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1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文西的百米长卷与他的耄耋人生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0-13 22:33: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柴广翰 2017-10-13 11:57

近日,黄土画派创始人、第五套人民币毛泽东画像的作者,画作被称为“是13亿人看得最多的”,国画界泰斗级人物刘文西历时十二年创作的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在西安美院展出。
1957年,毕业于浙江美院的刘文西,毕业作品为《毛主席与牧羊人》,轰动一时,从此结缘黄土地,一生深耕不辍。2004年,黄土画派在刘文西的倡导下正式成立,以扎根于黄土地,通过画黄土地、黄土地上劳动人民,展现“黄土精神”,傲立中国画坛,形成阳刚豪放、雄浑大气和勃勃向上的理想现实主义风格。
人民币毛主席画像出自他手
刘文西有幅观众最多的“特殊作品”,那就是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主席画像。目前使用的5元、10元、50元、100元上的毛泽东头像都出自他之手。
1997年,刘文西作为全国八届人大代表,在北京开会。当时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发行第五套人民币。“制钞厂的一个工作人员是中央美院毕业的,知道我画毛主席最多,就邀请我画一幅”。
蓝本是毛主席在一次政协会议上的照片,1949年左右拍摄。“当时流行修片,而且用了闪光灯,照得不立体。主席脸部的特征都没有了,对于我们创作来说,不太好画”。
“最后,我要求他们辗转找到了这张照片的原片,只比扑克牌大一点。我用放大镜反复看,加上自己的积累,一个星期就创作出了这幅作品,原作有八开大”,刘文西比着手势对记者说。
1997年画出来,1999年、2000年第五套人民币陆续发行后才面世。“一直没有透露消息,我保密了3年”,他笑着说。现在,国力增强,更多人用人民币,自己有了更多外国观众,“这是我当时完全没想到的”。
刘文西还透露,“大家仔细看,100元和其他币值的画像不同,我的画像出来后,共有10个制钞厂的能手刻了多个刻版。这幅画是一副素描,有时候刻版差一根线,人物的神韵就差很多。我选了最像原作的一张,最后用于印制了100元人民币,其余的用于50元、20元等其他面值的人民币。”
毛主席说:“文西画我很像”
刘文西爱画毛主席,也擅画毛主席,创作了大量以毛泽东事迹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毛主席与牧羊人》是其成名之作,他创作这幅画的时候,才24岁。
1957年,刘文西毕业实习时选择去陕北,经历了三个月的磨练,创作出《毛主席和牧羊人》。
一天,他在延河畔写生,见到一位牧羊老汉赶着一群羊从沟坎上走来,头巾、胡子、皮袄、腰带,让他一下子想到曾看过的毛主席在杨家岭与老百姓交谈的照片。
他走访了毛主席当年去过的村庄,找到了杨家岭的生产队长,了解毛主席怎么和农民交谈、谈了些什么内容,人物更加立体丰满。
为了画好羊,他也想出了法子。“山羊爱往上跑,我就要站在比它们更高的地方画画;绵羊爱钻石头疙瘩,如果它要跑的话,我就往羊头上扔小石头,它就会回头。”几次下来,羊群安分了。“它踏实了,我就踏实了,就可以画画了。”
1960年,《人民日报》发表了刘文西的作品《毛主席与牧羊人》,毛主席看了说:“文西画我很像,他是一位青年画家。”
叶剑英元帅看到这幅画后,也曾说,画作描绘的很像延安时期的毛主席。“叶帅看了后,非常喜欢,我又特意给他复制了一幅”,刘文西说。
“其实,我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当面见过主席。当年叶剑英元帅是要我到北京找他,如果去了,可能有机会见到毛主席,但由于工作等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成行,但我多次追随主席在陕北的足迹,采访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就是在一次次寻访中,我才爱上黄土地,也更加崇敬毛主席。”刘文西老人深情回忆。
到访陕北90多次
“我现在仍然每天在画画”,已年过八旬的刘文西,爽朗地笑着说。他每年还率领黄土画派的画家们多次到现场,远赴榆林、安塞、太行山、山西等地采风。
眼下画坛,存在着不深入生活的现象。刘文西说,只有充分熟悉,才能“画出谁就是谁”。黄土画派的精神就是“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不断向生活寻找创作源泉,才能让画笔带上“黄土精神”。
画毛主席,他也这么做。“毛主席交流过的农民、警卫员、毛主席的女儿,我都有过接触。毛主席去过的地方,我也多次去过。有关主席的回忆录,我也都看过”,他说,这样才能不断靠近人物。在延安的博物馆,有很多主席在延安时期照片,他多次请求工作人员帮忙翻拍,带回家细细体会。
在陕北农村,他还有帮特殊的“兄弟姐妹”。为了画好黄土地,他在不少村子都呆过,和村民像亲人一样熟悉。这位老人,至今已经去过陕北90多次。
为歌颂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丰功伟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由中国文联、中国美协、西安美术学院、黄土画派艺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心中有人民——刘文西百米长卷展”10月10日至14日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预展。 2017年10月15日上午9点,将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开幕式。
历时12年创作百米长卷
此次展出的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是刘文西从2005年开始着手创作的系列作品。现已84岁高龄的刘文西用了整整12年的时间,全力投入到百米长卷的创作当中。《黄土地的主人》长102米、高2.1米,分为十三个部分,由《黄土娃娃》《陕北老农》《米脂婆姨》《绥德的汉》《麦收场上》《喜收苞谷》《葵花朵朵》《高原秋收》《枣乡金秋》《苹果之乡》《安塞腰鼓》《横山老腰鼓》《红火大年》组成,画面构图宏伟、大气磅礡,人物生动传神、栩栩如生。

《黄土地的主人》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陕北地区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场景。从人物到场景,从自然景观到人文风貌,描绘了陕北地区的地域特色。在《麦收场上》画面中,展现了辛勤劳作的农民挥洒汗水躬身劳作的场景,将北方汉子的憨厚、淳朴在挥洒自如的笔墨下跃然纸上。在老农形象的描绘上,多用焦墨干皴,染以淡墨表现结构,最后赋彩润色之,色墨结合恰到好处;画女孩形象则重染色,能够用不露笔痕的饱色表现陕北女孩的清新圆润。
钟情陕北的风土人情
刘文西为什么会创作这样一个百米长卷呢?刘文西坦言,他单幅画画了很多作品,这样一个大的创作是受秦俑的启发。秦俑一个两个看起来没有力量,它是一个规模性的群体,所以秦俑中那么多兵马俑雕塑,这么大的规模。在新时代,没有规模性的作品压不住这个时代。而陕北是他去得最多、最深入生活的地方,这种感受画一张两张画是不够的,要规模性的、大量的、长期的创作,他一共画了13年,有计划地画了十三段。陕北的生活还很丰富,黄河的船工还没有画,陕北的干部还没有画,创作时要在梯子上爬来爬去,现在年龄大了,画不动了,所以就先搞个段落,看起来壮观一点。

刘文西在创作长卷《葵花朵朵》
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刘文西对陕北的风土人情如此痴迷呢?“陕北过去是黄土地,现在慢慢绿化了。黄土地在世界上只有两块,陕北、大西北都叫黄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很多很多可以画,人一辈子两辈子是画不完的,只是你要去画、要去深入、要去了解,要跟他们交朋友。你浮光掠影地去一去,没用的,要对陕北人非常深入地了解,你才能把他画活。”刘文西说,画人物一定要待在那里跟人熟悉,像陕北,他待的时间长,他了解那里的人民。风景靠直观就可以画出来,但人物光靠直观还不行,还要了解他的思想、他的气质、他的内心世界。

2012年刘文西、崔振宽、王有政、郭全忠在陕北定边
有个大画家也叫文西
已经84岁的刘文西虽然行动有些不便,但依旧思维敏锐,个性十足。浅灰色的解放帽,一身白色或灰色的衬衫和中山装,刘文西半个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这个个性着装。1933年出生在浙江嵊州的刘文西,少年时期并没有受过正规的美术培训,只是临摹过《芥子园画谱》。老师看他有天分,就让他为学校里画一些宣传画。

1949年10月初,刘文西的老家浙江嵊县举行欢庆新中国成立大会,台上悬挂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巨幅画像,就是从嵊县中学里搬来的。人群中的刘文西兴奋不已,因为他的作品第一次出现在了如此隆重的场合。
除此以外,还有一件事也让刘文西对画画产生了巨大的热情。 刘文西说:“有一个美术老师讲世界上最大的画家叫达芬奇,那个时候翻译也叫文西,怎么跟我重名了,他是达文西,我是刘文西,我说那么有名的画家跟我重名了,给我感觉也很特别。”
从上海育才学校到浙江美术学院,刘文西遇到了潘天寿、李可染等国画大师,也遇到了后来的妻子陈光健。

第五套人民币毛主席像作者
1997年,经中央美院推荐,刘文西成为第五版人民币毛主席头像作者之一。面对这样的机遇,一开始刘文西有些不愿意。刘文西说,因为当时供描摹创作的毛主席照片他并不满意。那个照片大概是第一届政协会议时照的,照得比较平,而且闪光灯把那个精神面貌削弱了一点,这个照片后来还给修改过了,不是很感动人。
后来,刘文西坚持要到这张照片未修过的原版,才开始动笔。他细心体会揣摩,经过精心创作,终于将毛主席的精神充分展现出来。这幅素描作品就成为今天人民币上主席头像的原稿。以1997年至今的货币发行量来计算,刘文西的这幅作品可谓是家喻户晓了。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来临之际,刘文西通过描绘陕北这一革命老区,表达了对党的崇敬,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他说:“要画好农民形象,首先要和他们熟悉,这样画出来的人物才生动,有血有肉、有灵魂。”
刘文西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全部作品欣赏
作品名称:《陕北老农》

款识:二零零五年二月至六月作。陕北淳朴的乡亲,厚积的文化,别致的窑洞,洋溢着浓浓的黄土气息。悠久的文明史和艰苦的地理环境,为老农隽刻了饱经风霜的外貌,更铸就了刚毅、善良、纯朴、智慧的心灵。他们头裹着羊肚手巾,脊背上背负着大山的沧桑,透出陕北人特有的朴实和厚重,是黄土高原的代表与象征。二零零九年四月十日题。刘文西

陕北老农 局部1

陕北老农 局部2

陕北老农 局部3

陕北老农 局部4

陕北老农 局部5
作品名称:《黄土娃娃》

款识:二零一零年九月至二零一一年二月廿八日作。黄土高原,黄河上下,黄帝的子都生活在这块神奇的黄土地上,千千万万的父老乡亲因为生活环境的艰苦,而造就了性格的纯朴、善良和坚强。黄土娃娃天真活泼,从小在他们的怀抱里成长。又是一年的秋收,妹妹们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跟着家人一起辛勤的劳动收获,这正是陕北人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一种精神力量。这爱这片黄土地,我爱这里的老乡,更爱这里的黄土娃娃。二零一一年二月廿八日题。黄土画派刘文西

黄土娃娃 局部1

黄土娃娃 局部2

黄土娃娃 局部3

黄土娃娃 局部4

黄土娃娃 局部5

黄土娃娃 局部6

黄土娃娃 局部7

黄土娃娃 局部8
作品名称:《米脂婆姨》

款识:二零零五年七月至十二月作。米脂乃闯王故里、貂禅家乡,是陕北文化沉淀的富集区。文化源远流长、淳厚朴素,带有强烈的黄土气息。“米脂婆姨绥德汉”这句民谣,深刻揭示了米脂婆姨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米脂婆姨也成为米脂特定的一种文化现象,而以妇女群体形象定格并备受推崇的,全国亦仅米脂一家。米脂婆姨征服人的,不仅仅是她们的天姿丽质,更在于她们对美的追求,对美的创造。二零零九年四月十五日题。刘文西

米脂婆姨 局部1

米脂婆姨 局部2

米脂婆姨 局部3

米脂婆姨 局部4
作品名称:《绥德的汉》

款识:二零零八年六月廿八日作。绥德自古为天下名州。地处陕北和无定河交汇之处,绥德人聪明、勤劳、俭朴、坚韧不拔。绥德的汉颇有北方阳刚之气,不仅长得英俊,而且能文能武,多才多艺。他们创造了独特的石狮艺术,远播中外各地,把石头变成金。他们敢于走南闯北,善于建家立业,所以“绥德的汉”与“米脂婆姨”并驾齐驱,驰名天下。他们是黄土高原上的能工巧匠,用勤劳的双手雕刻着美好的生活。二零零九年四月十七日题。刘文西

绥德的汉 局部1

绥德的汉 局部2

绥德的汉 局部3

绥德的汉 局部4
作品名称:《麦收场上》

款识:麦收,过去都是纯手工的,把镰刀磨罢,戴一顶草帽于田间飞刀豁豁,麦子便齐齐地抓在手里,放在地上将麦子一捆捆地扎好,运到麦场上。麦收时节是顾不得回家吃饭,午饭要送到田间地头或场上,就着咸菜就一顿好饭。麦子在场上先晒晒,待差不多干透,打乱了,一大片放在场上,牵上驴子,带上碌碡,一圈圈地碾,麦粒就乖乖落地。然后收场麦草,趁有风来时用木锨扬起麦粒,把麦粒折腾在一起,晒干了装进麻袋,运回家里。
作品名称:《喜收苞谷》

款识:秋收时节,苞谷成熟,老人们围着苞谷粒拉家常,娃娃们无忧无虑的玩耍,青年人都在苞谷地里忙着秋收。一年一度的秋天,满地金黄,我和黄土画派的画家们都要到陕北感受农民的喜悦。现画之。二零一三年六月。刘文西
作品名称:《葵花朵朵》

款识:陕北深秋,葵花朵朵满山坡,乡亲们收获喜悦多,颗颗饱满香又甜,来年再盼丰收年。八十一岁作,二零一四年七月。刘文西
作品名称:《高原秋收》

款识:一九八三年十二月作。陕北的秋天,金黄的大地,处处是丰收的景象。家家户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带着满腔热情,加入收秋大军。玉米粗壮,高粱饱满,谷穗沉甸甸,忙碌的人们笑逐颜开,热火朝天。他们收获了劳动的硕果,也收获了生活的幸福和憧憬。这段长卷画于一九八三年,后因工作太忙而停下,直到二零零五年又开始整个长卷的创作,二零零九年十月又调整了这段并题字。二零零九年十月十一日 刘文西题
作品名称:《枣乡金秋》

款识:每年金秋时节,我们总要到陕北深入生活。二零一一年秋,黄土画派画家来到延川、清涧、绥德、米脂、佳县等黄河岸边的山村,那里也称枣乡。秋天,漫山枣林挂满了红枣,秋风一刮,遍地红红一片。枣农们忙于抢收,到处丰收景象,此景此情,非常感人。二零一二年春夏画之,完成了长卷《黄土地的主人之枣乡金秋》,长六米。二零一二年六月。刘文西
作品名称:《苹果之乡》

款识:近年来,我们黄土画派采风到陕北,看到了洛川、富县、延川等县的苹果在秋收季节硕果累累,感受很深,收集了不少资料,现画之。二零一五年五月。刘文西
作品名称:《安塞腰鼓》

款识: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廿九日作。今天的安塞县就是当年北宋与西夏国的边界,为安定边塞方设安塞县。安塞腰鼓也因此得名,并且成为具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民间艺术。安塞腰鼓作为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本是古代军旅振奋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现在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豪迈粗犷,刚劲奔放,极富感染力,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尽现男子阳刚之美。某种意义上的安塞腰鼓所释放出的能量,不仅仅是陕北这块古老的黄土地的地域文化信息,更重要的,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坚毅不屈、意气风发、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象征。我们多次在陕北过大年,每次观看安塞腰鼓都为之心情激动,深受鼓舞。二零零九年五月六日题。刘文西
作品名称:《横山老腰鼓》

款识:二零一零年八月八日。横山老腰鼓流传久远,是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相传最早守卫长城的士兵身载腰鼓,作为报警工具,发现敌情即鸣鼓为号。在骑兵阵战冲锋中,也以腰鼓助威,打了胜仗,鸣锣击鼓,狂欢起舞,庆祝胜利。逐渐由战事扩展到民间娱乐之中,便形成豪放激昂、刚强有力的腰鼓艺术。横山老腰鼓,保留着古老的民间色彩,富有较强的生命力。刘文西题
为人民而创作
刘文西
为人民而创作就要逐年建立起与人民血肉相依的情感,逐年到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去激情创作,逐年不断地累积经验去提高创作。创作是艰辛的,当一个好的画家更是千辛万苦的,只有画家长期融入生活和人民相处以后,才能懂得为什么人画画、怎样画画。
只有把生活和人民放在心里的画家才能画出人民欢迎的作品;只有为人民画出丰厚的作品才能得到人民的理解和欢迎。作品是画家的生命,精品是生命中的生命。画家靠画来说话,画是献给人民的也是献给历史的,作品的优劣只有人民和历史才能给其定位,因为人民和历史总是最公正的。作为画家也应该是最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人,应该是最有思想的人,应该是最勤劳、最勇敢、最吃苦的人。我们黄土画派的艺术宗旨就是:“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植根黄土画人民,表现时代出精品。
画家要一辈子把心思放在画上,放在人民上。

《毛主席和牧羊人》130cm×100cm 1958-1962年


《同欢共乐》130cm×100cm 1962年


《祖孙四代》130cm×100cm 1963年


《山姑娘》200cm×200cm 1984年


《毛主席在陕北》200cm×250cm 1965年

本文根据“说画”app编辑整理,有删节。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22:16 , Processed in 0.00973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