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4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灵自由飞翔 黄胄的一九七三年 2017-07-04 21:30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5 08:26: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苹果花开的时候》

按美术史家们的划分,黄胄一生大致经历了两个创作高峰:前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黄胄以写实主义画风崛起于画坛,成就他名声作品的如《苹果花开的时候》、 《打马球》、《洪荒风雪》、《赶集》、《庆丰收》、《金色的道路》、《新生》等都产生于这个阶段;另一个高峰期是在80年代,黄胄被压抑了许久的创作激情终于等到了时候,可以自由地发挥。与此相应,逐渐开放的外部环境也给画家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受国家单位邀请,黄胄在80年代创作了许多大场面和大尺幅作品,而且作品量成倍放大。把在写实基础上冶成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画风推到了一个新高度,作品更加豪放、壮美,应该是他一生创作中最绚丽的时段。美术史家的分期高度慨括了黄胄经历及其绘画创作成就。正像画坛上任何一个巨匠创作向人展示的那样,黄胄在两个高峰之间还存在着无数个小高峰,若干个小高峰的形成与画家的个人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有关。

《庆丰收》

1973年是黄胄的创作经历里不可忽视的年份。虽然在这个年份还被历史学家划归“文革十年”,但是,熟悉文革史的人们都知道,那是在禁锢的年代里相对宽松的年份,大量被称为“走资派”的老干部此前陆续获得解放,重新回到生活中来。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是一个契机,由于外事活动的需要,也着眼于民族文化的发扬,在周总理的干预下,一批著名画家有机会重新拿起画笔。被迫放弃画笔六年之久的黄胄1971年因为要筹备全军美展,也重新被抽调回京,一面筹备美展,一面投身于外事创作。1973年作为画家的黄胄还获准到祖国的南疆体验生活,收集素材。这对于一向勤于创作热爱生活的黄胄来说不啻是个福音,但这样的时光似乎太过匆促,从1973年到1974年,仅仅相隔一年,由于政治形势的突变,黄胄又受到批判,再度被迫搁笔。
对于勤奋而且坚执的黄胄来说,尽管1973年只是文革十年短短的一瞬,已为他赢得不少时间,他为此留下了无数作品。作品中包括一些主题性创作,沿用他熟悉的边疆题材,借此抒发内心的澎湃之气。他笔下的人物、动物,以大刀阔斧的速写笔调写成,表达志仍不屈、仍思振翮千里的壮心。

《出诊归来》

《出诊归来》款识:一九七三年五月,黄胄画于北京。描绘了文革期间的女乡村医生出诊归来的场面,极具时代风貌。体现了黄胄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歌颂劳动、歌颂奋发进取的精神,显示出豪放、壮美的审美基调,既出自画家积极、乐观的天性,也是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的反映。

《哈萨克猎手》

《哈萨克猎手》款识:一九七三年于北京。黄胄画哈萨克猎手。黄胄在解放初期曾到新疆当兵,生活在新疆的少数民族风情深深吸引他的视线。黄胄前后在新疆20余年,其所作的新疆的人物牢牢抓住人物特征,捕捉人物刹那间最具表现力的的神态动作,以此来展现人物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至今仍是新疆人物画的丰碑。其哈萨克风情人物系列在上世纪70年代达到了画家个人创作的高峰。

《风雪夜归人》

《风雪夜归人》题识:一九七三年五月黄胄画于北京。此幅画家运用人物和骆驼相互对比衬托的手法,描绘风雪夜中出诊而归的女军医形象。骆驼用泼墨法,人物则主要用线勾勒,一浅淡,一浓重,一实,一虚,把风雪之夜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更多的是黄胄用于练手练心摄取生活养份,维持艺术感受的无主题练笔之作,人物外,还有大量的动物画,如马、驴、鸡、鹰、麻雀、猫等等。与主题性创作不同的是,这些作品的笔墨更加自由,动态更加生动,意绪更加绵长。
从下面五件产生于1973年的无主题作品可窥见黄胄当时的状态。

《饲驴图》

《饲驴图》纸本,纵68、横42厘米。描写一位维族姑娘侧身抱草禾笑吟吟走来,明眸皓齿。四只神态各异的小毛驴围着姑娘。

《运粮图》纸本,纵68、横40.5厘米。蓝天白云下,一个留着小胡子的维族老汉脸色红润,和身着红裙穿蓝条上衣的姑娘赶着驴群送粮。

《觅食图》

《觅食图》纸本,纵54、横4l厘米。描绘三只母鸡觅食的场景,画面以水墨为主体,缀以大红鸡冠,用色单纯,朴素明快。
《养鸡图》纸本,纵90、横48厘米。柳荫下,黎族少女手持箩筐,撒粮喂食。群鸡唧唧,作各式啄食状。画家以群鸡的“纷繁”衬托黎族少女的娇憨嫣然之态,场景开阔,画面结构丰富饱满。右侧有同乡小画友贾又福题字“养鸡图,黄胄先生手迹,又福题”。

《养鸡图》

《少女送粮图》纸本,纵68、横29厘米。与《养鸡图》不同,这件作品取意简法,画面只有毛驴三、人物一。三毛驴驮着粮食欢快前行,一个维族少女踏着舞步紧随其后。

《少女送粮图》

五件非主题性作品,其实可以在黄胄所有的边疆生活速写中看到他们的形迹,没有宏大叙事,只有生活场景的呈现。从生活出发,回到表现生活中来。情绪轻松饱满,是画家心灵自由飞翔的表现。图中人物每一个手势、动作,每一人物面部表情,每一种姿势、动态的构成,以及每一动势构成的各个局部细节都承载着画家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应合黄胄主张的“必攻不守”绘画理念。他认为国画家在生活中直接用毛笔搜集素材,才能与国画的笔墨功夫结合得好。五件作品都传达了这一意向。
一个巨匠的精神高度建立在若干个连续不断各有起伏的创作高峰上,如果认可艺术创作的这个规律,那么黄胄1973年的创作一定值得关注。黄胄把丰富细致的写实能力及捕捉刻画人物、动物瞬间神韵的绝妙手法和中国画的挥洒之致统一起来,即便是无主题作品也出色完满地做到了这一点。(文/桑颖新)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7-5 08:28:11 |只看该作者
紧帖时代,呕歌生话,真正的大画家。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7-7-5 08:29:22 |只看该作者
好画!有那个时代感的作品!贴近当时代的生活。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2 12:35 , Processed in 0.00891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