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花落花开都是梦——大观园漫话 2017-10-01 08:30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 14:25:0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作者 廖峥嵘

中国人自古就有大同世界的梦想,这个梦想不是全无依托,一直以来总有人想把它一步一步落实到人间。两百多年前,《红楼梦》的作者也抱有同样的期待与想法。大观园就是作者生活时代中国人现实中的理想国。那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建极之初,万象更新,四海咸服,国运昌隆。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规模远远超过世上任何一个国家。人口稳定增长,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从统治者到普通人,感觉历史发展到了顶峰。统治者固然成就满满,充满了自信,普通人也过上了较为安稳富足的生活。用福山的话讲,就是历史在此终结,想象不出更好的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当然他们不可能设想,这种终结意味着停滞,而另外一种文明却在飞速进步。十八世纪算是历史的一道分水岭,东方陷入了文明的停滞,地球的另一边却正在搞工业革命,大分流从这儿开始了。这个情形,紫禁城里的天子不大了解,平民百姓更无从掌握,《红楼梦》的作者不可能超越历史的局限,也不可能知道。作者创造的大观园,是高度现实化的梦想之地,是中国人的家国梦想生根落地之所。

传统中国的“家”,从物质构造上讲,需要一套独立的院落,在北方多数地方,就是四合院。北京现在保有最低端的一套四合院(中下阶层居住的一进院),如果比较完整、规整,建筑面积得有七、八百平米。当年这样的一进四合院就是小康之家的标配。四合院体现了中国人的居住理想、世界观。这个世界观的核心,仍然是“礼”,所谓规矩、等级秩序也。四合院自成一统,中间是围合而成的小院,有较充分的家庭室外活动空间,这是品质生活的基本保证。正中位置,是正房,主人起居之所,要座北朝南,且要高于其它房间。左右两侧是厢房,儿子的居处。正房后面是罩房,住的是未出阁的女儿。正房的居住舒适度远高于厢房和罩房,厢房皆为东西向,在北方,住起来是不太舒服的。这种空间的分配体现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没有所谓的平等、平权意识。中国的哲学,人生而不同,有胖瘦高矮,有贤劣智愚,有长幼尊卑,有主从先后,只有各安其位,方能有序。等级秩序才是最稳定、最完美的秩序。讲秩序就是各个等级均须遵循划一的宗制礼法行事。四合院内的生活规矩甚多,家长要带头遵守,做出表率,儿女及下人更要服从中心,遵循仪规。一日三餐,晨省昏定,做晚辈的到处都要应到,站规矩。越大的人家,规矩越严。所以,四合院的生活可以提供某种富足与安宁,安放我们的四体与内心,但它并不能给予心灵更多的自由。男主人拥有所有资源中最好的,其它成员依级依序享受一份资源,越往下越受限制。这种区别有利于维系整体系统稳定运转,但难免会形成压迫感。四合院建成的封闭空间,更增加了几分压抑。《红楼梦》里将这些规矩描写得很详细,将原生态保留了下来。显然,单单是这样的生活状态不容易与理想国发生太多联系。

皇帝的生活当时的平民百姓接触不到,但是今天我们能够进到紫禁城的里边随意参观游览,细细地考察当年的生活。紫禁城就是无数四合院的组合,中间最大的那个,叫太和殿,是天子正衙。建于宽大的汉白玉台基上,海拔高于禁城、皇城,以及京城内其它所有建筑,所谓京城百姓生活在天子脚下,确实是“天子脚下”。紫禁城是等级体系的终极象征。四合院比较压抑,紫禁城就要把这种压抑乘上无数倍。其实连皇帝自己在内,并不真正喜欢这个环境。但古人自有古人的办法。

明代皇帝比较不走运。明朝边患非常严重。朱棣在南京称帝以后,担心根据地不稳,抛下风光旖旎的江南,在北京重建国都。当时的北京离烽火线不过百十来公里,城外边就是敌军前哨,这叫“天子守国门”。所以明朝皇室没法轻易离开紫禁城,不大可能六下江南,潇洒走几回。明英宗离开北京城,是因为御驾亲征瓦剌,其实是不愿意的,没想到反被瓦剌生俘。万历有近三十年不上朝,拒绝到本职岗位上班的记录,这人也是奇葩,但是没有离开紫禁城,还在后宫默默干了几件大事。最后一代皇帝,崇祯皇帝在紫禁城北门外一射之地的煤山上吊自杀,叫作“君王死社稷”。皇帝乃万乘之尊,真正敢于殉国的,很少很少。崇祯算是战死在本职岗位,本事不好说,人格上非常了不起。清代的皇帝就比较走运了。康熙收复台湾以后,四海宾服,天下咸宁。帝国的边防前线,从明朝时的山海关,外推到外兴安岭以北。我们的大中国,好大的一个家,就是从这时候才最终成形的。这么伟大的历史性成就的缔造者,需要给自己营造个能放松的环境。

江南园林的构造,是中国一绝。江南大家族,爱好造园。它具有高度的审美趣味,不受正规建筑礼制的约束,不再是一个个围合的小院落及其组合,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趣味进行设计,以道法自然为标准,栽花接木,浚水移石,在里面放纵自我,陶冶心性,尽量追求生活舒适度。满清王朝基本上因袭了中原的文化和制度(除了文化意义特别深厚的服饰和发式以外),努力把自己变成了文化意义上的“华夏”,也学到了造园艺术。从康熙朝开始,清皇室在京郊海淀大兴土木,营造园林,总略其为“三山五园”,实数远远不止。最先建成的是圆明园,总面积有五个紫禁城那么大,其中办公部分占比很小,主体是园林。建成之后,康熙就把执政重心从紫禁城移到了这里。紫禁城此后成为象征性的朝政机关,只有履行大典时才启用,平时是一座巍峨的空城。每年正月十五元霄节过完后,皇室一家老小、政权办事机关全部从紫禁城迁往圆明园行宫,开始一年的工作与生活。盛夏时再迁到承德热河行宫。清宫剧里的故事,康熙朝以后的,几乎都发生在热河或者京西园林。园林里建有行政区,由于大典无需在此履行,压缩了典仪所需的空间,行政空间显得简练,反而提高了效率。而更大得多的空间留给了山水林石构建。圆明园的总体布局,吸取了江南园林的设计思想,但又有发挥。类似宫廷画画与文人画的区别。论艺术审美趣味,宫廷画当然比文人画差了好几个档次。但热闹总是有的。圆明园是第一座皇家园林,与后来的颐和园等相比,大是大,但设计上比较粗糙,帝王之贪心,恨不能将天下美景,什么三潭映月、苏堤春晓,都移植过来,为已所有。“移天缩地在君怀”,成为缩微景观荟聚之园,类似今天的世界公园。圆明园罹难后,慈禧太后另行改造清漪园(颐和园)作为行宫。慈禧的审美就好多了,颐和园设计上有了自己的个性,布局更加舒展、从容,细节更加富于变化、生动,艺术上远为成功。撇开这些细微差别,清代帝王的生活质量,总体上比明代好了很多。

《红楼梦》诞生的时代,天下基本平定,皇家在大规模造园,民间也热衷于整修私邸。最成功是苏州、杨州一带的园林。大观园不可能不受其影响。书中写的贾府,敢称“府”,在明清属于国公一级的豪门,比皇家的苑邸规模上要小许多,且低于亲王、郡王,但高于一般的仕族大家。《红楼梦》中写林黛玉初进贾府一回,弃舟登岸,“自上了轿,进入城中,从纱窗向外瞧了一瞧,其街市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明示了贾府位于都中闹市。如果按实情,贾府不可能像郊外别墅那样任性阔大。北京城里仕宦之家的宅院,受胡同(街区)进深所限,通常只有四进院落。照书中所述,贾府里边西路,是贾母的正房,有五进院,这是从二门里算起,还要加上后面的花园,说明贾府的进深,纵向跨断至少两段街区,气势嚣张,在北京城里也极为罕见,与当年恭王府差相仿佛,甚有过之。恭王府也是五进院,这是前面王府,后面还有一个不小的花园。恭王府的主人先后是和坤、嘉庆的弟弟永璘,以及恭亲王亦。身份都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远非一般王公贵戚可比。恭王府里有的,贾府里都有。贾府里有的,恭王府里未必有。比如,贾府里有一个湖,可以撑船,这就得有船坞,还养着几个船户以备不时之用。恭王府后面的花园里也有一个湖,不小了,但离撑船、盖船坞仍嫌不够。贾府照实了可不是公府的规模。这意味着什么?作者是虚写还是实写?无从深究。作者这样写是有意还是无意?无从知晓。贾府这样规模的后花园,其实在整个北京城内是没有对照实物的。或许放在郊外,如京西海淀六郎庄的荣(禄)中堂府那样,贾府这个级别的官僚或者可以拥有此等规模的宅第。

照书中所写,贾府分为宁、荣二府,宁府在东,荣府在西,东西相联,横压一条街。前面是正常宅院,原来就带有小花园。象贾赦住的荣府东路,里面的构造就是花园,也许是因为他让出了当家人的位置,又懒得接待外客,不需要履行那些迎来送往的仪式,就索性给自己多找点快乐。后来,元妃要回家省亲,就把两府的后院打通,又收拾了周围一带,重新营建了一个新的大花园。这个花园,书里交待得非常清楚,复制起来不难。从设计上讲,它恐怕比圆明园要好很多,“胸中有大丘壑”。里面居室错落,嵌入各处景观之中,就不是四合院那样封闭式,而是汲取江南仕林造园艺术精髓,当然也就是传统中国最高水平的艺术标准。各个独立的建筑,形制不一,依山就势,各有怀抱,错落有致地分布,富于情趣,又适宜生活。

元妃又下旨,让兄弟姐妹们都住进花园,不可让其空着糜费,这才开启了一段美丽人生。让这些深受礼仪规制和压抑的青春少年,有了别样的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成长环境。原来大家在府里生活固然极尽那个年代的奢华,但住的环境是什么呢?迎、探、惜三位正经家生小姐,住的是三间“小小抱厦”。什么是抱厦?就是老式建筑都有一个门厅,象今天套房的入户花园,不算面积的。上面加盖一个屋顶,四面围起来,算是一间。荣府三个小姐妹住的这小抱厦还在朝北的屋后,是倒座房。拥挤不说,阳光不能直射,很阴暗。照今天的建筑居住标准是不合格的。贾府这等人家,对嫡生女儿不过如此。可能与过去重男轻女的习俗有关,贾府这样的大家庭也不能免俗。所以,贾母舍不得让刚进门的黛玉跟姑娘们一块住,放在了自己房间的外间,与宝玉一个待遇。宝玉、黛玉居住条件比三姐妹稍好,但生活起居与老祖宗在一起,不方便之处想必不少。

待到了大观园,每位小主人都是小独栋,各致其美,尽展个性与独特的审美趣味。脂批有云:“诸钗所居之处,若稻香村、潇湘馆、怡红院、秋爽斋、蘅芜苑等,都相隔不远,究竟只在一隅。然处置得巧妙,使人见其千邱万壑,恍然不知所穷,所谓会心处不在乎远。大抵一山一水,一木一石,全在人之穿插布置耳。”不但布局错致,不拘一格,各处居室的个性,再到周围的小环境,与人物设定完全融合,作者的写作才能真的是无与伦比。

黛玉住的潇湘馆,翠竹环抱,绿影婆娑:“里面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遮映。”“只见入门便是曲折游廊”,脂批特意注明:不犯抄手游廊。就是说与四合院的形制统一的抄手游廊不一样,设计上有创新。林黛玉本是来凡间还泪的,“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用竹来衬托潇湘妃子的居处再恰当不过。潇湘馆原来用的是绿纱窗,美则美矣。可是背景由千竿翠竹一衬,就犯重了,色调偏冷。林黛玉是何等审美趣味,可是她自忖是客居身份,从来没提过。第四十回,贾母领着刘姥姥在大观园见识见识,顺便考察姐妹的居室,共走了三处,第一处来到潇湘馆,大家说笑一会,“贾母因见窗上纱的颜色旧了,便对王夫人说道:‘这个纱新糊上好看,过了后来就不翠了。这个院子里头又没有个桃杏树,这个竹子已是绿的,再拿这绿纱糊上反不配。”于是老祖宗拿出压箱底,连王熙凤都不认识的四色“软烟罗”,替换下了已经掉色的绿纱窗。这个软烟罗不但清贵无比,“连宫里如今都见不着”,其中的银红款又叫“霞影纱”,桃红柳绿,正好配清幽的翠竹。一段小细节,浸透了贾母对林黛玉无微不至的关爱,无可不可的付出。

宝钗住的衡芜居,外面一看是个平常的大院子,所以贾政第一眼看了说“无味得紧”,但进得里边:“忽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来,四面群绕各式石块,竟把里面所有房屋悉皆遮住,而且一株花木也无。只见许多异草:或有牵藤的,或有引蔓的,或垂山巅,或穿石隙,甚至苋浦,或如翠带飘摇,或如金绳盘屈,或实若丹砂,或花如金桂,味芬气馥,非花香之可比。”宝钗的心思都埋在里头。奇石,寄寓了不凡的志向;牵不完的藤蔓,寄寓了剪不断的心事;兰桂芬芳,胜似花香,则与“冷香丸”相呼应,寄寓了宝钗性情中理智压倒情感、责任大过率性的特质。

贾宝玉住的怡红院,院外绕着碧桃花(红),穿过月洞门,院内“俄见粉墙环护,绿柳周垂。”脂批提示:与“万竿修竹”遥映。意指宝玉与黛玉三生前定的情缘(非姻缘也)。“一入门,两边都是游廊相接。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绿);那一边乃是一颗西府海棠,其势若伞,绿垂碧缕,葩吐丹砂。”红绿相映,相得益彰,所以题额宝玉初拟为“红香绿玉”,元妃旨定为“怡红快绿”。怡红院的审美与潇湘馆遥为映衬,两情互通。有意思的是,贾政见到怡红院的海棠,向众人介绍起她的由来:“这叫作‘女儿棠’,乃是外国之种。俗传系出‘女儿国’中,云彼此种最盛,亦荒唐不经之说罢了。”政老爹是书中第一等无趣之人,但是此处借荒诞不经,八卦海棠来历,说明宝玉的淘气还是有继承的,政老爹的本性中恐怕也有几分玩诞不羁的成色。宝玉的女儿情节贯穿全书,贾政平时对此“毛病”恨无可恨,而此处的玩笑却坦露出他对宝玉的性情仍有几分内心肯定。

园林,包含了室内室外的建筑群落;文明,无论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要在这里安放、发生、演进。物质极大丰富,环境极为优雅,人的行为,也需要上升到美的高度。人的美,有外在的,比如长相。另一个就是才情,众姐妹在大观园里纵情展才,吟诗、做对、题联、画景,生活的内涵就不一样了,档次自然就上去了。还要展现行为美。大家有大家风范,大家有大家的文化。华夷之分野,在于有无我之仪礼,不止在于物质占有。所谓文明,就是对于人的思想、行为是否得体,有一套严格的标准。《红楼梦》里这些大家子弟,在讲规矩的问题上是不能有任何含糊的。贾母就讲,我们这样人家的子弟,如果不讲规矩,凭他怎么可爱,也是要打死的!薛宝钗不用说,纵有经天纬地之才,处处都显得那么懂事,守礼。贾宝玉最是淘气,不听话,但是你看到什么时候不讲规矩?分寸掌握得好得很。有一回贾母错怪了王夫人,大家都不能挑明,只有探春度其身份,大胆澄清。老祖宗责备宝玉,“见我错怪你娘,让你老子娘受委屈,也不提醒我”,宝玉回答:“不可因为我娘,就说大娘的不是!”这还是在自己最亲的人面前,当着外人就更是不差分寸。礼本是上层人物自己设计出来与下层相区分的重要分际线。现代文明的构建,其实就是通过经济大发展,先实现经济平等,财富自由,然后将上层社会的这套克已让人的规矩向下层普及,建成一个全民讲礼的君子之国。《红楼梦》里的贾府,特别是大观园内,是这个文明的率先垂范。当然,《红楼梦》时代的生产力不够发达,无法实现经济平等与财富自由,文明总体上、表面上的优雅与富足不能够解决个体之间的差别,消灭不了大量的贫乏与愚昧,于是种种矛盾仍然存在,仍然在激化,仍然要爆发,所以这个大观园之梦转瞬即逝,成了一段纸上的回忆。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之美,各处私家园林起了很大作用。大观园可算集园林艺术之大成者。设想一下,要是没有大观园,《红楼梦》就不会这么有趣。旧时代的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红楼梦》?这种生活环境恐怕正是他们所追求的终极现实目标!虽然绝大多数人达不到,但它毕竟是有可能实现的梦想。大观园是传统文明达到顶峰的一个环境载体,它让传统的家国梦想变得生动而具体,富于生气而有吸引力,更值得我们去缅怀。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2-1 04:37 , Processed in 0.007915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