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除了清凉寺,宝丰还有一个来头不小的古镇叫大营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4-7 16:28: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7-04-07 10:27
      宝丰城西20公里的地方,有个地方叫“大营”。它形成于春秋时期,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记载,是豫西南的历史名镇,宋代汝官瓷的故乡——清凉寺村便坐落于此。

张振营丨文
大营人为啥热衷打“双城”牌?
我在大营繁华的街道上徜徉,发现许多门店挂有“双城”的招牌,诸如“双城食府”、“双城歌舞厅”、“双城旅社”等等。大营人对双城这两个字情有独终是有原因的,因为大营曾经叫过“双城”。
据《宝丰县志》和《大营镇志》记载,明洪武年间,大营大规模驻军,此时的大营历经元末的战乱已基本上变为废墟,官府就是在此时组织流徙的百姓和驻军一起在大营四周筑起了寨墙,吸引流离失所的百姓进寨生活,大营的繁华逐渐又恢复了起来。所谓的“双城”就是指后来在大营寨内又分别用高墙围起来的王、吴两座大宅。
王寨始建于明末,东边的吴寨则建于清朝。王寨的主人叫王之晋,是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乙丑科进士,曾任兵科给事中,掌京营,王宅被大营人称为“兵部府”。吴寨的主人吴垣是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科进士,以科举进身为翰林侍讲学士。

吴垣的父亲与庞应荐是朋友,庞家人丁不旺,其孙子庞鸣风念与吴垣家世交情谊,以家产相许。庞死后由吴家厚葬于大营村南,与吴家老坟相望,后人称为庞家坟。吴家以御书楼为中心,将庞家宅基与附近族人房屋连接起来,建成了吴家寨,与王家寨毗邻。这就是“双城”。
吴垣在康熙四十年再次进入翰林院,经常和太子、皇帝在一起,讲解经史,起草诏书,倍受重用。康熙帝赐给他一幅御书。吴垣对御书十分喜受,当作无价之宝,在老家建了一座阁楼敬奉,他把这座楼命名为“御书阁”,而大营人则习惯叫“御书楼”。

如今这个小院里住的是吴垣的后人——76岁的老人吴水旺。吴水旺说,祖上留下来的家业很大,解放前后有的卖了、有的分了。康熙当年赐给吴垣的“御书”被刻在一块两尺见方的石碑上,如今就藏在吴水旺这座房屋内。文革期间,为了保住这块珍贵的石碑,吴家人用纸把它糊起来,才躲过一劫。
好好学习,把别人的房子变成自己的
气势恢宏的兵部府如今只剩下一栋两层的楼房,墙体用红石砌基,青砖垒墙,历数几百年,依然坚固,古韵十足。阳光下这栋古宅静谧古朴,但看上去却是那么孤单。看过风,见过雨,见证过大营春秋的这栋古楼,看它仙风道骨般傲立的姿态,它仍然是大营老街的魂。

在大营村南净肠河南岸,柏树森森,这里立着王之晋的墓碑。碑文记载,他祖籍浙江,祖上自洪武初以军籍迁居大营。到王之晋时,王家已成为大营的名门望族。
明朝崇祯时王之晋为兵科给事中,宏光复兴时,掌兵、刑、户三块大印,他的府邸当地人称为“兵部府”。但据说这府邸原来是姓杜的宅子,由杜宅变王宅其中还有一个故事。对大营历史文化颇有研究的刘海军老师向我讲述了这个故事。
明朝天启年间,当时王之晋只有十三四岁,正在读私塾。他时常到杜员外家唤杜员外的儿子一同去上学。
一天,王之晋偶然到杜家楼上去玩。时值盛夏,只见杜员外坐在太师椅上,跷着二郎腿,手中摇着蒲扇,逍遥自在地在楼上纳凉。王之晋站在楼上放眼四望,远近景物尽收眼底,连楼前各家小户的后院(茅厕)都看得一清二楚。王之晋顺口问道:“杜大伯,您把楼盖这么高,可是什么都看到了啊!”杜员外愣了一阵后,说道:“孩子!好好上学读书吧。你只要前程进一步,我就扒一层。”言外之意是你乳臭未干还想管我?

王之晋本来无意冒犯杜员外,只是顺口随便说的,不想吃个软没趣。从此,就再也不往杜家去了,发奋读起书来。
王之晋十六七岁时开科考试。鲁、宝、郏等县的老师学生一同到汝州考秀才。结果,年长的老师们考上的多,而学生中像王之晋这样考上的没有几个人。考上秀才的老师们又赶往省城开封考举人。王之晋的恩师段先生把王之晋也带上了。
王之晋幸运地连科及第,这样的结果,杜员外始料未及。杜员外自认以前对王之普说的话太过头,羞愧难当,感觉再见到王之晋时会很没面子,便写了卖房契约,签字画押,托人给王家送去,自己则带着全家老小连夜逃得不知去向。从此,杜宅就变成王宅了,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大营人称这座宅子为杜宅兵部府。
幽静岁月里的大营老街
大营老街,延伸千米,已经有上千年历史。沿街排列着一座座老宅,有的是高门楼大宅院,虽然墙皮脱落,瓦顶塌陷,但仍不失昔日的肃穆和辉惶。门店的门板上是年深日久的黝黑色,但仍可以看出质地和颜色。午后的阳光似金辉涂抺在门板和青砖黛瓦上,更给这条老街增添了古铜色一般的厚重。
和老街并行的还有一条街,就是新街。新街宽阔,两边高楼林立,商铺磷次栉比,白天车水马龙,夜晚灯红酒绿,那是一条繁华的街道。而这条老街白天宁静夜晚清幽。
在年轻人眼里,大营这条老街偏僻简陋,破烂不堪,古老沧桑,和日新月异、热闹非凡的新街格格不入,因而去新街买房置屋的人不少。在老人们日渐依稀的记忆里,岁月始终不可磨灭他们对于大营老街繁华时光的怀念。老街上的老房子虽然无言,但它们和这些老人是一样的心境,都在安祥地静等岁月的变迁。
经过供奉火神、山神、地神、谷神、花神的五圣祠,房子破败,早无香火,祠前路角一口老井上盖着两块半截青石碑,其中一块是光绪年间重修五圣祠碑记。
逛了大营的老街深巷,大营的山陕会馆也是要看的。一个村镇上能留下一个山陕会馆也是繁荣的标志。山陕会馆基本都有关帝庙,大营的关帝庙坐北朝南,前为卷棚,灰瓦顶,有明柱六根。
关帝庙内的墙壁上嵌有雍正八年的功德碑。大殿前曾有三棵古槐,其中两棵已经枯死,剩下墙角的一棵枝蔬叶稀,依然在看云卷云舒。
大营有一种风味小吃——琥珀馍。这种小吃先将肉炒烂、馍炒之焦黄,然后放进时令菜一起烩制。看起来黄绿相间似琥珀,吃起来软绵可口留余香。小吃相传由拉车下苦力的劳动者发明。当时大营地区煤炭业兴旺,外地人来拉煤时多带饼馍,吃时又硬又凉难以下咽,到农户家借水喝时,好心的农家妇女把馍放自已家的锅里又加了些蔬菜烩了烩让拉煤人吃,琥珀馍就是在此基础上演变而来。
大营繁荣的大街上每天都在发生着新的故事。而大营的老街深巷,每一块砖,每一块瓦,甚至每一道缝隙,每一缕光阴里,都珍藏着一个个尘封已久的悠远故事,我在大营时间很短,我离大营的古老太远,虽然我探寻不完大营的秘密,但我可以预见大营还会上演新的传奇。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20:33 , Processed in 0.00710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