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警惕,这三点决定了123年前的那场战争中国必败! 2017-07-25 22:30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7-26 05:44:1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23年前,亦即1894年的今天,日军在朝鲜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船队,导致甲午中日战争正式爆发。

在这场战争爆发之前,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曾预言中国必败。
作为19世纪下半叶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俾斯麦的此番言论并非空穴来风、无稽之谈。那么,依据究竟是什么?
1870年前后,俾斯麦先后接见了来自日本与中国的两批考察团。在观察了中日两国考察团的表现之后,俾斯麦直言:“中国和日本的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日本到欧洲来的人,讨论各种学术,讲求政治原理,谋求回国作根本之改造;而中国人到欧洲,只问某厂的船炮造的如何、价值如何,买回去就算了。”
如俾斯麦所言,甲午战争最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而告终。
甲午战争后,中国人猛然醒悟:日本的胜利实乃制度的胜利,大清的失败也在于制度的失败。
其实,抛开制度层面讲,还有3个小细节也决定了大清在与日本的较量当中必败无疑。
1. 最高领导层对待军费的态度
日本天皇为支援海军建设,从本不宽裕的宫廷内库中抽取30万日元,并要求皇家豪族捐款、大臣捐献1/10的俸禄。明治政府动用酿造业、烟草业税收,发行海军公债,想方设法每年拨300万日元作为海军建造舰经费,基本保证了海军发展的资金需求。

反观大清,为筹备慈禧60大寿修建颐和园用去近3000万两白银,光绪皇帝大婚又用掉500万两。由于连年挪用海军军费,导致北洋舰队被迫停止购舰换炮。更有甚者,1894年1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大连湾的危难时刻,慈禧太后竟然还坚持举办“万寿盛典”,并传话听戏3天、停办诸事,军机急务亦无人处置。
对比之下,大清焉能不败?
2.最高领导层应对战争的态度

战争爆发后,清廷上下不顾前线激战、牺牲,仍穷尽奢华为慈禧贺寿,消极应战。
日本方面,明治天皇亲临广岛大本营指导战争,就连天皇的皇后也连续巡视医院、慰问伤兵,从而激发了日本军民为天皇、为国家而战的热情。
试问,如此大清,如何不亡?
3.战争动员程度

日本为发动侵华战争广造舆论,举国上下深入发动,甚至儿童做游戏也以打败“支那人”为目标。征兵时,亲友因送子弟出征而倍感光荣,常以“祈战死”、“勿生还”作为鼓励。
由于广泛的动员,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共筹集战争经费2.5亿日元,折合成白银约1.6亿两;而大清从政府到民间筹集的军费仅3000万两。
大清为什么筹集不到军费呢?是因为穷吗?并不是。因为数据表明当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达30亿两白银,潜在经济动员力为3亿两,差不多是日本的两倍。那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是由于地方各自为政,守财自肥,毫无国家观念;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普通百姓对战事异常冷漠,根本谈不上民族危机感和全民动员。
所谓“细节决定成败”,以上3个细节就决定了中国必败。倘若不是如此,当时财政收入超日本1000万两白银、进出口总额两倍于日本,人口是日本7倍、军队数量远超日本,面积更是30倍于日本的大清何至于一败涂地?
今天是甲午战争爆发123周年的日子,希望每一位中国人都能铭记历史的教训,不让悲剧重演。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9 01:30 , Processed in 0.010981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