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5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画的艺术意境 黄书元书画 2017-02-10 10:22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10 18:31:3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气韵生动”,特别注重意境的营造。所谓意境,指书画家通过笔墨语言所创造的气象、境界、格调,以及品赏者通过主观感受而体验到的精神高度。艺术意境是画家运用笔墨抒发情感,通过艺术作品与读者形成共鸣,从而产生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意象。中国画的艺术意境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1、幻意
书画不纯粹是描绘客观世界,更多的是表达人对客观世界的幽微感受。当某种情感发展到极致,会出现一些非现实的念想,再经过艺术家的重新塑造,便成为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是对现实的超越,是物化的精神状态,是心中之象,魂中之形,是虚幻之意境。

【明】朱耷作品

2、象外意境
即超脱于眼前或表面的意境。绘画是人类的另一种语言和表达方式。中国画追求的不是画工画的形似,而是画外之意。画者、受众通过表达和感受画面元素之间、画里元素和画外元素之间的联系,体味画内之理、画外之意,完成人类通过创作和欣赏绘画的交流活动。画内之境可描,象外意境难求。

【明 】 周臣 寒鸦月夜图

3、朴拙意
朴拙美是一种自然高妙的艺术美。“朴”强调的是朴素平实,不刻意雕琢;“拙”强调的是自然率真,轻人为,重造化。《老子》云:“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庄子以“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表达出朴拙之艺术审美观。

【明】 沈周作品

4、寂寞意境
艺术上的寂寞,指的是空灵悠远、静穆幽深的境界。清初画家恽格在《南田画跋》中说:“寂寞无可奈何之境最宜入想,亟宜着笔。所谓天际真人,非鹿鹿尘埃泥滓中人所可与言也。”艺术往往生于寂寞而死于浮华。甘于寂寞的艺术家,笔墨中饱含深入心物的孤寂,由此创构出的寂寞之意境,所给予观众的,不仅仅是美的传达,更有几分难以言传的感动。

【北宋】 李成 晴峦萧寺图

5、散意
萧散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精神上无拘无束,氛围上萧瑟清逸、散淡疏朗,超越一切秩序。萧散境界和艺术家欲挣脱现实生活的束缚有关。艺术创造需要有“散人”式样的情怀,“沈潜于怀抱之间,萧散于天人之际”,放旷高蹈,自在风行。以萧散著称的画家有倪云林、黄公望、董其昌、朱耷(八大山人)等。

【元 】倪云林 幽涧寒松图

6、荒寒意境
中国画多寒林雪景、枯树寒鸦,以表现萧疏宁静、空灵幽远的意蕴。文人画追求荒寒意境,与文人孤傲旷逸的襟怀相通。荒寒意境是画家精心构筑的生命蚁冢,以期安顿自己不同凡俗的灵魂。画家于寒山枯木之中体味生命的柔情,在冰痕雪影之中吟咏生命的热烈。荒寒是一种“净界”,使人出于尘格,荡以远思,体验“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境界。

【北宋】 范宽 踏雪寻梅图

7、淡雅意境
淡雅是一种恬静的美,平凡而不张扬,美丽而不妖娆,似几缕轻风掠过,夹带着四溢的芳香。“人淡如水,水淡如云,云淡如风”,风轻云淡,是文人心仪的境界。魏晋士人追求淡雅之风,宋人更是将淡雅发展为审美主流,追求“淡而无味,含义隽永”。淡比之浓,更加接近天然,淡然之中蕴涵着开阔,散播着柔暖的感觉。

明末清初 弘仁作品

8、简约意境
简约,是用最少的笔墨去表达,它单纯婉约,天然成趣,是一种简洁明朗的风格,是一种审美情结。简约不是简单,不是贫乏苍白,而是寓丰富于简单之中,具有更加深广的内涵。大道至简,简约需要去粗取精,抓住要害和根本,剔除非本质的东西,留下的寥寥数笔,抵得过满纸笔墨。

【明】朱耷作品

9、心灵意境
中国画从追求形似到追求神似,是巨大的进步。两宋开始,画家由追求神似向追求“灵性”转变。灵性由灵魂、灵气、灵感共同决定,灵魂感应宇宙中的灵气便产生了灵感。画家在欣赏和描绘世界的过程中,将自己看成世界的一分子,在对世界的独特体验中产生心灵的感悟。心灵意境是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明】 朱耷作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2-10 18:32:15 |只看该作者
有底蕴的中国画。已经很美。给人联想。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19 03:51 , Processed in 0.007989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