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八口大缸“造就”了人们眼中的他 2017-07-15 09:25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15 17:24: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东晋著名书法家、诗人、画家,
“书圣”王羲之第七子、晋简文帝司马昱之婿。
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
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并有“小圣”之称。还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称“书中四贤”。

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
但形貌举止并不显得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
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
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温的话,离开谢家后,
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的优。”
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
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
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他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王献之只有几岁大的时候,曾经有一次观看门生们玩樗蒲,看出双方的胜负,
就说:“南边的要输。”仆人们见他是个小孩,瞧不起他,
说道:“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里看豹,只看见豹身上的一块花斑(看不到全豹)。”
王献之说:“我是远惭荀奉倩(荀粲),近愧刘真长(刘惔)。”
(荀粲、刘惔二人从不与下层人接近)就拂袖而去。

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一天,他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又问道:“父亲,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那有什么秘诀?”王羲之看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呀,写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于是他天天按父亲的要求,先从基本笔画练起,苦苦练了五年。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没有作声,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母亲则仔细地揣摩,许久才叹了口气说:“我儿字写了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聪明的王献之深深的体会到写字没有捷径,只有“勤”字。

王徽之和王献之都病得很重,王献之先去世。
一天王徽之问侍候的人说:“为什么一点也没有听到子敬的音讯?这是已经去世了!”说话时一点也不悲伤。
于是就要车去奔丧,一点也没有哭。王献之平时喜欢弹琴,王徽之便一直进去坐在灵座上,
拿过王献之的琴来弹,琴弦怎么也调不好,就把琴扔到地上说:“子敬,子敬,人和琴都不在了!”
说完就悲痛得昏了过去,很久才醒过来。过了一个多月他也去世了。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7 18:12 , Processed in 0.00794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