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标题:
有哪些名言警句只流行半句,其实后半句才是更重要的?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漠
时间:
2017-4-8 08:44:36
标题:
有哪些名言警句只流行半句,其实后半句才是更重要的?
1.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坠魔道。
2.
四两拨千斤
千斤力在后
3.
误传:量小非君子,无
毒
不丈夫
原本:量小非君子,无
度
不丈夫
4.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5.
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事,论事寒门无孝子。
万恶淫为首,论事不论心,论心天下少完人。
6.
能者多劳
劳者多得
7.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原文释义:歌颂战友之情,是两名战友在艰苦漫长的远征环境中相互勉励之词。
诗词出自《诗经*邶风*击鼓》篇,全句是: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诗经》保留至今最早的注解“毛诗“和“郑笺”中,这段话是歌颂战友之情的,“契阔”的本意是“勤苦”,整段话是两名战友在艰苦漫长的远征环境中相互勉励之词。
8.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并不是以“以德报怨”。
9.活到老,学到老
俄罗斯俗语,后半句是: 最终还是作为笨蛋死去。10.“遥闻深巷犬吠声,便有妇人惊觉欠伸,摇其夫语猥亵事。夫呓语,初不甚应,妇摇之不止,则二人语渐间杂,床又从中戛戛。既而儿醒,大啼。夫令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初中课文删了一段。
作者:
大漠
时间:
2017-4-8 08:44:47
本帖最后由 大漠 于 2017-4-8 08:46 编辑
1.父母在,不远游。
下半句是:“游必有方”
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
2.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下半句: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3.一滴水只有进入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
下半句:但当它进入了大海,它也就失去了自我。
4.知识就是力量,
下半句: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
5.三思而后行!
下一句: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语出《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这句话不是劝我们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而是说,做事情不要过于谨慎,顾虑太多!
6.以德报怨,
全句:《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原意为:一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仁爱感悟他,好不好?
孔子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
孔子说,一个人,倘若以‘德’报了‘怨’,那么他又用什么去报别人的恩德呢?
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反问了学生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应"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说一个人,如果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公平正直、来回应他。
用恩德仁义的感恩之心回馈那些给你恩惠的人。
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
可见,孔子是反对“以德报怨”的,之所以出现现在的现象,是有人断章取义地曲解。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那样会造成恶性循环。
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一味的姑息忍让,是纵容犯罪。
孔子提倡“德主刑辅”不能只讲道德,没有惩罚。
孔子提倡仁爱,但不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的错误和犯罪。
孔子提倡以两者以外的第三种态度对待报怨的问题。
他提倡“以直报怨”,即用公平、正直的原则,果断,直接的方式,面对有过失的人和事。如果他人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对待他。
什么是“以直报怨”呢?
比如:你打我一记耳光,我不打你一拳,但吐你一口唾沫,不过分吧!
比如:你骂了我,我可以不骂你,但我不理你,总可以吧?
举个例子
有个小偷偷了你的东西,你抓到他后打断了他的手脚,这叫“以怨报怨”
这就是“以直报怨”的道理。孔子一直是这个主张。
一不能冤冤相报,互相残杀;
二不能姑息养奸,纵容犯罪。
以直报怨,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以公正的法律来解决不公正的问题,对不讲道德的人进行道德和普法教育。
法律就是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人们不能偏离太大。
孔子“以直报怨”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和墨子思想以及侠义思想,有相同看法,都主张“直”。所以中国侠义的思想和墨子的思想,普遍流传于民间,所谓“睚眦必报”,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就是由这种精神演变而来。
1.父母在,不远游。
下半句是:“游必有方”
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
2.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下半句: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3.一滴水只有进入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
下半句:但当它进入了大海,它也就失去了自我。
4.知识就是力量,
下半句: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
5.三思而后行!
下一句: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语出《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这句话不是劝我们凡事要三思而后行,而是说,做事情不要过于谨慎,顾虑太多!
6.以德报怨,
全句:《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原意为:一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仁爱感悟他,好不好?
孔子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
孔子说,一个人,倘若以‘德’报了‘怨’,那么他又用什么去报别人的恩德呢?
当别人对他好的时候,他又该怎么做呢?反问了学生这一句,孔子给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应"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说一个人,如果他人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公平正直、来回应他。
用恩德仁义的感恩之心回馈那些给你恩惠的人。
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
可见,孔子是反对“以德报怨”的,之所以出现现在的现象,是有人断章取义地曲解。
孔子不赞成以怨报怨。那样会造成恶性循环。
孔子也不赞成以德报怨。一味的姑息忍让,是纵容犯罪。
孔子提倡“德主刑辅”不能只讲道德,没有惩罚。
孔子提倡仁爱,但不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的错误和犯罪。
孔子提倡以两者以外的第三种态度对待报怨的问题。
他提倡“以直报怨”,即用公平、正直的原则,果断,直接的方式,面对有过失的人和事。如果他人有负于你,你可以用你的正直、对待他。
什么是“以直报怨”呢?
比如:你打我一记耳光,我不打你一拳,但吐你一口唾沫,不过分吧!
比如:你骂了我,我可以不骂你,但我不理你,总可以吧?
举个例子
有个小偷偷了你的东西,你抓到他后打断了他的手脚,这叫“以怨报怨”
这就是“以直报怨”的道理。孔子一直是这个主张。
一不能冤冤相报,互相残杀;
二不能姑息养奸,纵容犯罪。
以直报怨,用现在的说法就是拿起法律的武器,以公正的法律来解决不公正的问题,对不讲道德的人进行道德和普法教育。
法律就是一个标准,一个尺度,人们不能偏离太大。
孔子“以直报怨”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和墨子思想以及侠义思想,有相同看法,都主张“直”。所以中国侠义的思想和墨子的思想,普遍流传于民间,所谓“睚眦必报”,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就是由这种精神演变而来。
作者:
大漠
时间:
2017-4-8 08:47:38
1.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的原句是:“知识就是力量,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很明显,他也是想强调后面。
2.
吾生有崖,而知无崖
。庄子原句:“吾生有崖,而知无崖,以有崖求无崖,殆哉矣。”人家明明想表达的是不要总想着能穷尽世间的知识,知识根本学不完。后人反而总结出“学海无涯苦作舟”来鼓励人加油...
3.
“
人是生而自由的
”,下一句是:“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再下一句是:“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4.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国家兴亡,匹夫无责。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长期流传,“天下”被改成了“国家”。这不是顾炎武的本意,而且正好相反,顾炎武的原意是国家兴亡“肉食者谋之”,匹夫是无责的。
5.
爱因斯坦只考一分
,是因为德国考试成绩评分为6分制,1分最高。
6.
中国是一只睡狮
,一旦它醒来,整个世界都会为之颤抖.后边其实还有一句……
它在沉睡着,谢谢上帝,让它睡下去吧!’
7.
以德报怨
是有下半句和上下文的。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如何?’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子都让你有仇报仇。有恩报恩。孔子这种处女座怎么可能真的那么大度!
8.
所谓
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
其实还有后半句“众生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作者:
大漠
时间:
2017-4-8 08:49:23
名言是用来鼓励或警示人们的警句,往往人们选一句最喜欢的作为座右铭,来鼓舞斗志、鞭策自己,使其受益一生。但有的名言警句也确实只用了半句,后半句其实是这个名言要表达的真实意思。
1.父母在,不远游。
下半句是:“游必有方”
意思是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
2.“人是生而自由的”
下一句:“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还有下一句:“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3.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下半句: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4.一滴水只有进入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涸,
下半句:但当它进入了大海,它也就失去了自我。
5.知识就是力量,
下半句:但更重要的是运用知识的技能
6.三思而后行!
下一句: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语出《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译文: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作者:
大漠
时间:
2017-4-8 08:53:36
名言是用来鼓励或警示人们的警句,往往人们选一句最喜欢的作为座右铭,来鼓舞斗志、鞭策自己,使其受益一生。但有的名言警句也确实只用了半句。下面列举十例。
(一)"百善孝为先",下半句是"万恶淫为源"。
(二)"今日事今日毕",下半句是“勿将今事待明日"。
(三)“多读心中有本",下半句是"多写笔下生花"。
(四)“事在人为”,上半句是“境由心造"。
(五)“心底无私天地宽",上半句是“如烟往事俱忘却"。
(六)“俯首甘为孺子牛",上半句是"横眉冷对千夫指”。
(七)“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下半句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八)“千里始足下",下半句"高山起微尘"。
(九)“业精于勤”,下半句是“荒于嬉"。
(十)"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下半句是“一生之计在于勤"。
作者:
大漠
时间:
2017-4-8 08:54:52
业精于勤荒于嬉,后半句是行成于思毁于随。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而后面的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三,知人知面不知心,后半句却很少有人提及。画虎难从骨里描。四,长江后浪推前浪,后面是,雏凤清于老凤声却很少有人提及。五,夫妻本是同林鸟,风雨来时各西东。而重要的是后面几句,同甘能同苦,患难见真情。六,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后两句是,风过留声,鸟过留影。七,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后面的是,爱民如子,才能明镜高萕。八,你敬我一寸,我让你一尺。后面的是,若遇无德之人,必得寸进尺。九,不是东山压过西风,便是西风盖过东山。后面的是,墙头上的蒿草,哪边风胜向哪边。十,退一步,海阔天空。后一句是,前进一步末必窄。十一,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后一句是,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十二,有了一顿,没有了拖棍。后面的一句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十三,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后面的一句是,响鼓不用重锤敲。十四,玉不琢不成器。后面一句是,木不修,不成材。十五,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后一句是,良药苦于口而利于身。十六,只要不作亏心事,后一句是,半夜不怕鬼敲门。十七,雪中送炭的人少。下一句是,锦上添花的人多。十八,射人先射马。后一句是,擒贼先擒王。十九,投之以桃,报之以礼。后一句是,有些人反而会恩将仇报。二十宁愿我负天下人,不要让天下人负我。后一句是,宁愿天下人负我,而我不负天下人。
作者:
大漠
时间:
2017-4-8 08:55:12
人生而自由,下半句: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多少人熟知前一句却不知后一句的存在,而讽刺的是,那被遗忘的苍凉慨叹才是这句表达的重点。卢梭还曾说过:“文明诞生于人类开始建造藩篱之时……大凡文明是囿于藩篱的不自由的产物。”私以为这句话便是对于前句最精彩的解释。文明构筑枷锁与藩篱,从而衍生不自由。文明催生的是制度、规范、法律,它们以对绝对自由的限制来保障一个社会的安稳,以对个体部分自由的牺牲来成全集体的自由最大化,这一切自然无可厚非。然而在这里,我更愿意谈及被文明所催生的社会观念,没有法律的条条框框来做限制的时候,这些观念因缺乏绝对化的正误区分,而有了从众的倾向——支持大多数。大部分人在街道上老实本分地走路,那么一路狂奔欢呼呐喊的人便是异类;大部分人成年之后步入婚姻构建家庭,那么选择独自生活终身不嫁或不娶的人便饱受猜疑;大部分人经历男女之间的恩爱缠绵并视之为爱情,那么那些选择同性为伴侣的人群便被视为不伦……其实“不正常”与“不正确”本是两个概念,但在一些社会观念上,我们却将两者等同。原来有时候,少数人的不自由,竟来自于大多数人的自由。但其实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那些其实无罪的少数人,也视自己为异端、为罪孽,最后生活在自己为自己搭建的牢笼、藩篱之中。“年轻的时候会以为自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年老以后才知道真正的自由是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有人问:难道真正的自由不应该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吗?但是首先,人活于社会中,本没有可能得到这样的所谓自由;其次,倘若每个人都追求如是这般的绝对自由,那么每个人的自由行止都会干涉和限制其他人的自由。年轻的时候我们囿于管束却心神飞扬,充满对一切的好奇与对未知的探索,所以会以为自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年老之后我们不再渴望新知不再求索,肩上最为沉重的是世俗的负累和百般的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懂得自由是想不做什么就不做什么。何况“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本身是可怕的,忽然想起罗兰夫人的一句经典常常被用来描述法国大革命的终结,她说:“自由,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以行。”我想这样足以作为解释。“自由的本性在于自我否定,所以,自由主义者永远不会觉得自己拥有了自由。”这大概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眼中已经很大程度上收获民主自由的西方国家,依然在不时地抗议、游行以及示威,依然在孜孜不倦地视自由为圣经,并且前赴后继地追逐。
作者:
大漠
时间:
2017-4-8 08:56:10
,一,杇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一般流行上句。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原文为,宾予昼寝,子日,杇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子何珠?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杇了的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就不能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责备他有什么用呢?孔子又说,起初我对人,听他说的话,我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人,听他的话,要考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身上使我改变了这个态度。
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下句,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语出《孟子》离娄章句上。原文,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圥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释文,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的好眼力,公输子那样高超技巧,如果没有圆规和直尺,也不能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的听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如果不施行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三,春宵一刻值千金,下句,月有阴晴花有阴。
四,近水楼台先得月,下句,向阳花木易为春。
五,一寸光阴一寸金,下句,寸金难买寸光阴。
六,人在做天在看,下句,举头三尺有神灵。一
七,亡羊补牢,下句,犹未为晚
。八。枰砣虽小压千斤,下句篙橹虽长空翻转。
,一,杇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一般流行上句。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原文为,宾予昼寝,子日,杇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子何珠?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译文,宰予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杇了的的木头不能雕刻,粪土一样的墙壁就不能再粉刷了,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责备他有什么用呢?孔子又说,起初我对人,听他说的话,我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人,听他的话,要考察他的行为。在宰予身上使我改变了这个态度。
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下句,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语出《孟子》离娄章句上。原文,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污,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圥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释文,孟子说,即使有离娄那样的好眼力,公输子那样高超技巧,如果没有圆规和直尺,也不能画出方形和圆形。即使有师旷那样的听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如果不施行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三,春宵一刻值千金,下句,月有阴晴花有阴。
四,近水楼台先得月,下句,向阳花木易为春。
五,一寸光阴一寸金,下句,寸金难买寸光阴。
六,人在做天在看,下句,举头三尺有神灵。一
七,亡羊补牢,下句,犹未为晚
。八。枰砣虽小压千斤,下句篙橹虽长空翻转。
作者:
大漠
时间:
2017-4-8 08:58:02
以前老师经常用爱迪生的这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告诫我们勤奋好学。但其实我们都被骗了,爱迪生名言的全话是“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后面的那半句才是重点。
1、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2、三思而后行。原文“季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3、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4、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6、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有没有一种三观被颠覆的感觉啊!原来这些名言警句还有后半句的。可能后半句不是很积极,在传递过程中让人自动勿略了。可是我怎么觉得加上后半句更像是一个人说的话,而不是一个神呢?
欢迎光临 辽宁养老服务网 (http://bbs.lnylfw.com/)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