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4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主席为何为陈毅慷慨改诗? 党史博采 2017-05-05 11:07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5 18:00: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毛泽东与陈毅。

文/曹应旺
若论诗情将略才气超然,陈毅很有些像毛泽东。晚年毛泽东曾说:“董老的诗醇厚谨严,叶剑英的诗酣醇劲爽,形象亲切,律对稍严。陈毅的诗豪放奔腾,有的地方像我。陈毅有侠气,爽直。”也许正因为俩人有些地方相像,陈毅在毛泽东心目中有着特殊的份量。从诗的角度看,这特殊的份量不仅表现在毛泽东为陈毅改诗,更重要的表现在毛泽东致信陈毅阐发对诗的认识;表现在毛泽东对陈毅的诗改中表达的成功有赖于奋斗的颂扬;还表现在毛泽东和陈毅不少咏物诗的互通上。从终生的情谊看,这特殊的份量表现在毛泽东拖着病体、穿着睡衣参加陈毅的追悼会。
一、改诗论诗
毛泽东的诗词很多都经过反复的修改。他曾说:“诗要改,不但要请人改,而且主要靠自己改。放了一个时候,看了,想了,再改,就有可能改得好些。这就是所谓‘推敲’的好处。”毛泽东曾多次请郭沫若、臧克家等改诗,并多处吸收他们的修改意见。
毛泽东还曾为许多人改过诗,比如梅白、胡乔木等。而为其改诗又致信与其谈论诗,这无论在党外朋友还是在党内同志中,只有兼资文武的陈毅元帅享受过这样的荣誉。
毛泽东为陈毅改诗,是1965年春夏间的事。1964年底至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毛泽东问陈毅:“最近怎么看不到你写的诗发表呢?”陈毅回答:“一年来我走访了近二十个国家,随手写了十几篇诗,现在还没有定稿,等改好之后,我想呈送主席,请主席大笔斧正,行不行?”毛泽东欣然同意。此前几个月,陈毅以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的身份访问亚非六国,并写下了《六国之行》组诗7首。会后,陈毅将这组诗修改后抄寄毛泽东。毛泽东将这组诗的第一首进行了修改,并起了个标题:《西行》。修改后的诗文如下:
“万里西行急,乘风御太空。
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
海酿千钟酒,山栽万仞葱。
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
毛泽东究竟作了哪些修改?
据陈毅之子陈昊苏《鹏翼展,风雷动》一文介绍:《西行》的基本立意属于陈毅,但经毛泽东修改之后,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提高。比如“鹏翼展”、“鸟途通”、“千钟酒”、“万仞葱”,这些都是毛泽东的神来之笔。完全可以说,这首诗是毛泽东和陈毅共同创作的。

◆毛泽东写给陈毅的信。
更重要的是,毛泽东就改诗的问题给陈毅写了一封信,其集中谈诗论诗,不仅为毛泽东其他书信中所少见,也为毛泽东所有文稿中所少见。这种少见可以说明只有陈毅这样的人物才能促使毛泽东写出这样特别的信。这封信已收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的《毛泽东诗词集》中,原因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毛泽东诗词和毛泽东的诗学理论。
毛泽东写给陈毅的这封信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
一是毛泽东通过两人诗词的比较,指出了陈毅诗词的优势和不足,也坦陈了自己诗词的长处和短处,表明了他很难改好五言律诗的原因。
陈毅诗词的优势在哪?毛泽东指出了两点:第一,称赞陈毅的诗词:“你的大作,大气磅礴。”毛泽东这样称赞一个人的诗作很少见。第二,指出陈毅诗作的长处:“你会写自由诗。”陈毅诗词的不足在哪?毛泽东说:“只是在字面上(形式上)感觉于律诗稍有不合。因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我看你于此道,同我一样还未入门。”
毛泽东是怎样评价自己诗词的呢?他说:“我对于五言律,从来没有学习过,也没有发表过一首五言律。”“我偶尔写过几首七律,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如同你会写自由诗一样,我则对于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毛泽东生前确实未发表过一首五言律诗,但他写过多首五言律诗。尽管毛泽东很多七律诗、五言律诗都写得大气磅礴,但就艺术水准看,毛泽东对自己的诗词满意的还是长短句的词,不满意的是自己写的七律诗,最不满意的是自己写的五言律诗。所以,毛泽东对陈毅送来的五言律诗,表示:“只给你改了一首,还很不满意,其余不能改了。”他认为党内同志中叶剑英、董必武善于写律诗,“剑英善七律,董老善五律。你要学律诗,可向他们请教。”
二是毛泽东在信中阐发了他的诗学理论。
首先,他从“诗要用形象思维”出发,阐发了古典诗词的特点。他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赋也可以用,如杜甫之《北征》,可谓‘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然其中亦有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韩愈以文为诗;有些人说他完全不知诗,则未免太过,如《山石》《衡岳》《八月十五酬张公曹》之类,还是可以的。据此可以知为诗之不易。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以上随便谈来,都是一些古典。”
其次,毛泽东在指出今诗与古典诗共同的特点——形象思维之后,分析了今诗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他说:“要作今诗,则要用形象思维方法,反映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古典绝不能要。但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民歌中倒是有一些好的。将来趋势,很可能从民歌中吸引养料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
最后,毛泽东还向陈毅介绍了他对李白、李贺诗的认识:“李白只有很少几首律诗,李贺除有很少几首五言律外,七言律他一首也不写。李贺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
二、诗志相通
毛泽东曾挥毫写下“诗言志”三个大字。1958年2月3日,毛泽东给他的女儿李讷的信中写道:“一定要煅炼意志”,“诗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这里有意志。”
毛泽东的诗是“言志”诗,反映了他的志向、志气、意志、骨气。毛泽东诗词所反映的“志”是什么?集中到一点就是“奋斗”二字,为“天下白”、“换人间”、“起宏图”而奋斗,为“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而奋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而今迈步从头越”;“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毛泽东的这三句诗反映了毛泽东奋斗历程的三个阶段的特点,及各个阶段所思所想的根本问题。

◆毛泽东、陈毅等在一起。
陈毅的诗也是“言志”诗。陈毅的夫人张茜在编辑和研究陈毅诗词时,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以为,在艰难困苦的岁月中英奋勇战,在激烈的革命斗争风浪里经受考验,在形势变化的严重关头敢挑重担,顾全大局而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为社会进步和民族解放的事业兢兢业业辛勤工作,这便是陈毅同志光荣的一生。而于行军作战、紧张工作之余,心有所感,发为歌吟,写作诗词,这就成为他整个斗争生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段话准确地表达了陈毅的诗词与他的奋斗历程的关系。
毛泽东、陈毅共同创作的《西行》诗中“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体现了俩人对“诗言志”的共同认识,也表达了俩人共同的志向、志气和哲学理念。天上不会掉馅饼,志向的实现靠奋斗,奋斗是一个日积月累创造条件的过程。“鹏翼展”是“鸟途通”的条件,有了“鹏翼展”,才有“鸟途通”。
毛泽东的著作贯穿着对“鹏翼展”与“鸟途通”关系的认识。
若要鹏翼丰满起来、展起来,要靠奋斗。毛泽东特别重视艰苦奋斗。他认为“一切新的东西都是从艰苦斗争中锻炼出来的。” “不经艰苦奋斗,不苦战,就不能胜利。”“要想不经过艰难曲折,不付出极大努力,总是一帆风顺,容易得到成功,这种想法,只是幻想。”要奋斗,就要有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毛泽东在《愚公移山》中号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在《毛泽东诗词集》中,也常常看到“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的诗思。如:“战地黄花分外香”,“无限风光在险峰”,歌颂的是奋斗精神。如:“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是“不因鹏翼展,哪得鸟途通”的另外两种表达。
陈毅的诗词也处处体现着他的奋斗精神,体现着他为实现“鸟途通”而创造“鹏翼展”条件的努力。这种奋斗和努力,尤为突出地表现在苦难辉煌的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陈毅在给罗生特的信中回忆道:“这三年游击战争,是我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整年整月的时间,我和我的同伴都没有房子住,在野外露宿。大风大雨大雪的日子,我们都在森林和石洞里度过。风餐露宿,昼伏夜行,是我们生活的常规。敌人采取搜山、烧山、移民、封坑、包围、‘兜剿’等等手段,进行最残酷的‘围剿’。我们对付的办法是依靠群众的支援和掩护,开展灵活的游击战争,这种游击战术达到了最精彩的阶段。南方的三年游击战争,也同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样,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可战胜的伟大革命力量。”
这三年的陈毅诗词,是这期间他和他的战友们艰苦奋斗、拼命努力的真实记录。
他们住在哪里?吃什么?诗曰:
“天将晓,队员醒来早。露侵衣被夏犹寒,树间唧唧鸣知了。满身沾野草。
天将午,饥肠响如鼓。粮食封锁已三月,囊中存米清可数。野菜和水煮。”
“叹缺粮,三月肉不尝。夏吃杨梅冬剥笋,猎取野猪遍山忙。捉蛇二更长。”

◆陈毅《梅岭三章》手迹。
1936年冬,陈毅在梅山被围。他伤病在身,“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吟出感人肺腑的《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这与毛泽东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表达的是同一种境界。
三、诗咏相通
陈毅最初读到的毛泽东的诗词,当是《西江月·井冈山》。
1928年8月,朱德、陈毅率领的红4军主力在湘南受挫。毛泽东得知消息后,为迎接红4军主力回山,亲率31团3营下山。守卫井冈山不足两个团的红军遭到湘敌四个团兵力的围攻,他们和老百姓团结一致,凭险据守,多次打退敌人的进攻。最后一次使用了正在修理的一门迫击炮,仅有的三发炮弹,前两发未打响,第三发却命中了敌军指挥所,炸得敌军乱成一团,夺路而逃。9月上旬,红4军主力回井冈山,毛泽东得知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喜讯,兴奋地写下了《西江月·井冈山》,最后两句是:“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1953年,毛泽东、陈毅、谭震林在南京玄武湖。
1960年新春,陈毅解读《西江月·井冈山》时写道:“此词表现出我军以少胜众不可震撼的英雄气概。是役,井冈山根据地赖以保全,有扭转战局的作用。读此词令人增长志气,可视敌军如草芥。我认为新中国人民应有此气概,而且已经有此气概。真可喜可贺。至于此词选调之当,遣词之工,描绘之切,乃其余事。”
在赣南闽西的革命岁月里,毛泽东在马背上哼出的多首诗词,陈毅是最初的为数不多的几位读者之一。陈毅不仅熟知已经整理出来的这一时期毛泽东《词六首》的写作背景,而且还能记得毛泽东这一时期有一首词作以“枕上唯愁”起篇。这一时期有些物件成为毛泽东、陈毅诗词作品的共同内容。例如:红4军趁蒋介石与桂系军阀爆发战争之机,扩大红色根据地,毛泽东作《清平乐·蒋桂战争》,陈毅作《五律·反攻下汀州龙岩》。毛泽东诗曰: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陈毅诗曰:
“闽赣路千里,春花笑吐红。
铁军真是铁,一鼓下汀龙。”
两人诗词中都有一个“下”,共同体现了红军所向披靡的气势。毛泽东诗中的“红旗跃”,陈毅诗中的“春花笑”,则用不同的笔法共同描写了红军扩大红色根据地的喜悦心情。这两首诗还共同证明了毛泽东不久前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所揭示的真理:“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
陈毅曾把毛泽东在赣南闽西时期书赠的诗词手稿珍藏在身边,可惜在南方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中散失了。
1936年2月,毛泽东在为打通抗日通道而进行的东征途中写下了著名的咏雪之作——《沁园春·雪》。1945年10月重庆谈判期间,诗坛大家柳亚子向毛泽东索取诗稿,毛泽东即手书《沁园春·雪》相赠。柳亚子捧读词作,称赞毛泽东为“中国有词以来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乎”。他不仅将毛泽东词作立即交报界发表,而且将自己的和作也送报上发表。和作内中有这样几句:“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更笑胡儿,纳兰容若,艳想浓情着意雕。”这一轰动山城的唱和之作,在国民党御用文人的诋毁声中,更显出其霜天号角的震撼。这也给了与毛泽东诗心相通的陈毅以极大的震撼。1946年2月,陈毅作《沁园春·山东春雪压境,读毛主席柳亚子咏雪唱和词有作三首》。其中,第二首为《斥御用文人》,第三首为《慰柳亚老》,第一首《和咏雪词》如下:
“两阕新词,毛唱柳和,诵之意飘。想豪情盖世,雄风浩浩;诗怀如海,怒浪滔滔。政暇论文,文余问政,妙句拈来着眼高。倾心甚,看回天身手,绝代风骚。
山河齐鲁多娇,看霁雪初明泰岱腰。正辽东鹤舞,涤瑕荡垢,江淮斤运,砌玉浮雕。池冻铺银,麦苗露翠,冬尽春来兴倍饶。齐欢喜,待桃红柳绿,放眼明朝。”
陈毅的和作与毛泽东原作虽写法不同,但相映成趣。写法不同:毛泽东原作是上阕写景,下阕议论;陈毅和作则是上阕议论,下阕写景。相映成趣:最突出的是两首词的最后一句,毛泽东唱“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陈毅和“齐欢喜,待桃红柳绿,放眼明朝。”

◆陈毅诗《冬夜杂咏》(之一)手迹。
以上只是举了几个毛泽东、陈毅诗咏物互通的几个例子。还可以举出毛泽东、陈毅诗咏松、咏梅、咏昆仑等互通的例子。如,陈毅有一首最著名的咏松诗: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毛泽东虽无一首咏松诗,却在《杂言诗·八连颂》中咏出了这样的诗句:“奇儿女,如松柏。上参天,傲霜雪。”
四、诗心相通
张茜在编辑、整理陈毅诗词时写过这样一段话:“陈毅同志早年的诗作,已经具有反抗旧社会的思想倾向和斗争要求,然而,只是当他参加党,特别是参加红军的战斗行列、投身于武装斗争之后,他个人的经历才更紧密地联结于中国革命的斗争历程。他的诗词是他自己坚持战斗、辛勤工作的纪实,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的同时代人在毛主席指引下进行变革社会的革命与建设事业中经过的历史道路。我以为这是陈毅同志诗词的主要意义所在。”
毛泽东和陈毅的诗词相通,是因为他们的心相通。读陈毅的诗词不仅可以读懂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而且可以读懂毛泽东和陈毅终生的战斗情谊。这种情谊是在歧见和冲突中坦荡相对、服从真理的情谊;是在大棋局的战略决策中相互切磋、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情谊;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苦难的磨砺的情谊。

◆毛泽东手书《七律·长征》。
毛泽东与陈毅是1928年4月28日朱毛两支队伍在江西宁冈砻市会师时相识的。会师后成立的红4军,朱德任军长兼第10师师长,毛泽东任军党代表兼第11师师长,陈毅任第12师师长。几天接触下来,毛泽东、陈毅互为对方的才华、气质所吸引。据陈毅之子陈丹淮在一篇文章中介绍,5月6日,陈毅收到毛泽东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有这样几句话:“相见恨晚,相慰平生,希遇事相商。”7月,朱德、陈毅率领部分红军去湘南,遇到了有些干部战士不愿在井冈山做长期艰苦斗争,总想打回老家去的问题。陈毅在行动前写信给毛泽东:“润之若在,必能阻止部队南行,无论胜败,都会回来的。带部队出去,必定把部队带回来。”寥寥数语,充满着对毛泽东的景仰、依赖和信任。
毛泽东和陈毅的往来并不是一路鲜花,也有磕碰的时候。最严重的一次是1929年6月红4军“七大”会议上,陈毅批评毛泽东,居然在会议结束的选举上把前委书记毛泽东选了下来,大多数人选举陈毅当了前委书记。此前,毛泽东多次遭到别人的打击,甚至撤职,但那都是他的上级对他做的。这一次却是他的下属“造反”,夺了他的权。毛泽东一气之下养病去了。
然而,中国有两句古话:“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无咎者,善补过矣”。陈毅是位坦荡、爽直的人,发现自己错了,立即改正。他亲赴中央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代中央起草了著名的“九月来信”,肯定了毛泽东路线的正确。陈毅回到红4军后,承认自己在“七大”会议上犯了错误,恳请毛泽东回来工作,并坦诚地表示:毛泽东所说的“陈毅主义”是非无产阶级的东西,他自己也要和同志们一起打倒这个“陈毅主义”。 1929年12月红4军“九大”上即古田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当选为前委书记。这次大会影响重大而深远,大会通过的“古田会议决议”,奠定了人民军队最根本的坚持党的绝对领导的政治建军路线。
在歧见面前,陈毅坦荡对待毛泽东,毛泽东亦坦荡对待陈毅。红4军“九大”会后,陈毅向毛泽东谈起自己的工作问题,毛泽东不假思索地说:你哪里也不要去,就在这里。
毛泽东是中国自古以来少有的大战略家。陈毅与毛泽东的心相通突出地表现在战略谋划上的相通。
上个世纪70年代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解冻,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一次重大转变。这一战略转变对后来世界大棋局的变化,对中国走上开放改革的道路产生了奠基性影响。作出这一战略转变的主要决策者是大战略家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目光远大的老一辈革命家也做出了积极贡献。1969年3月,毛泽东指示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4位元帅每星期召开一次国际形势座谈会,周恩来委托陈毅主持,对目前国际斗争问题,发表见解。至这年10月,老帅们座谈了23次。在座谈会上,陈毅最先向中央建议恢复中美大使级会谈,打开中美关系的冰冻状况。陈毅说:“在我们给中央的报告中,要把尽早恢复中美会谈,打开中美关系僵持局面,作为重要的一条内容写进去。”他还强调:“这个观点一定要报告给毛主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陈毅是毛泽东作出打开中美关系战略的重要推动者。
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陈毅是在战略谋划层面上与毛泽东心灵相通的重要人物之一。
毛泽东有这样的诗句:“战地黄花分外香”、“无限风光在险峰”;陈毅有这样的诗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他们的这些诗句也可以这样解读: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苦难的磨砺的情谊才是真情谊。毛泽东和陈毅之间的情谊就是这样的真情谊。
毛泽东和陈毅都喜欢谈论白居易“试玉要烧三日满”的那首诗。1939年5月30日,毛泽东讲汪精卫、张国焘没有“永久奋斗”的精神,中途变节,无道无德,引用了这首诗。他说:“从前有一首诗说:‘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倘使当年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这在我们的历史学家那里叫做‘盖棺论定’,就是说,人到死的时候,才能断定他是好是坏。” “文革”中林彪的最后下场,陈毅深有感触。“九一三”事件之后,陈毅认为白居易的那首诗对如何认识一个人很有帮助。他让张茜把那首诗抄录下来,让身边工作人员和儿女们阅读。1972年批判林彪时,毛泽东又曾引用这首诗的后四句,说明一个人的错误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认识一个人是真革命还是假革命也要有一个过程。对伪善的人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对真诚的人的认识也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是白居易吟的“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

◆毛泽东参加陈毅追悼会。
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经过苦难的磨砺才选择毛泽东为自己的领袖。毛泽东经过苦难的磨砺才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领袖。陈毅也是在苦难的磨砺中才认识到毛泽东的领袖地位的。毛泽东和陈毅之间的情谊也是在苦难的磨砺中形成的。对陈毅来说,肉体上最苦难的经历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煎熬,精神上最苦难的经历是“黄花塘事件”受饶漱石攻击和“文革”中被打成“二月逆流”的干将。1944年春,陈毅因受饶漱石的排挤到了延安。毛泽东开导陈毅:“凡事忍耐,多想自己缺点,增益其所不能”,“忍耐最难,但作为一个政治家,必须锻炼忍耐。”毛泽东的开导使陈毅的心胸更开阔了。陈毅这次在延安见到毛泽东,深感“毛泽东进步太大了,我是望尘莫及。”他感到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是一本马列主义的新创获的著作,也是一本马列主义的古典著作。这是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华民族理论战线上的光荣代表。”他在七大会议上作诗赞曰:
“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
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
晚年陈毅自被打成“二月逆流”的干将后,基本上远离了党和政府工作的领导岗位。1972年1月6日,陈毅去世。毛泽东得知这个消息,想起井冈山的老人不多了,忆起陈毅的坦荡和忠诚,心情格外沉痛。10日,毛泽东意外地出现在陈毅追悼会上。张茜惊讶而哽咽着问:“主席,您怎么也来了?”毛泽东说:“我也来悼念陈毅同志嘛!陈毅同志是个好同志。”张茜说:“陈毅不懂事,过去反对过主席。”毛泽东说:“不能这么说,也不全怪他,他是个好人。”毛泽东还对陈毅的几个孩子说,“要努力奋斗。陈毅同志对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是做出贡献、立了大功劳的,这已经作了结论了。”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在毛泽东心中,松柏正是陈毅的人品。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5-5 18:02:01 |只看该作者
老一辈身上雄才大略,英雄风彩,敬佩,祟拜。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7-5-5 18:58:16 |只看该作者
钟灵五岳韶峰聚,毓秀三江湘水收。
大任天垂昭伟世,喷薄红日映神州。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1 12:38 , Processed in 0.00878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