,再给客人司满一碗酒,然后劝客人碰碗喝酒,大家一起干杯喝尽。接着再给每个客人倒半碗酒,酒壶官先喝尽酒,再逐一劝客人喝尽,至少喝掉两碗酒后,酒壶官才可发起猜拳。
  四、敬酒:等到酒席上了六、七碗菜后,新郎、新娘便在理事么么和理事公公的陪同下开始敬酒。先敬正堂正桌和副桌的客人,按客人长幼和身份、地位的顺序敬酒,每人敬两小盅酒,表示好事成双,并要说几句客套话。敬完酒后把小酒盅留在酒桌上,客人猜拳用。
  五、猜拳:敬酒过后,为使婚礼更热闹,由正桌酒壶官提议猜拳,先由酒壶官“打通光”,也就是和同桌的每个客人都猜七拳,这也要按客人的辈分礼数来分先后顺序,先同媒人猜拳,然后按客人的辈分先后顺序。猜拳时,每猜一拳的前面都要带上帽,先说:“拳福寿,福寿拳,两两好”,然后再说:“元宝一对;一定恭喜;两家好;三状元;四发财;五金魁手;六六大顺;七巧;八马双杯;满堂福禄”等猜拳好话,每猜着一拳,输的客人就要喝一小盅酒,直到猜满七拳。还有“二五不分,一六不合”之说,如一方不服气,可再猜一拳分清。最后是添灯加马,在酒盅上加筷子一根,最多可加两根,这时“元宝”就不能叫。最后等到客人都喝尽兴,由酒壶官和媒人两个人收“官杯”,也就是最后一盅酒,猜上七拳,不论输赢都不喝酒,最后一句话两人同说“满堂福禄”。这样客人才可离席,鸣放礼炮下席。
  六、上菜规矩:第一碗菜为鸡蛋面和笋丝,表示是山珍海味都有。然后是猪蹄,因为猪的全身都是菜。最后为鱼。因为鱼生长在水下为最下层,表示有吃有余,摇尾巴走了,表示筵席结束了。 无酒不成席,说得是酒在生活中的重要。我的老家是酒乡,不仅有“灵山豆腐庙下酒,铜钿银子出溪口”的民谣,更有乾隆皇帝御笔亲提“庙下酒”的传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4 22:53 , Processed in 0.007465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