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1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元宵节|阑珊火树鱼龙舞 2017-02-11 08:00 纳兰苑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11 12:42: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浩宇 于 2017-2-11 12:44 编辑

序言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是中国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元宵节)﹑中元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元宵节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汉文帝时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起源】

  元宵,原意为“ 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节期与节俗】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花灯寄寓】

  民间在除夕供奉老天爷时要设立“天地堂”。人们在院子里扎一小棚,棚里面小桌上立着“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的神位;神位前摆着香炉、供品,还挂着一盏灯笼,灯笼代表 姜太公的席位。据说姜太公当年封神时,别人都封了,就是忘记了封自己,自己没有席位只好和老天爷坐在一起。
  灯笼与神有关,所以也赋予很多象征意义。
  古时候,人们为了驱逐黑暗的恐惧感,于是灯笼衍生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在 闽南语中“灯”与“丁”发音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避邪平安。有一种“ 光明灯”,在岁末年初时,把灯笼放在寺庙中,藉以佛的法力求得一年中平安顺利。也有农家在田间立长竹竿挂上一盏灯 “照田蚕”,观察火色以预测一年的水旱情况,以期丰年。
  “放天灯”,来由是过去人们在躲避盗匪侵袭而四散逃逸之后,以燃放天灯为互报平安的信号。由于避难回家的日子正是元宵节,从此以后,每年这一天,人们便以放天灯的仪式来庆祝,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

【历代元宵灯诗】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
  唐代时,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京城“作灯轮高二十丈,衣以锦绮,饰以金银,燃五万盏灯,簇之为花树”。
  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诗云: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
  苏东坡有诗云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
  范成大也有诗写道:
  “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 走马灯”。
  
  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三夜改为十夜。唐伯虎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迷人的元宵之夜。诗曰:

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

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云:

海螯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

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

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

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

  
  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诗曰:

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

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诗曰: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主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 情人节”。
  

【纳兰词中的元宵节】

  齐天乐·上元

阑珊火树鱼龙舞,望中宝钗楼远。

靺鞨余红,琉璃剩碧,待属花归缓缓。

寒轻漏浅。正乍敛烟霏,陨星如箭。

旧事惊心,一双莲影藕丝断。

莫恨流年似水,恨消残蝶粉,韶光忒贱。

细语吹香,暗尘笼鬓,都逐晓风零乱。

阑干敲遍。问帘底纤纤,甚时重见?

不解相思,月华今夜满。

  

清平乐·上元月蚀

【清】 纳兰性德

瑶华映阙, 烘散寞墀雪。

比拟寻常清景别, 第一团圆时节。

                                  影娥忽泛初弦, 分辉借与宫莲。

七宝修成合璧, 重轮岁岁中天。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2-11 13:41:23 |只看该作者
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7-2-11 14:02:55 |只看该作者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7-1 06:57 , Processed in 0.009179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