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家严禁出国展出的31件书法国宝,中国禁止出国展出的国宝欣赏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8-6 21:58:2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第一件:《平复帖》
牙色麻纸本墨迹,共9行84字,无名款,宋人定为陆机作品,米芾定为“晋贤十四帖卷”之一,入宣和内府,宋徽宗题签并钤玺印,后经梁清标、安岐等人鉴藏。后入清内府,旋出归成亲王永瑆、恭亲王奕䜣,后归溥儒等人,建国后由张伯驹先生捐献故宫博物院收藏。
《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之称。

第二件:《伯远帖》
东晋书法家王珣的一封信,纸本,行书,共5行47字,纵25.1cm,横17.2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珣(350-401),字元琳,为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晋孝武帝时任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官至尚书令,加散骑常侍,五十二岁病卒,
《伯远帖》被认定为王珣的真迹,称为天下第十大行书之一,排第四。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笔画瘦劲,结体开张,笔画少的字格外舒朗飘逸,有“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董其昌赞曰:“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本帖北宋时入宣和内府,后流落民间,为明董其昌、清安岐等人收藏。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乾隆年间曾重新装裱,仍保留北宋宣和内府的装潢形式。
20世纪30年代,清室被逐出故宫,老皇妃将《伯远帖》与《中秋帖》两件宝帖携带出宫,后卖掉换钱,于是此帖流散在外,辗转于乱世中。直到1950 年,宝帖在香港出现,周恩来总理指示以重金将二宝购回,再交故宫博物院珍藏。


第三件:《神龙本兰亭集序》
传为唐朝冯承素摹写东晋王羲之的版本。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9cm,28行,324字。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抄录成集,召集人王羲之写序记录,是为《兰亭集序》。
传唐太宗死后把它带进昭陵做陪葬。不过好在他于贞观十年(636年),曾让人临摹十本以赐近臣。后世公认冯承素的墨迹临摹最为近真,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
冯承素(617-672),字万寿,长安信都人。贞观时任内府供奉挧书人,直弘文馆。十三年,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见于历代记载。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据近年出土的《冯承素墓志》所载,他在唐高宗时官至中书主书,至咸亨三年(672)十月在长安通化里家中病逝,卒年56岁,与妻子朱氏合葬于乾封县高阳原(在西安市长安区)。


第四件:《仲尼梦奠帖》
纸本,纵25.5cm ,横33.6cm,为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作,是欧阳询现存的四件墨迹之一。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书法为"初唐四家"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艺术皇帝,他精通书法,平生搜尽历代名帖,又将当今书坛巨擘拢为左右。他曾立嘱将兰亭真迹随葬,也曾经为一位书坛泰斗的辞世而嚎啕。这位被李世民奉为师长和书坛第一的,便是唐初大书家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行书,九行,行九字,共七十八字。有元人郭天锡跋:“信本行书蝉联起伏,凝结遒耸,裁萧永之柔懦,拉羲献之筋髓。比之诸势,出于自得。此本劲险刻厉,森森焉如府库之戈戟,向背转摺,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后又有赵孟頫、杨士奇、高士奇、王鸿绪诸人跋。

第五件:国诠书《善见律》卷
此卷为乌丝栏纸本,小楷书。275行 每行17字 纵22.6厘米 横468.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国诠,唐初太宗时人(七世纪),名不见经传。贞观(627-649)中经生。《善见律》为奉敕之作,述释迦牟尼弘佛之事,卷末上端书“善见律卷”,下署“贞观廿二年十二月十日国诠写”。此卷经书工整,结构点画均匀秀劲,运笔灵活熟练,轻重适宜。全篇一气呵成,造诣精湛。







第六件:《苦笋帖》
绢本,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纵25.1厘米,横65.5厘米,是怀素写给友人的信:”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共14字。字体瘦肥相宜,流畅生动,中锋用笔,轻重合度。
宋时曾入绍兴内府收藏,后历经元欧阳玄,明项元汴,清安岐、乾隆内府、永瑢、永瑆、奕訢、戴滢等收藏。作品无年款。字幅前有清乾隆题签并书引首“醉僧逸翰”。字幅后有宋米友仁、工部侍郎聂子述,明项元汴,清李佐贤、陆润痒等题识。另有宋“宝庆改元(1225)九月九日重装,松题记”款,疑为《兰亭续考》编者俞松所书。
怀素,生于公元737年,卒年未详。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人,自幼出家,经禅之余,从事艺文,尤好草书。好饮酒,及其酒酣兴发,寺壁屏幛、衣裳器具,靡不书之,时人谓之“醉僧”,“狂僧”。


第七件:《张好好诗》卷
杜牧书,纸本,行书。纵28.2cm,横16.2cm。作品于大和九年作并书。杜牧传世墨迹只此一件。也是唐代诗人、书法家的仅存墨迹。
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并对她的不幸寄以无限同情。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
该卷书用麻纸,制作相当精细。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是说作者诗文、书法有统一的风格。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兹后曾递藏于宋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孝思、清梁清标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
该卷曾被清逊帝溥仪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后归张伯驹所有。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赠政府,此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第八件:唐人《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纸本,纵26.3、横253.8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王羲之后裔王方庆进献其先祖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王氏一门二十八人法书真迹,武则天命弘文馆用勾填法摹之以留内府,并令中书舍人崔融撰《王氏宝章集•叙》以纪其事。王方庆所献原迹无传,现仅存摹本十通。因署有“万岁通天”年款,又称《万岁通天帖》。
王羲之墨迹早在北宋时期就不易获致,唐摹本日渐稀少。此卷勾摹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从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之间书风的传承关系,为研究我国书体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卷中有梁武帝时唐怀充、姚怀珍、满骞、徐僧权4人押署,唐人一并勾摹出。帖有宋岳珂题跋中记述本帖始末,又有元张雨,明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钤有宋岳珂、元岳仲远、明华夏、项元汴诸家收藏印记。曾入清内府秘藏。《唐朝著书录》、《法书要录》、《广川书赋》、《式古堂书画汇考》及《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此卷在流传过程中,曾两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无锡华氏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清宫失火,犹存火烧痕迹。重装后次序有所变动,致无法通读,至今犹袭未变。







第九件: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卷
纸本,草书。八行,八十六字。书于后汉乾枯元年(公元948年)。其书法结体紧密奇逸,运笔流畅,转折挺劲有力。卷后有宋米友仁,元商挺,明张孝思等人题跋。曾经宋绍兴内府、贾似道,元赵孟颁,明项元沛、张孝思,清内府收藏。《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寓意编》、《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大观录》、《西清札记》、《石渠宝岌三编》等书著录。《戏鸿堂帖》摹刻。现藏故宫博物院。

第十件:《林逋自书诗》卷
是宋代诗人林逋归隐西湖孤山时所作,共5首诗,除第2首是五言诗外,其余均为七言诗。纸本,手卷,纵32cm,横302.6cm。行书34行,6段接纸。
据诗后林逋自识:“时皇上登宝位岁夏五月”,可知此作品写于仁宗天圣元年癸亥(1023年),林逋时年57岁,其书体瘦劲,秀逸,笔法厚重,风致绰约,与时人李建中风骨俊整的书风极为接近。
再后又有苏轼书七言古诗一首,无年款,据徐邦达先生考证可能是元祐四、五年间苏轼(时年约54岁)第二次到杭州作刺史时所书。此书藏锋敛锷,姿媚可爱,是罕见的苏轼传世佳作之一。这两段名人书法相映生辉,珠联璧合,实为难得的珍宝。
后纸有乾隆皇帝用苏轼原韵四次御题七言诗及题记一段,又有明王世贞、王世懋,清王鸿绪、董诰四家题跋。


第11件:《北宋蔡襄行书自书诗卷》
纸本,三接纸,纵28.2cm,横221.2cm,行书,73行,884字。1050年(北宋皇祐二年),蔡襄罢福建转运使,召还汴京修起居注,遂从福州一路北行,历时半年多。沿途见闻有感于怀者,皆成诗章,此卷所书五言、七言诗11首即是。
书写时间当在诗成之后不久,蔡襄时年约40岁。因属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功力。
卷尾有宋、元、明、清及近代共13家题跋。鉴藏印记:“贾似道印”、“悦生”、“贾似道图书子子孙孙永保之”、“武岳王图书”、“管延枝引”、“梁清标印”、“焦林”及清嘉庆内府诸印。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原籍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下图可下载放大看)




第12件:文彦博《行书三帖》卷
此卷共三帖(护葬、定将、汴河)联装,中间有宋印骑缝,可推断宋时原装即此。文彦博书迹世所罕见,此三帖似为案牍批语。吴荣光《辛丑销夏记》有著录,但诸家藏印与荣郡王一跋均失载。纸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三帖为文彦博公文案牍所书,第一帖年岁久远,似经揭损,墨色较疲。第二贴字如拳大,笔势沉着,有颜真卿遗风,张珩认为此为文彦博传世墨迹第一。
后米元晖跋:行草书,行六,白纸本,与第三帖联装。有率更家法,骨胜于肉,当为晚年所书。

第13件:宋王安石《书楞严经旨要》卷
现藏上海博物馆,纸本,纵:29.9厘米,横:119厘米。《楞严经》唐般刺蜜帝译,十卷。王安石摘录其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从闻思修,以“三十二应”随机变化,现身说法,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节,卷前录有此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经名一行,以此定名为《楞严经旨要》。
卷末自题:“余归钟山,道原假楞严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时元丰八年(1085年)四月十一日,临川王安石稽首敬书。”其时王安石正退居金陵钟山,率弟子谭掞、蔡肇等人编纂《字说》。元丰七年,王安石自钟山上奏箚,乞以所居园屋为僧寺,并乞赐额,有旨赐名“报宁”。自题中谓将楞严经“刻之寺中”,此寺院可能即“报宁禅院”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生于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卒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执政期间,推行新法,熙宁七年因新法受挫而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曾受封舒国公,后改为荆国公,世称荆公,身后谥曰文。




第15件:黄庭坚《诸上座》卷
中国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之一。此卷为纸本,大草书,纵33厘米,横 729.5厘米。《诸上座》原为五代金陵僧人文益语录的节录,通篇是“禅宗”的语言。此卷是黄庭坚为他的朋友李任道写的,款署“山谷老人书”,钤“山谷道人印”,运笔圆劲苍老,笔势雄畅。 卷后有明代吴宽、 清代梁清标跋。钤 “内府书印”、“昭”、“兴”、“悦生”、“长”、“危素私印”、“华夏”、“李私印”、“周亮工散览”、“孙承泽印”、“鸿绪”、清乾隆、 嘉庆、 宣统内府诸藏印。《寓意编》、《钤山堂书画记》、《真赏斋赋注》、《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庚子销夏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第16件:宋米芾《苕溪诗帖》
北宋,米芾书,纸本,行书,纵30.3cm,横189.5cm。为宋元佑三年(1088)八月八日米芾书自撰诗。共三十五行,二百九十四字,此为米芾三十八岁时所书。铃有“绍兴”“睿思殿印”“项元汴印”“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宝印。帖首行下有项氏收藏之“独”字编号,帖后有米友仁,李东阳跋。曾归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清内府。今藏于故宫博物院。

第17件:赵佶《草书千字文》卷。
这是第二批里最后一件书法作品。纸本,草书,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为描金云龙,长3丈,无一接缝。云龙纹生动规整,犹留唐人遗韵,对研究宋代造纸技术弥足珍贵。写在上面的狂草书千字文一气呵成,笔势凌空,变幻莫测,犹如长江奔腾,一泻千里,运笔迅疾流畅,结体奇宕潇洒。此卷作于宣和四年(1122),是赵佶40岁书法大成时之作品。
此卷自宋宣和年间历经金昌明内府,转入南宋权相贾似道,明晋府,项元汴,清梁清标等诸家遞藏,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赵佶的草书深受怀素影响,气势雄健。《草书千字文》是赵氏极少传世的狂草作品。笔势劲利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极奔放驰骋之致,更为稀世珍品。
这卷笔翰飞舞的《千字文》,是写在全长达三丈以上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上的。一幅长达三丈余的手工麻纸。据推测,当时的工匠可能在江边把船舶排列成行,然后浇上纸浆使之均匀,自然干燥而成。
由于历代收藏家对它倍加珍惜,得以纸墨保持完整如新,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北宋造纸技术空前发达的宝贵证据。让现代人震惊的是,这三丈有余的描金云龙笺上的图案是能工巧匠一笔一笔地画出来的。
从整体画面的完整程度看,不可能分段拼接,而是由一人自始至终一气呵成,赵佶在写此书法后不久就被金兵虏走,这件作品宋时藏于御府,元明时期流传不详,后归藏于清内府,清宫廷编的《石渠宝笈初编》即有著录。
1945年8月17日,溥仪携数箱珍贵书画欲逃往日本,途经沈阳时被人民解放军及苏联红军截获。1950年,劫后余生的徽宗《草书千字文》等一批清宫散佚书画入藏东北博物馆(即辽宁省博物馆)至今。





18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阎村。陶质彩绘,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 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9.陶鹰鼎
属新石器时代,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通高只有36厘米,但看上去显得威武而雄壮。鹰的前胸为鼎腹,饱满粗壮,器口开在鹰的背部。鹰 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勾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0.后母戊铜鼎
属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亦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 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1.利簋
属西周早期,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 馆。

22.大盂鼎
属西周康王时期,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 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西周早期的金文有瑰异凝重、雄奇恣放、质朴平实等数类,大盂鼎属于瑰异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 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其居首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3.虢季子白盘
属西周,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镇虢川司出土。此盘自道光年间出土后曾被当地农人用以喂马,后县令以数钱据为己有。几经动荡,此盘被刘 铭传觅得,极为珍惜。在其后几十年内,觊觎此盘者不乏其人,刘氏后人将盘重埋地下,远避他乡。解放后,刘肃将此盘掘出献给国家。自此,虢季子白盘才得以重 放异彩,供世人欣赏。虢季子白盘先曾藏于故宫博物馆,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六龙三凤冠

三龙二凤冠

县长9 九龙九凤冠

十二龙九凤冠

24明代凤冠
1957年北京市昌平县定陵出土。定陵出土的凤冠共四件,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各一顶,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各2 顶。冠上饰件以龙凤为主,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凤用翠鸟毛粘贴,色彩经久艳丽。冠上所饰珍珠、宝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顶上 有宝石128块,最少的95块;珍珠最多5449颗,最少的3426颗,最重者2905克,最轻者2165克。冠上嵌饰龙、凤、珠宝花、翠云、翠叶及博 鬓,这些部件都是先单独作成,然后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内,组合成一顶凤冠。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5.嵌绿松石象牙杯
属商代,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这件象牙杯高30.5厘米,是用象牙根段制成,因料造型,颇具匠心。现藏中国国家博物 馆。

26.晋侯苏钟
属西周厉王时期,1992年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八号墓出土。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钟上都刻有规整的文 字,共刻铭文355字,最后两钟为2行11字。铭文都是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可以连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 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现藏上海博物馆。

27.大克鼎
属西周晚期,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法门镇任村出土,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 祖父而铸造。现藏上海博物馆。

28.太保鼎
属西周初期,传清道光间山东寿张县梁山出土。通高50.7厘米、口径23×36厘米,方形,二直耳,耳上各有两个立虎,器身上有棱脊与纹饰,腹内有“太保铸”三字,此太保系辅佐周成王的召公奭。现藏天津博物馆。

29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属新石器时代,1977年浙江河姆渡遗址T231出土。食器,木质、敛口,呈椭圆瓜棱形,圈足略外撇。口径10.6×9.2厘米、高 5.7厘米、底径7.6×7.2厘米。外壁均有一层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有光泽。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30.良渚出土玉琮王
属新石器时代,1986年余杭反山12号墓出土,出土时,平正地放置在墓主关骨的左下方,是一件神圣崇高的玉制礼器。高8.8厘米、射径 17.1—17.6厘米、孔径4.9厘米。黄白色,有规则紫红色瑕斑。器形呈扁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1.水晶杯
属战国时期,1990年杭州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高15.4厘米,敞口,斜壁,圆底,圈足外撇。素面无纹饰,透明,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 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此杯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实用器皿,国内罕见,其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令人惊叹。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第一件:《平复帖》
牙色麻纸本墨迹,共9行84字,无名款,宋人定为陆机作品,米芾定为“晋贤十四帖卷”之一,入宣和内府,宋徽宗题签并钤玺印,后经梁清标、安岐等人鉴藏。后入清内府,旋出归成亲王永瑆、恭亲王奕䜣,后归溥儒等人,建国后由张伯驹先生捐献故宫博物院收藏。
《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是传世年代最早的名家法帖,也是历史上第一件流传有序的法帖墨迹。有“法帖之祖”之称。

第二件:《伯远帖》
东晋书法家王珣的一封信,纸本,行书,共5行47字,纵25.1cm,横17.2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珣(350-401),字元琳,为书法家王导之孙,王洽之子,王羲之之侄。晋孝武帝时任左仆射,加征虏将军,并领太子詹事,官至尚书令,加散骑常侍,五十二岁病卒,
《伯远帖》被认定为王珣的真迹,称为天下第十大行书之一,排第四。它行笔峭劲秀丽,自然流畅,笔画瘦劲,结体开张,笔画少的字格外舒朗飘逸,有“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洞”的晋人韵味。董其昌赞曰:“潇洒古淡,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本帖北宋时入宣和内府,后流落民间,为明董其昌、清安岐等人收藏。自乾隆十一年(1746年)进入内府,经乾隆品题,与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并藏在养心殿西暖阁内的尽间,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乾隆年间曾重新装裱,仍保留北宋宣和内府的装潢形式。
20世纪30年代,清室被逐出故宫,老皇妃将《伯远帖》与《中秋帖》两件宝帖携带出宫,后卖掉换钱,于是此帖流散在外,辗转于乱世中。直到1950 年,宝帖在香港出现,周恩来总理指示以重金将二宝购回,再交故宫博物院珍藏。


第三件:《神龙本兰亭集序》
传为唐朝冯承素摹写东晋王羲之的版本。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9cm,28行,324字。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王羲之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谢安、孙绰等41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抄录成集,召集人王羲之写序记录,是为《兰亭集序》。
传唐太宗死后把它带进昭陵做陪葬。不过好在他于贞观十年(636年),曾让人临摹十本以赐近臣。后世公认冯承素的墨迹临摹最为近真,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王羲之(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王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冶于一炉,创造出“天质自然,丰神盖代”的行书。
冯承素(617-672),字万寿,长安信都人。贞观时任内府供奉挧书人,直弘文馆。十三年,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见于历代记载。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据近年出土的《冯承素墓志》所载,他在唐高宗时官至中书主书,至咸亨三年(672)十月在长安通化里家中病逝,卒年56岁,与妻子朱氏合葬于乾封县高阳原(在西安市长安区)。


第四件:《仲尼梦奠帖》
纸本,纵25.5cm ,横33.6cm,为唐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所作,是欧阳询现存的四件墨迹之一。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书法为"初唐四家"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艺术皇帝,他精通书法,平生搜尽历代名帖,又将当今书坛巨擘拢为左右。他曾立嘱将兰亭真迹随葬,也曾经为一位书坛泰斗的辞世而嚎啕。这位被李世民奉为师长和书坛第一的,便是唐初大书家欧阳询。
《仲尼梦奠帖》行书,九行,行九字,共七十八字。有元人郭天锡跋:“信本行书蝉联起伏,凝结遒耸,裁萧永之柔懦,拉羲献之筋髓。比之诸势,出于自得。此本劲险刻厉,森森焉如府库之戈戟,向背转摺,浑得二王风气,世之欧行第一书也。”后又有赵孟頫、杨士奇、高士奇、王鸿绪诸人跋。

第五件:国诠书《善见律》卷
此卷为乌丝栏纸本,小楷书。275行 每行17字 纵22.6厘米 横468.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国诠,唐初太宗时人(七世纪),名不见经传。贞观(627-649)中经生。《善见律》为奉敕之作,述释迦牟尼弘佛之事,卷末上端书“善见律卷”,下署“贞观廿二年十二月十日国诠写”。此卷经书工整,结构点画均匀秀劲,运笔灵活熟练,轻重适宜。全篇一气呵成,造诣精湛。







第六件:《苦笋帖》
绢本,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纵25.1厘米,横65.5厘米,是怀素写给友人的信:”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共14字。字体瘦肥相宜,流畅生动,中锋用笔,轻重合度。
宋时曾入绍兴内府收藏,后历经元欧阳玄,明项元汴,清安岐、乾隆内府、永瑢、永瑆、奕訢、戴滢等收藏。作品无年款。字幅前有清乾隆题签并书引首“醉僧逸翰”。字幅后有宋米友仁、工部侍郎聂子述,明项元汴,清李佐贤、陆润痒等题识。另有宋“宝庆改元(1225)九月九日重装,松题记”款,疑为《兰亭续考》编者俞松所书。
怀素,生于公元737年,卒年未详。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人,自幼出家,经禅之余,从事艺文,尤好草书。好饮酒,及其酒酣兴发,寺壁屏幛、衣裳器具,靡不书之,时人谓之“醉僧”,“狂僧”。


第七件:《张好好诗》卷
杜牧书,纸本,行书。纵28.2cm,横16.2cm。作品于大和九年作并书。杜牧传世墨迹只此一件。也是唐代诗人、书法家的仅存墨迹。
张好好是一名歌妓,容颜娇美,才华出众。杜牧的这首五言长诗,就是为她而作,并对她的不幸寄以无限同情。诗载杜牧《樊川集》中,墨迹的末二句,因伤残缺“洒尽满”、“一书”五字,然不伤书诗的整体精神。
该卷书用麻纸,制作相当精细。书用硬笔,笔法劲健,颇多叉笔。这些都是唐代书法的用纸、笔法的特点。《宣和书谱》一书评杜牧书法:“气格雄健,与文章相表里”,是说作者诗文、书法有统一的风格。卷前有宋徽宗赵佶书签“唐杜牧张好好诗”,并钤有宋徽宗的诸玺印,保存着当时内府装潢式样。兹后曾递藏于宋贾似道、明项元汴、张孝思、清梁清标等人,乾隆年间入藏内府。
该卷曾被清逊帝溥仪携出宫外,流散民间后归张伯驹所有。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其捐赠政府,此珍贵文物重为故宫博物院收藏。


第八件:唐人《摹王羲之一门书翰》卷
纸本,纵26.3、横253.8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 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697),王羲之后裔王方庆进献其先祖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并王氏一门二十八人法书真迹,武则天命弘文馆用勾填法摹之以留内府,并令中书舍人崔融撰《王氏宝章集•叙》以纪其事。王方庆所献原迹无传,现仅存摹本十通。因署有“万岁通天”年款,又称《万岁通天帖》。
王羲之墨迹早在北宋时期就不易获致,唐摹本日渐稀少。此卷勾摹精妙,有下真迹一等之誉,从中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之间书风的传承关系,为研究我国书体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卷中有梁武帝时唐怀充、姚怀珍、满骞、徐僧权4人押署,唐人一并勾摹出。帖有宋岳珂题跋中记述本帖始末,又有元张雨,明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题跋。钤有宋岳珂、元岳仲远、明华夏、项元汴诸家收藏印记。曾入清内府秘藏。《唐朝著书录》、《法书要录》、《广川书赋》、《式古堂书画汇考》及《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
此卷在流传过程中,曾两次遭火劫,一次是明代无锡华氏真赏斋大火,一次是清乾隆年间清宫失火,犹存火烧痕迹。重装后次序有所变动,致无法通读,至今犹袭未变。







第九件: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卷
纸本,草书。八行,八十六字。书于后汉乾枯元年(公元948年)。其书法结体紧密奇逸,运笔流畅,转折挺劲有力。卷后有宋米友仁,元商挺,明张孝思等人题跋。曾经宋绍兴内府、贾似道,元赵孟颁,明项元沛、张孝思,清内府收藏。《铁网珊瑚》、《清河书画舫》、《寓意编》、《式古堂书画汇考》、《平生壮观》、《大观录》、《西清札记》、《石渠宝岌三编》等书著录。《戏鸿堂帖》摹刻。现藏故宫博物院。

第十件:《林逋自书诗》卷
是宋代诗人林逋归隐西湖孤山时所作,共5首诗,除第2首是五言诗外,其余均为七言诗。纸本,手卷,纵32cm,横302.6cm。行书34行,6段接纸。
据诗后林逋自识:“时皇上登宝位岁夏五月”,可知此作品写于仁宗天圣元年癸亥(1023年),林逋时年57岁,其书体瘦劲,秀逸,笔法厚重,风致绰约,与时人李建中风骨俊整的书风极为接近。
再后又有苏轼书七言古诗一首,无年款,据徐邦达先生考证可能是元祐四、五年间苏轼(时年约54岁)第二次到杭州作刺史时所书。此书藏锋敛锷,姿媚可爱,是罕见的苏轼传世佳作之一。这两段名人书法相映生辉,珠联璧合,实为难得的珍宝。
后纸有乾隆皇帝用苏轼原韵四次御题七言诗及题记一段,又有明王世贞、王世懋,清王鸿绪、董诰四家题跋。


第11件:《北宋蔡襄行书自书诗卷》
纸本,三接纸,纵28.2cm,横221.2cm,行书,73行,884字。1050年(北宋皇祐二年),蔡襄罢福建转运使,召还汴京修起居注,遂从福州一路北行,历时半年多。沿途见闻有感于怀者,皆成诗章,此卷所书五言、七言诗11首即是。
书写时间当在诗成之后不久,蔡襄时年约40岁。因属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功力。
卷尾有宋、元、明、清及近代共13家题跋。鉴藏印记:“贾似道印”、“悦生”、“贾似道图书子子孙孙永保之”、“武岳王图书”、“管延枝引”、“梁清标印”、“焦林”及清嘉庆内府诸印。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原籍仙游枫亭乡东垞村,后迁居莆田蔡垞村,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号忠。(下图可下载放大看)




第12件:文彦博《行书三帖》卷
此卷共三帖(护葬、定将、汴河)联装,中间有宋印骑缝,可推断宋时原装即此。文彦博书迹世所罕见,此三帖似为案牍批语。吴荣光《辛丑销夏记》有著录,但诸家藏印与荣郡王一跋均失载。纸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三帖为文彦博公文案牍所书,第一帖年岁久远,似经揭损,墨色较疲。第二贴字如拳大,笔势沉着,有颜真卿遗风,张珩认为此为文彦博传世墨迹第一。
后米元晖跋:行草书,行六,白纸本,与第三帖联装。有率更家法,骨胜于肉,当为晚年所书。

第13件:宋王安石《书楞严经旨要》卷
现藏上海博物馆,纸本,纵:29.9厘米,横:119厘米。《楞严经》唐般刺蜜帝译,十卷。王安石摘录其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从闻思修,以“三十二应”随机变化,现身说法,获得“十四种无畏功德”一节,卷前录有此经全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经名一行,以此定名为《楞严经旨要》。
卷末自题:“余归钟山,道原假楞严本,手自校正,刻之寺中。时元丰八年(1085年)四月十一日,临川王安石稽首敬书。”其时王安石正退居金陵钟山,率弟子谭掞、蔡肇等人编纂《字说》。元丰七年,王安石自钟山上奏箚,乞以所居园屋为僧寺,并乞赐额,有旨赐名“报宁”。自题中谓将楞严经“刻之寺中”,此寺院可能即“报宁禅院”
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生于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卒于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庆历二年(1042年)进士,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执政期间,推行新法,熙宁七年因新法受挫而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曾受封舒国公,后改为荆国公,世称荆公,身后谥曰文。




第15件:黄庭坚《诸上座》卷
中国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的草书代表作之一。此卷为纸本,大草书,纵33厘米,横 729.5厘米。《诸上座》原为五代金陵僧人文益语录的节录,通篇是“禅宗”的语言。此卷是黄庭坚为他的朋友李任道写的,款署“山谷老人书”,钤“山谷道人印”,运笔圆劲苍老,笔势雄畅。 卷后有明代吴宽、 清代梁清标跋。钤 “内府书印”、“昭”、“兴”、“悦生”、“长”、“危素私印”、“华夏”、“李私印”、“周亮工散览”、“孙承泽印”、“鸿绪”、清乾隆、 嘉庆、 宣统内府诸藏印。《寓意编》、《钤山堂书画记》、《真赏斋赋注》、《清河书画舫》、《清河见闻表》《庚子销夏记》《式古堂书画汇考》、《石渠宝笈·初编》等书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第16件:宋米芾《苕溪诗帖》
北宋,米芾书,纸本,行书,纵30.3cm,横189.5cm。为宋元佑三年(1088)八月八日米芾书自撰诗。共三十五行,二百九十四字,此为米芾三十八岁时所书。铃有“绍兴”“睿思殿印”“项元汴印”“乾隆御览之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宝印。帖首行下有项氏收藏之“独”字编号,帖后有米友仁,李东阳跋。曾归宋绍兴内府,明杨士奇,陆水村,项元汴,清内府。今藏于故宫博物院。

第17件:赵佶《草书千字文》卷。
这是第二批里最后一件书法作品。纸本,草书,纵31.5厘米,横1172厘米,为描金云龙,长3丈,无一接缝。云龙纹生动规整,犹留唐人遗韵,对研究宋代造纸技术弥足珍贵。写在上面的狂草书千字文一气呵成,笔势凌空,变幻莫测,犹如长江奔腾,一泻千里,运笔迅疾流畅,结体奇宕潇洒。此卷作于宣和四年(1122),是赵佶40岁书法大成时之作品。
此卷自宋宣和年间历经金昌明内府,转入南宋权相贾似道,明晋府,项元汴,清梁清标等诸家遞藏,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赵佶的草书深受怀素影响,气势雄健。《草书千字文》是赵氏极少传世的狂草作品。笔势劲利流畅,变幻莫测,一气呵成,极奔放驰骋之致,更为稀世珍品。
这卷笔翰飞舞的《千字文》,是写在全长达三丈以上的整幅描金云龙笺上的。一幅长达三丈余的手工麻纸。据推测,当时的工匠可能在江边把船舶排列成行,然后浇上纸浆使之均匀,自然干燥而成。
由于历代收藏家对它倍加珍惜,得以纸墨保持完整如新,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北宋造纸技术空前发达的宝贵证据。让现代人震惊的是,这三丈有余的描金云龙笺上的图案是能工巧匠一笔一笔地画出来的。
从整体画面的完整程度看,不可能分段拼接,而是由一人自始至终一气呵成,赵佶在写此书法后不久就被金兵虏走,这件作品宋时藏于御府,元明时期流传不详,后归藏于清内府,清宫廷编的《石渠宝笈初编》即有著录。
1945年8月17日,溥仪携数箱珍贵书画欲逃往日本,途经沈阳时被人民解放军及苏联红军截获。1950年,劫后余生的徽宗《草书千字文》等一批清宫散佚书画入藏东北博物馆(即辽宁省博物馆)至今。





18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临汝县阎村。陶质彩绘,器高47厘米、口径32.7厘米。陶缸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件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缸外壁绘出鹳、鱼、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绘画具有中华 民族远古时代的造型特征,是一件罕见的绘画珍品。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19.陶鹰鼎
属新石器时代,1957年出土于陕西省华县太平庄。通高只有36厘米,但看上去显得威武而雄壮。鹰的前胸为鼎腹,饱满粗壮,器口开在鹰的背部。鹰 的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喙部呈有力的勾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0.后母戊铜鼎
属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亦称“后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 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1.利簋
属西周早期,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是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为武王时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现藏中国国家博物 馆。

22.大盂鼎
属西周康王时期,清道光间在陕西眉县礼村出土。大盂鼎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端庄稳 重、浑厚雄伟、典丽堂皇,为世间瑰宝。西周早期的金文有瑰异凝重、雄奇恣放、质朴平实等数类,大盂鼎属于瑰异凝重这一类,铭文大字,字体庄严凝重而美观, 故在成、康时代金文中,以书法的成就而言,当以其居首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3.虢季子白盘
属西周,清道光年间陕西宝鸡虢镇虢川司出土。此盘自道光年间出土后曾被当地农人用以喂马,后县令以数钱据为己有。几经动荡,此盘被刘 铭传觅得,极为珍惜。在其后几十年内,觊觎此盘者不乏其人,刘氏后人将盘重埋地下,远避他乡。解放后,刘肃将此盘掘出献给国家。自此,虢季子白盘才得以重 放异彩,供世人欣赏。虢季子白盘先曾藏于故宫博物馆,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六龙三凤冠

三龙二凤冠

县长9 九龙九凤冠

十二龙九凤冠

24明代凤冠
1957年北京市昌平县定陵出土。定陵出土的凤冠共四件,三龙二凤冠、九龙九凤冠、十二龙九凤冠和六龙三凤冠各一顶,孝端、孝靖两位皇后各2 顶。冠上饰件以龙凤为主,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凤用翠鸟毛粘贴,色彩经久艳丽。冠上所饰珍珠、宝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顶上 有宝石128块,最少的95块;珍珠最多5449颗,最少的3426颗,最重者2905克,最轻者2165克。冠上嵌饰龙、凤、珠宝花、翠云、翠叶及博 鬓,这些部件都是先单独作成,然后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内,组合成一顶凤冠。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25.嵌绿松石象牙杯
属商代,1976年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这件象牙杯高30.5厘米,是用象牙根段制成,因料造型,颇具匠心。现藏中国国家博物 馆。

26.晋侯苏钟
属西周厉王时期,1992年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八号墓出土。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钟上都刻有规整的文 字,共刻铭文355字,最后两钟为2行11字。铭文都是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可以连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 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全过程。现藏上海博物馆。

27.大克鼎
属西周晚期,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陕西扶风法门镇任村出土,原器通高93.1厘米、口径75.6厘米、重201.5千克。大克鼎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与此鼎同出的还有小鼎七件、盨二件、钟六件、鎛一件,都是膳夫克所作之器。因此称此鼎为大克鼎,小鼎为小克鼎。西周孝王时名叫克的大贵族为祭祀 祖父而铸造。现藏上海博物馆。

28.太保鼎
属西周初期,传清道光间山东寿张县梁山出土。通高50.7厘米、口径23×36厘米,方形,二直耳,耳上各有两个立虎,器身上有棱脊与纹饰,腹内有“太保铸”三字,此太保系辅佐周成王的召公奭。现藏天津博物馆。

29河姆渡出土朱漆碗
属新石器时代,1977年浙江河姆渡遗址T231出土。食器,木质、敛口,呈椭圆瓜棱形,圈足略外撇。口径10.6×9.2厘米、高 5.7厘米、底径7.6×7.2厘米。外壁均有一层朱红色涂料(剥落较甚),微有光泽。现藏浙江省博物馆。

30.良渚出土玉琮王
属新石器时代,1986年余杭反山12号墓出土,出土时,平正地放置在墓主关骨的左下方,是一件神圣崇高的玉制礼器。高8.8厘米、射径 17.1—17.6厘米、孔径4.9厘米。黄白色,有规则紫红色瑕斑。器形呈扁的方柱体,内圆外方,上下端为圆面的射,中有对钻圆孔,俯视如玉璧形。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31.水晶杯
属战国时期,1990年杭州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高15.4厘米,敞口,斜壁,圆底,圈足外撇。素面无纹饰,透明,器表经抛光处理,器中部和 底部有海绵体状自然结晶。此杯是用优质天然水晶制成的实用器皿,国内罕见,其制作技巧和工艺水平令人惊叹。现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16:37 , Processed in 0.01037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