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85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红色恋人,六十年后再牵手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10 18:57: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刘增印 于 2018-4-10 22:33 编辑

                                           红色恋人,六十年后再牵手
                这是一对老人刻骨铭心的苦恋,他们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深深地让我们感动。
       如果不是那首山西民歌,或许她不会对他动心,或许他不会对她倾情。
       如果不是那战火相隔,或许他们不会一分别就半个世纪。
       如果不是那篇文章,他们可能至今无法再相见。
       如果不是对生活的热爱,他们不会满头白发而再度结合。
       让我们顺着时光的遂道,沿着历史的足迹,去追溯那逝去的岁月,去还原那美好的记忆,去诠释那甜蜜的爱情。
        
       1948年中秋,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所到之处,国民党的部队闻风丧胆,在这支部队的核心机关里,有一对青年男女象似平静,而实际是隐密地热恋着,他们俩都担任着重要的工作,一位叫马兰,17岁,作战指挥部最年轻的女绘图员,另位叫王忠,25岁,任野司的管理科长,负责首长机关的后勤保障,饮食起居以及宿营安置等工作,他们在刘、邓等首长身边工作,每次见面都打着招呼,首长们很平易近人,这两位恋人,最惬意的是,能够朝夕相见刘邓大军的最高统帅,并直接为首长工作和服务,目睹了刘伯承司令、邓小平政委日理万机,运筹帷幄,工作忙累情景,是他们人生中一段偏得的经历。
       那么,这对恋人是怎么相识,相知走到一起的呢?又是怎样分离的呢?这还得留下真情从头说。
小马兰,从小向往着红军、八路军,1947年11月的一天,年仅15岁的小马兰,高中还未毕业,就背着家,顶着飘零的雪花,报名参加了解放军豫鄂陕军政大学学习,学校里她刻苦学习,追求上进,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由于战争的需要,她学业仅读到一年,就分配到第二野战军作战处制图科工作,作战处辖属三个科,即:作战科、训练科、制图科,这都是部队的要害部门。
       1922年8月,王忠出生在山西霍县的一个贫困的家庭里,祖祖辈辈以种地为生,尽管家里很穷,但倔强聪明的母亲,为了让王忠学点文化,咬着牙卖了粮食,把王忠送到邻村的小学读书,那年他已12岁,让他幸运的是,遇到了好老师刘俊才,老师常常把自己的口粮接济给这些穷孩子吃,王忠见到他像见到亲人一样。14岁那年,经老师介绍,王忠参加了山西一个抗日组织,“青年抗敌决死队”。参军后,才知道老师是中共的地下党员,还担任了王忠所在团的团政委,后来还当了纵队的首长,不幸的是,在一次急行军中,他从马背上坠落牺牲了。王忠去延安学习,还是这位老师介绍去的,王忠想起这些,心就特别难过。
       1937年12月,王忠从延安抗大一分校毕业,分配到了第二野战军总部机关工作的,他有1.75米的个头,英俊洒脱,精明强干,工作原则性强,办事利索果断,在首长和机关里关系融洽,口碑很好。
      那时的条件是很差的,国内还不能生产绘图纸张,用的大多是日本的纸,绘的图大多是比照日本的昭和年代出版的中国地图,日本绘的地图,准确程度在98%以上,而腐败的国民党政府绘制的中国地图准确率仅60%,为了保证精确度,有时还需在部队的保护下,去实地一点一点地勘察测绘,任务十分艰苦。绘图没有铅笔,就自己动手,用木杆缠着铅蕊使用。绘图的环境还可以,大部分房子都有窗户,个别的还有玻璃,屋里也很敞亮。一个房子里,放着两张桌子,供两个绘图员工作,绘制出的作战图,可保障二野辖属的部队使用。
       那时候,尽管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但大家还是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有一天,总部机关为了活跃将士们的文化生活,组织一台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邓小平、刘伯承和总部的首长们,也在观众席给演员们加油喝彩,演员们看到这么多首长来观看节目,演的也特别起劲,节目里,有快板书、表演唱、秧歌等。那天,秧歌舞刚谢幕,一个英俊的小伙子端庄地出现在舞台,报幕员报道:“下一个节目,陕北民歌《信天游》。演唱者:司令部管理科长,王忠。”  
     “王忠”,马兰眼睛一亮,果然是他。
       王忠清了清嗓子,巡视了一下台下的观众,邓小平还带头鼓着掌,王忠激动的点头示意。王忠唱的那陕北民歌悠扬绵长,清新婉转,激昂奋进。曲调中,饱含着深谊,蕴含着激昂,歌声,在峡谷里回响,歌声,在大地上飞扬,唱着那山峦起舞,唱得那溪流欢畅,歌声伴随着观众的情感,此起彼伏,迭起那阵阵掌声,喝彩声,王忠又返了场,唱了一首《蓝花花》……
       马兰听醉了,她痴迷地望着王忠,入了神,眸子里不时闪烁着敬仰的眼神,企盼的爱,慕油然而生。
那时起,马兰似乎是增加了许多心思,王忠那悠扬的歌声,总是在耳畔响起,长夜里,总是在浮现王忠那亲切可鞠的笑容。
      马兰,是个爱说爱唱的活泼姑娘,什么唱山歌、扭秧歌、打腰鼓、说快板等样样都会,不比王忠差多少,部队行军打仗时,经常在路边对着匆葱前进的大部队,进行宣传鼓动,给将士们加油。有一次,马兰,正在给行军的部队说快板时,恰逢邓小平、刘伯承等首长骑着马经过,邓小平还用浓重的地方口音,说道:“小鬼呀,说得好哇”。马兰回头一看,是邓政委,不知是着急还是胆怯,快板掉落在地上,邓小平微微一笑道:“怎么小鬼?一表扬就紧张了!”马兰赶紧立正给首长敬了军礼,脸上涨得通红,说不出话来。首长们笑着,匆匆而过,这一激动的时刻,一直留在马兰的记忆里。
       队伍里有一位姓范的年长老兄,是位老红军,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爬过雪山,走过草地。平时他好管闲事,善解人意,经常帮助别人做好事,解难题,大家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好老兄”。
      一天,王忠和马兰走个顶头碰,“好老兄”恰逢此机,便开完笑地说:“多好的一对,我给你们做媒人,行不?”马兰害羞满脸通红,急忙地躲闪着,王忠高兴地憨笑地面面相觑,一次偶遇,一个笑谈,赐给了他们一个情缘,搭建他们的鹊桥,邂逅的俩人,开始了爱的跋涉,初恋来的是这样顺其自然,朦胧的爱恋,似火焰,开始燃烧起来。
       他们俩经常能见面,谈工作,谈家庭,谈理想,甚至谈起未来的儿女。
       两个人象蜜蜂一样,共同酿造着甜蜜的初恋。
       爱,给了他们以无限的快乐,爱,注入了他们无尽工作活力,那段人生旅途,是他们人生最幸福的经历。
       当时部队有一个规定,男军人的结婚必须同时具备“258团”条件,即:年龄25岁,军龄在8年,团职干部。王忠具备了这个条件。马兰工作的制图科有很多女同志,大家都不敢越雷池半步,恪守着军规,当时对女同志结婚条件又明确规定:三年内不准婚恋,结婚,还应具两年以上的军龄,这就是战争年代有特殊性,
       面对这些规定,他们只有瞒着领导和战友,把爱埋藏在心底,让爱的火焰,慢慢地去积累,默默地去燃烧。
      他们经常在一起宿营,在一起吃饭,王忠经常给马兰送些生活和学习用品,马兰还给王忠做一些鞋垫、袜子等物品,表面上没有人知道她们在恋爱,稍有时间,他们就悄悄地约会。
     
       时光,进入了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出了 “打到南京去,活捉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铮铮誓言,全国的大好形势,激励着全军将士,鼓舞着全国人民。
他们俩经受着战争的洗礼,在战斗中表现出了英勇果断,他们随部队共同参加了解放南京的战役,战火的硝烟,摧生着他们爱的种子,这对幸福的恋人,在火与血的炼狱中,陶冶和锻造着他们坚定的爱情!
      爱在升华,他们带着照相机,携着柔情蜜意,到南京的玄武湖、中山陵、紫金山、雨花台等地,尽情地漫游,留下了一张张青春的倩影,幸福象花一样,爱的涟漪在他们的心中荡漾。
爱在燃烧,他们共同约定,要学文化、增技能,长本领,相依相偎,共同构筑着爱的小巢,共同编织着爱的归宿,激荡着爱,在遐思,在放飞。
       爱在迸发,他们蕴藏在心底里的激情,在沸腾,相互间颇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他们的爱似乎有些不再掩饰。
爱,深深植根于他们的心田里。
       1949年11月,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月,部队换发了新军装,铁帽徽,还佩有胸章,真是精神,部队收编了国民党军南京的测绘局,马兰的顶头上司张科长,也当了测绘局长,马兰也成了测绘局的骨干,成为教员、指导。王忠也提升为一个作战部队的副团长兼参谋长。
       1949年12月,重庆解放了,那天,马兰和王忠还到了关押革命烈士的监狱,重庆的白公馆和渣子洞,在监狱的墙壁上,清楚可见烈士们写下的壮烈诗句,老虎櫈上仍遗留烈士的殷殷鲜血,地下散落着一根根沾着血肉的竹筏,看到这些情景,仿佛看到了先烈们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壮举,他们在新中国诞生之际,倒在魔鬼有屠刀下,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对恋人,心情更加沉重,更加震憾。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要更加努力的工作,完成烈士们未竞的事业,保卫和建设好烈士们用鲜血染红了的江山。
       他们俩个心,贴得更紧了,比拼着在不同的岗位上比翼双飞,用勤奋的工作书写自己人生的辉煌历史。
这对最幸福的热恋情侣陶醉了,醉的是那样的香甜,那样的奔放!
       他们的爱,在日趋成熟,象胎儿一样,不时的骚动,只等待那着那呱呱落地的分娩!
然而,一次误解,让他们的爱,跌入谷底。甚至吞噬了他们美好的梦想。
       有一天,王忠的一个战友,见到马兰,很煞有介事的说:“马兰呀,听说王忠给了你十块钢洋(袁大头钱),是买嫁妆吧,什么时候喝你们的喜酒啊!哈哈……”。不巧,这个对话,被制图科的一位女同志听到了,还在科里生活会上被点了出来,马兰委屈地当场哭了,怎样解释,也说不清楚,认为,这是王忠有意放出来的风,让她难堪,真是不可原谅,一丝嫉恨浮上心头。  
       马兰心里默叨着,要惩罚他,要给他点颜色,让他长记性。
      王忠几次约她,她都不见,冷默无语,王忠莫名其妙,但也没有更多的介意,就这样,一个月的冷却,彼此都蒙在误解的闷鼓里。
       马兰后来回忆说:“当时吧,我就是耍点小孩子脾气,撒娇。”
       1949年12月,王忠提升为某工兵团团长,命令他立即出发,修建川藏铁路,后又修建成渝铁路。由于工程任务急迫,军令如山,王忠未能辞别。
       谁能想到,这一别,竞成永决,他们那痴迷的爱情,随着岁月的流逝,在淡化,在淬火,在熄灭。
遗憾,悔若终身
       紧张的施工任务,王忠已无暇其它,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履行着一名军人神圣使命,为共和国修补战争创伤。
       饭后茶刻之余,他仍在细细地品味着爱的回忆,也在期待着爱的回归。也仍然憧憬着爱的梦想。
       然而,远在异地的她,不但在深信误解的存在,又在埋怨着他的不辞而别,她执固着“痴情女子。负心汉”的信条, 感情在冷却了,在降温!
       王忠,绝情,绝义,!我们缘份已尽!
       马兰,在捶胸顿足,愤悔至极,眼泪刷刷流淌,甜密的初恋,象双刃的利剑,折磨着自己那一段时间里,她的眼睛常常在红肿,本来120多斤的体重,一下子降到90来斤,圆圆的脸脥,变得憔悴削瘦。
       她含泪一连写四封绝交信,因部队施工有保密的规定,信不知往哪里发,最终,信还是没有发出去!
随着感情的冷却,岁月的无情,各自都开始了新的选择。
       1953年底,马兰和她的战友结了婚,王忠也经人介绍和同部队的女军人结了婚。
彼此间已为人夫妻,天涯两隔,音信全无。
       1955年部队裁员,马兰转业到了地方,当时有三个选择:一是到地方安置工作;二是上学重进修专业;三是当家属,她选择了上学,到了北京人民大学文档系,毕业后,分配到某单位档案局工作,一直干到离休,她的老伴,副军职离休干部, 1989年病逝。
       王忠,任解放军徐州工程兵学院指挥系副主任,副军职,后离休安置在沈阳军区司令部沈阳第二干休所。
岁月的流逝,淡漠了他们许多的记忆,然而,那个“误解”留下的悬念,却始终让他们在痛苦的猜想。越到老年,那远程记忆越是那样鲜活,那样的清晰和碧透。
         

       2003年7月,干休所分管宣传报道的副所长夏维福以王忠为主人公,写了一篇《干休所的“王教头”》发表在当月的辽宁《老同志之友》杂志上。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这是对今年80岁的沈阳军区司令部沈阳第二干休所老干部王忠最洽当的形容,他腰板挺直,精神矍铄 ,思维敏捷,谈笑风生……”当这段开头的文字映入眼帘,马兰顿时懜住了,会是他吗?
       看到杂志上王忠老人,舞棍弄剑,微笑可掬的照片,她完全确信了自己的眼睛,半个多世纪前的初恋情人,现在还好端端地活着。
       马兰的眼睛模糊了,马兰的心,一阵痉挛掠过。
      此时的马兰已是退休的局级干部,老伴已于14年前去世了,一个儿子去加拿大生活,女儿陪在身边,十几年来,也不时地有人给他介绍后老伴,她从来没有动过心,理由是“一般人我不能跟他”。
       马兰的思绪在翻滚着。“找他吗?”,“合适吗?”,马兰有些顾虑,她更是矛盾丛丛,复杂的心绪在颠簸,荡来荡去,她在自问自己,60多年啦,人生有几个60年,她鼓足了勇气,还是与辽宁《老同志之友》杂志社取得了联系,索要了王忠家的电话号码。
       马兰,沉浸在喜悦的等待和暇想中……
      2003年7月的一天,晨风习习,喷薄的太阳,将天空的白云染红,呈现出缕缕朝霞。喜鹊,在枝头上,侃侃而鸣,在地上,一片祥和。
       那天早上,一个远隔万里的电话打到了王忠的家里,“你是王忠吗?”
     “喂,你是谁呀?”接电话的是王忠80多岁的老伴。
     “我是……我是当年和王忠一起工作的,我叫……马兰”,“啊,马兰呀,等一下,我给你叫他去!”
事后,马兰才知道,王忠曾跟老伴提起过这位初恋的女友。
     “马兰?”王忠有些惊愕,“难道您是西南军区时马兰?!”
     “是呀,正是我,正是我呀!”马兰激动得潸然泪下,、声音有些震颤。
        相隔了半个多世纪,两人第一次通话,并没有说的太多。
        熟悉的声音,让这两位苍桑的老人露出了笑容,额头皱纹有些舒展。
       苍桑岁月,染白了他们的鬂发,风流倜傥的小伙,俊俏轻盈的少女,已成为过去,已成为记忆,俩人的沟通,却给他们的晚年增加了几分惦记。
       不久,借着送老伴的骨灰回山东的机会,马兰老人独自来到了沈阳,到王忠家见了第一次面。
喜哉,终又牵手
        2005年3月,王忠的老伴不幸病逝。丧偶之后的王忠给远在兰州的马兰打去电话,两人隔着万里之遥长聊。但双方都没有重归一起的想法,这么大岁数,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别让孩子笑话了。
       双方都格守着“永远是朋友”的自嘱,不能再越雷池一步,衬思着把心里那纯洁的爱,遥远的情,深深地埋藏心底吧,直至到生命的终结。
       双方在惦记着,又在躲避着,真诚的眼泪,常在心底流淌,情感的距离,却在咫尺天涯!
       谁知,两位老人的质朴恋情被马兰的保姆发现了,传到马兰的子女那里,后又传到了王忠的子女。
       他们当年的老战友们,得知此事,也极力地摄合他们。
     “哥,你回来一趟呗,商量商量咱妈的事。”马兰的女儿一个电话,儿子从加拿大飞回兰州,子女们决定,邀请王忠来兰州“旅游”一趟,他们要看看他的身体和人品怎么样。
     “他巴不得赶快来呢。”马兰笑言道,王忠来“受审”后,结果非常成功,儿子、女儿一起道出“看法”,开口就一句:“妈,我们看王忠叔叔挺好的。”
       得知父亲要找后老伴,王忠的儿女起初有些吃惊,但知道了历史原委,看到老爸精神快乐,也都欣然同意了。
      双方的子女,被老人们厚重的情感打动,极力地撮合着俩位老人重新走在一起,圆却老人们曾有过的恋情。
俩位老人,被孩子们的理解、支持所感动,最后终于下定了决心。
       2006年10 月,马兰象远嫁的“新娘”,在儿女们的护送和簇拥下,来到了沈阳。
干休所的所长霍金贵带着官兵十余人,到车站去“迎亲”。
       进入干休所的营院内已是晚10点多钟了,可大院内仍灯火通明,原来,这是破例点灯欢迎“新娘”,原来还准备燃放鞭炮呢,但考虑到夜已晚,就取消了这个安排。
       一进家门,邻居张友嘉等一些老阿姨,把刚出锅的热腾腾饺子端了上来。
       这一切,让马兰和他们子女们或到格外的高兴和幸福。
       真是回到了家啊。
       没有举行婚礼,只是在王忠家里做了一顿丰盛的美餐,双方子女相聚一起,恭敬地给这两位开创共和国的老人,一对饱经风霜的老人,深深鞠上一躬,齐声喊出“妈妈,爸爸!”“爸爸,妈妈!”
       马兰,进入了这个家庭,以自己博大的爱心称得起贤妻良母,看到王忠有喝白酒的习惯,就说服他改喝葡萄酒,定酒限量,王忠的体质大有增强,王忠的三女儿身体有些不好,王忠每年初都要特别给予500元资助,马兰说:“太少,给1000元!”马兰无愧于母亲的胸怀,博得了双方儿女的称赞。
    “戎马一生多磨难,续缘成真近百年”,干休所所长霍金贵、政委田连成在春节走访时,给两位幸福的老人,送上这幅楹联,并致以美好的祝福。祝两位老人幸福美满,健康长寿。两位老人感慨地说:“感谢儿女们,感谢干休所的领导,感谢辽宁《老同志之友》杂志社,你们都是我俩的大媒!”
      60年,跨越了时空2万多天,埋藏在心底的恋情和守望本来已渐渐熄灭,然而,苍天有缘,又让这俩位老人终又重新走在一起,真是有情人终成眷属。
       两位老人启开记忆的闸门,慢慢地品味那过去的故事,他们俩解开了“误解”,解开了那60年前的谜底。
       结婚后,他们生活象绚丽的晚霞丰彩多姿,象陈年的老酒,醇香溢人,不了的情有了了却,牵挂的心无了牵挂,他们相依相偎,游览了祖国的广州、海南、福建、长沙、西双版纳等……
       两位老人核计着,要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还要到香港、澳门走走,还要到祖国的宝岛台湾看看。他们忘情地享受着那迟来的爱,他们的爱成为传奇,成为美谈。
       他们走进了照相馆,照了张高档的合影照,照片上,饱含深情地题写着七个字“60年后,再牵手”!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8-4-10 21:49:55 |只看该作者
好文,感人!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8-4-10 21:57:45 |只看该作者
拜读,欣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地板
发表于 2018-4-10 22:13:06 |只看该作者
精彩!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5#
发表于 2018-4-10 22:14:09 |只看该作者
翰墨飘香  !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6#
发表于 2018-4-10 22:17:32 |只看该作者
佳作!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7#
发表于 2018-4-10 22:20:41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8#
发表于 2018-4-10 22:24:43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28 13:22 , Processed in 0.01029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