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鲁迅说过:论收藏,莫过于潍县的陈介祺! 美欧艺拍 2017-07-13 20:37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4 00:30: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鲁迅曾说过“论收藏,莫过于潍县的陈介祺。”而郭沫若也称陈介祺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宗师“。如果你对“陈介祺”这个名字还是不熟悉,那么享誉海内外的台北故宫镇馆之宝毛公鼎则是路人皆知,毛公鼎曾是陈介祺的旧藏,而更巧的是近日被刷屏无数的西冷拍卖的国宝级拍品兮甲盘也曾是陈介祺旧藏。真可谓是上有毛公鼎,下有兮甲盘。虽然兮甲盘还未开拍,但是流传如此有序的青铜重器必定会给市场带给更多惊喜!介绍到这里,你会不会对陈介祺倍感兴趣了呢?
上有毛公鼎
下有兮甲盘
“横批” 陈介祺
陈介祺原来是个低调的富二代,以金石学为爱好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后因得曾伯簠,名其居为“宝簠斋”,后遂以“簠斋”为号,山东潍县人。生于官宦家庭,是个典型的富二代,其父陈官俊(1782—1849),官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陈介祺从小特别听话,苦读于京师,23岁时考取举人,33岁中进士,仕为翰林院编修。道光二十九年(1849),其父陈官俊遽逝于任内。咸丰三年(1853),受朝廷所迫,代父捐银四万两。又过一年,42岁的陈介祺乞假回到故里潍县,从此不再出仕,在“半生林下田间”中,专事于金石之学。而说起金石之学,大家可能略有陌生。朱剑心称“金石学”为:“研究中国历代金石之名义、形式、制度、沿革,及其所刻文字图像之体例、作风;上自经史考定、文章义例,下至艺术鉴赏之学也。”民国以前的金石学,或言“古器物学”(涵盖了青铜器、玉器、陶器、石刻、砖瓦、封泥、甲骨、简牍等),是介于史学与文字学之间的学科。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随着现代各专业学科的建全,金石学被美术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及书法篆刻所肢解。
金石学肇兴于宋代,元明式微,到清代随着朴学的发展及考经证史的需要,金石学开始复兴。乾隆嘉庆以后,随着古器物的不断出土,达官士人争相购藏、鉴赏,并多有致力于研究者,故“金石学之在清代又彪然成一科学也”。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称晚清金石学“道咸以后益盛,名家者有刘喜海、吴式芬、陈介祺、王懿荣、潘祖荫、吴大澂、罗振玉”。在上述名家中,陈介祺的地位是最为特殊、贡献多方的,他集藏古、鉴古、释古、传古于一身,悉所不凡,可谓是收藏最富、鉴别最精、传拓最佳,而于古器物及铭文考释又多有创见的晚清金石学领域的杰出代表。
陈介祺与毛公鼎的几经辗转
说起陈介祺与毛公鼎的故事就要从从道光年间讲起。道光二十三年,陕西岐山地区出土了一件西周时期的青铜鼎,鼎身虽只有30.75cm高,但青铜鼎上洋洋洒洒的铭刻有32行497个篆书文字。内容是毛公写给周王的感谢信:感谢他赏赐自己大量财物,并请他辅佐周王,免遭丧国之乱。字迹清晰工整,笔力遒劲,全篇一气呵成。该铭文不仅仅是一篇真实的史料,也是“造字时代”最经典的作品。所以,毛公鼎一出,都知道它是价值无双的国之瑰宝。当然,想得此宝物的大有人在。最后,几经辗转,终被北京琉璃厂永和斋的苏氏兄弟购得。但这样的国之重器实在太扎眼,苏氏兄弟甚至不敢将宝贝从陕西运回错综复杂的琉璃厂。正巧,他们想到了一个自己的老客户,爱好研究金石的北京藏家陈介祺。于是打算直接把毛公鼎出手。据说当时可能因为这鼎太过惹眼所以又辗转了9年才入驻毛公鼎的收藏,而在收藏毛公鼎的三十余载中,他都将之深锁迷藏,绝不示人。并且始终对外宣称自己从没收藏宝鼎,连拓片都从不跟人分享!但他曾立下家训:任何人不得出卖鼎!
毛公鼎局部
毛公鼎拓片
遗憾的是天不遂人愿,后来,陈介祺病故,陈家败落,其子陈孝笙却打起了宝鼎的主意。这时候两江总督端方许诺以开价白银两万两和湖北银元局的公务员岗位交换毛公鼎。戏剧性的是端方最后并没有信守诺言,导致陈孝笙钱权两空。虽然食言,但是端方对这枚宝鼎是真欣赏,他当时特请工匠绘制了毛公鼎并铭文拓本。好景不长,后来作品还出现于嘉德秋拍现场,最终以52.9万成交。
周毛公鼎并铭文全形拓本 清宣统间端方监拓本 111 × 64.7cm成交价 529,000元
接着说回到毛公鼎的坎坷,端方最后暴死军中,其小妾将其家中所藏宝物全部抵押银行。自此,毛公鼎历经了数十年的漂泊辗转,在抗战时期还险遭英国跟日本人掠走,最后,在抗战胜利前夕,一个叫陈永仁的富商为保自身性命,花巨资将宝鼎买下无偿捐给了国大党。于是就有了现在台北故宫镇宫之宝中的一宝。大藏家陈介祺当年花三年俸银收藏的宝鼎,当今放在世界范围内也没人敢忽视它的存在。可见陈介祺当年的眼力、学识跟心气之高。
陈介祺的收藏真的富可敌国
其实大家从陈介祺收藏毛公鼎一事上能看出其眼光之高,行事之低调。陈介祺对于鉴古识古,因其用功于斯,慧眼独具。旁人以为是块“顽铁”,经他鉴别,竟是秦代“铁权”(砝码),其上铭文多为:“二十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至此后,金石家,好古者均以藏一秦权为荣。据史料记载陈介祺藏有商、周古钟11件,取其整数,书斋名为“十钟山房”。计有井仁汝钟、兮仲钟、纪侯钟、楚公钟(1-3)、虔秉钟、虢叔旅钟、许倪编钟等,多为礼器。体量最大者是井仁汝钟,最著名的是虢叔旅钟和楚公钟,“陈氏十钟”现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
十钟山房
十钟山房印举
藏钟拓片
不仅“十钟山房”还有因集藏三代及秦汉印约7000余方而称名的“万印楼”。还有商周铜器235件,秦汉器物80余种,以及秦汉刻石、各种古泉、古兵,瓷,铜器、玺印、封泥、石刻、砖瓦、秦诏版、陶器、碑碣、造像、古籍、书画等精品达万件以上。堪称海内之冠。看这满满的都是收藏,怪不得能富可敌国,陈介祺在大家还不怎么有收藏概念的时候已然变成了收藏大家!
陈介祺万印楼书序
“此种重器,其足羽翼经史,更在毛公诸鼎之上”
陈介祺鉴精藏富,治学严谨,颇有独见。其一生所藏数万古器物 ,竟无一伪品。收藏宏富,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想很快今年备受瞩目的兮甲盘会证明这一点。最后我们来看看这个有100条著录收藏且跟毛公鼎同样刻有长篇文字的超级国宝到底还有什么来头!
据传,兮甲盘为南宋时出土。宋人张抡《绍兴内府古器评》卷下有记载“周伯吉父匜盘,铭一百三十三字”,张抡文中所引文字均见于盘铭。元代陆友仁《研北杂志》记:“李顺父有周伯吉父盘一百三十字,家人折其足,用为饼盘。鲜于伯枢验为古物,乃以归之。”说的是元代宰相鲜于枢,喜收藏。一次,他在僚属李顺父家发现一只铜盘,已被家人折断盘足作为饼盘,鲜于枢细心考察,断定是古代器物,遂将盘收藏。此盘就是有长篇铭文、赫赫有名的传世西周重宝“兮甲盘”。后历经数代名贤收藏传递,直到清末民初辗转至大收藏家、鉴赏家、著名学者陈介棋之手。清代陈式芬《捃古录金文》中说兮甲盘为“直隶清河道库器,山东潍县陈氏得之者都市”。清方睿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中也说说“见元人《研北杂志》,后入保定官库,今为陈寿卿编修所藏”。但随后,兮甲盘不知下落,从此人们便只能从陈介祺、吴大澂等人遗留的拓片上看到盘的图案和铭文了。国宝兮甲盘究竟遗落何处,近百年无人知晓。随着近些年散佚海外珍贵文物纷纷回流祖国的浪潮,兮甲盘也终于露出了端倪。
2010年,一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常年旅居美国的华人慧眼识珠,在美国一家小型拍卖会上发现了兮甲盘。随后,这位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华人花重金买到了这件传世近千年、遗落近百年的国宝重器----兮甲盘。2014年,兮甲盘悄然回到阔别百年的故乡,经国内多位权威青铜器研究专家鉴定,此兮甲盘为真品无疑。经专家验证,兮甲盘内底完好,没有出现陈梦家先生担心的盘中有长道裂纹的现象。
兮甲盘铭文
铭文反映了四点内容:一,兮甲跟随周王北伐匈奴获胜。较兮甲盘稍晚几年的另一件青铜盘“虢季子白盘”,同样记录北伐之事,是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二,兮甲治理南淮夷,维护了王朝东南边疆的稳定。三,兮甲监督贡赋,规范商贸,严明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臣,开启了西周中兴。四,南淮夷向周的进贡主要是丝织品,线路自黄淮到陕西,是早期的“丝绸之路”(见郝本性专文论述)。正如王国维所说:“此种重器,其足羽翼经史,更在毛公诸鼎之上。”所以再到如今,兮甲盘即将现身西冷春拍,非常值得期待!
西周宣王五年 · 青铜兮甲盘
高:11.7cm 直径:47cm
历代著录出版及递藏:
1.张抡《绍兴内府古器评》卷下,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暨南宋宫廷收藏。
4.陈介祺兮甲盘拓片,国家图书馆藏,清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六年间(1845-1856年)。
10.吴大澂《愙斋集古录》卷十六第十三至十四页,民国七年(1918年)。
16.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第一三四页,第一四三至一四四页,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21.吴其昌《金文历朔疏证》卷五第十六至十八页,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
24.王国维《观堂集林·别集》卷二第八至十页,中华书局,1959年(是文作于1921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5 14:30 , Processed in 0.007447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