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所谓爱情,一生一世一双人 2017-11-06 10:20拾文化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18:34:4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
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坚贞不渝的爱情只有一种
但是爱的方式却有很多
尤其在民国时期
各式各样的爱都曾经出现过
而那些爱情
也成为了历史上令人惊叹的传奇
1
包办婚姻:胡适和江冬秀
民国史上有“七大奇事”,其中之一就是胡适的爱情与婚姻。
胡适先生终其一生都在为革命和解放而斗争与努力,自己却将家里那位包办婚姻得来的小脚太太供在堂上,直至老死,不可谓不传奇。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早在胡适年满12岁的时候,家里就按照“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传统给他定下了一门亲事。
对方叫做江冬秀,比胡适大一岁,因为胡适先生接受西方思想,追求自由恋爱,因此从订婚到结婚的15年间,胡适与江冬秀从未见过面。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然而,1917年,26岁的胡适还是回国与江冬秀完婚。一开始,他要江冬秀放足,并要她读书识字并给自己回信,期待
“他年闺房之中,有执经问字之地,有伉俪而兼师友之乐”。
但很快,他发现江冬秀对文学并不感兴趣,于是放弃了对江冬秀的文化要求。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江冬秀虽然没到达“师友之乐”的境地,但是她的思想也比较通透,并非是一个完全的旧式女子。
比如,江冬秀一直不愿胡适去当官,后来,胡适说:
“若是不明大体的女人,一定巴望男人做大官。你跟我二十年,从来不作这样想,所以我们能一同过苦日子。”
最终,一代大师胡适与并无什么文采还小脚的女人江冬秀安稳的过完了一生,虽然这是一场包办婚姻,但因为彼此的理解与贴心,两人的生活反倒越过越和睦。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2
师生恋:鲁迅与许广平
1923年,鲁迅先生应邀到北京女子高等师范给学生们讲授《中国小说史略》。许广平等人才得以目睹鲁迅的风采,许广平对鲁迅仰慕已久,这次更是一见倾心。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若干年后许广平回忆这第一节课的感受时这样写道:
“许久许久,同学们醒过来了,那是初春的和风,新从冰冷的世间吹拂着人们,阴森森中感到一丝丝暖气……”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许广平对鲁迅一见倾心,于是在一年后,她主动地给先生写了信,也收到了鲁迅的回信,两人一开始在信中探讨文学,但逐渐信件就演变成为了情书。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在情书里,鲁迅先生将许广平称为:“小刺猬”,而将自己成为“你的小白象”。
这么一来二去之后,两人情深意浓,随后,鲁迅先生便娶了小自己18岁的许广平为妻,并共度一生。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3
情书轰炸:沈从文与张兆和
或许大家都读过沈从文的小说,但是沈从文小说写得好,话却说得极差,因此传说沈从文的课,上座率很低。
那时候,张兆和是沈从文的学生,沈从文对她一见钟情,可他又讷于言辞,于是就展开了情书攻势,一天一封,雷打不动。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但是当时,张兆和是著名的合肥四姐妹之一,而沈从文只是从偏远的湘西小镇出来的穷苦学生,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张兆和都不喜欢沈从文。
但是沈从文却很喜欢张兆和,于是他像鲁迅先生那样玩文字游戏,一个劲儿地给张兆和写情书。

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
最后胡适校长出面,张兆和才勉强答应。1933年,31岁的沈从文娶了小自己8岁的张兆和为妻。



很多人说,张兆和其实没有爱过沈从文,只是经受不住沈从文的情书轰炸。但无论怎样,她被沈从文爱了一辈子,这是谁也无法抹去的真相。
正如沈从文在他的文集里边说的那样:
“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4
门第之差:林淑华与徐惠民
林淑华作为与张爱玲齐名的海派才女作家,也曾有过一段传奇的爱情,那时候,出身于贫寒之家的徐惠民得到了一个给封建家庭中的千金小姐林淑华当家庭教师的机会,他没想到,自己与林淑华竟一见倾心。
当时徐惠民十九岁,林淑华十六岁。



但是,门第之差自然招致两家父母极力反对。年少气盛的徐惠民离开了林淑华,发誓要在上海出人头地后,以大礼娶回林淑华。
八年后,他终于以博士的身份毕业,他们终于如愿以偿的结婚了。那是在一九四二年,那年徐惠民二十七岁,林淑华二十四岁……



谁都以为两个人可以天长地久,但是,婚后的第二年,徐惠民就因急性肺病去世,年仅二十九岁。
结果,林淑华八年的等待,最终却只换来两年的相守……
后来,林淑华把他们的故事写成了小说,便是后来惊艳世人的《生死恋》。在书中有这样两句诗:
“梅沾春色因飞雪,香带苦寒更醉人。”
而这两句诗,也是对他们之间爱情的真实写照。



5
流传最广:林徽因与梁思成
关于林徽因,她的爱情故事几乎传遍了大街小巷,最为人知的便是她与徐志摩之间的恩怨纠缠,可以说林徽因的一生中有许多卓越的男人,但是她独独选择了貌似最不起眼的梁思成。
然而事实证明,在林徽因的一生遇到的所有男人中,梁思成是最适合婚姻的。



为什么说梁思成最适合婚姻呢?一件小事就可以看出来。
林徽因喜欢建筑设计,但她常常画着画着就做别的事情去了,这时,梁思成会一声不吭的为她画完,温柔又贴心。



或许就是这细枝末节的事情,令林徽因窥见了梁思成的温情与襟怀。
因此在抗战期间,梁思成与林徽因固守在贫穷的李庄,彼此携手度过艰难时期。



林徽因所追求的是有担当的男人。而事实上是,梁思成不仅仅有对妻子儿女家庭的担当,还有对文明与建筑的担当。



最终,志趣相同的他们一生都致力于对古文物的保护之中,成为了一段佳话。



6
一见钟情:钱钟书与杨绛
“有的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爱人。”
文坛伉俪钱钟书和杨绛的爱情便应了这句话。
1932年早春,在清华大学古月堂门口,两人初次偶遇便一见钟情。



第二年,钱钟书与杨绛便举办了订婚仪式。
书生气十足的清华才子钱钟书,对杨绛关怀备至,每天早起给杨绛做早餐。



1942年底,杨绛创作了话剧《称心如意》并迅速走红。杨绛的蹿红,使大才子钱钟书坐不住了。
钱钟书无法忍受自己的妻子如此优秀,便想写一本超越杨绛的书籍,获得了杨绛的全力支持,杨绛因此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活。



两年后,《围城》成功问世。钱钟书在《围城》序中说:
“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



多年前,杨绛读到英国传记作家概括最理想的婚姻:
“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
把它念给钱钟书听,钱钟书当即说,“我和他一样”,杨绛答,“我也一样。”



7
昙花一现:郁达夫与王映霞
在郁达夫的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便是王映霞,两人之间那段以激情开始却以悲剧结束的情爱纠葛曾轰动一时。
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中最著名的情事”之一。



初遇王映霞,郁达夫一见钟情,即便两人都有婚约,但还是为了爱情义无反顾地在一起了。
但是在1927年6月5日晚两人爆发了矛盾,那天,郁达夫和王映霞举行了订婚仪式。但是郁达夫却在五天后才将此事告知自己的发妻孙荃。王映霞虽然不悦郁达夫仍对发妻有所留恋,但也忍下去了。



可渐渐地,王映霞发现,郁达夫不爱干净,甚至十天半月不洗澡,已经超出了自己能忍受的范围。
于是,他们之间感情的破口终于被一点点撕开。有一阵郁达夫受邀请去福建教书,期间,王映霞与另外一个男人——浙江省的教育厅长许绍棣之间发生了暧昧。



1939年3月间,郁达夫把王映霞“背夫偷情”的种种事态编成《毁家诗纪》赤裸裸地公布出来。
王映霞立即以书信体裁在《大风旬刊》第34期反击,其中有云:
“为了孩子,才勉强维持这个家的残局,然而你却是一个欺善怕恶的人,在忍无可忍的状况下,只好把你那颗蒙了人皮的兽心揭穿了。”
最终,他们12年的婚姻以离婚收场。



8
跨国婚姻:张充和与傅汉思
张充和是民国时代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之一,是张兆和的妹妹。
张充和的人生也像林徽因一般传奇,她的身边也有一个金岳霖——苦恋张充和整整六十年光阴的卞之琳,卞之琳还为了张充和写了一篇小诗——断章。



虽然卞之琳深深的爱着张充和,但是张最终喜欢上的还是傅汉思,她与傅汉思相识在1947年。



傅汉思出身于德国的犹太人知识分子家庭。中文比较流利,因为喜欢中国文化,所以和沈从文走的比较近,因此才有机会认识张充和。



那时候,张充和在北京大学教授书法和昆曲,当时她借住在姐姐张兆和朴素的家中。那年九月,通过姐夫她与傅汉思相识,次年结婚。
张充和在1949年随夫君、美国汉学家傅汉思赴美,50多年来在哈佛、耶鲁等20多所大学执教。
她曾写有一首诗,可以概括她的生平与爱情: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过此生。



9
生死相依:冰心和吴文藻
在1923年,上海开往美国的轮船上,冰心代同学找弟弟找错了,意外的遇上了吴文藻,两人因为一场偶遇相识,也因为这场偶遇相爱。



只是,踏上美国国土后,由于录取学校并不相同,两人便分道扬镳了。
分开之后,吴文藻很想念冰心,于是每隔几天便给冰心寄一本文艺杂志,再过些天,不仅写了信,还投来了情书。



接到情书的冰心对吴文藻也产生了爱意,两个远在重洋之外的人,因为共同的文化和认知而在一起了,于是,当他们回国之后,在燕京大学的未名湖畔临湖轩举行了简单的婚礼。



冰心和吴文藻结婚之后,一直很相爱,但是前几年,吴文藻辞世了。
临走前,吴文藻念叨着:
“等我死后,我们的遗骨再一同投海,也是‘死同穴’的意思吧。”



10
四等爱情:陈寅恪和唐筼
说起陈寅恪,可能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五等爱情理论”,或许正是因为他在寻找一等爱情,所以快四十岁还没有对象。
最后,在朋友的介绍下,陈寅恪与唐筼(yún)相约在中央公园里见面。



两人对彼此都有好感,于是,1928年,38岁的陈寅恪与30岁的唐筼在上海缔结了偕老之约。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因多种疾病,离开人世。唐筼平静地料理完陈寅恪的后事,对人说:“我也该去了。”
45天之后,唐筼便随着陈寅恪离开了世界。很多人说,唐筼是专门为陈寅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所以现在,唐筼也跟随陈寅恪离开这个世界。



陈寅恪曾对友人吴宓阐述自己的“五等爱情论”:
第一,情之最上者,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
第二,与其人交识有素,而未尝共衾枕者次之,如宝、黛是也。
第三,曾一度枕席而永久纪念不忘,如司棋与潘又安;
第四,又次之,则为夫妇终身而无外遇者。
第五,最下者,随处接合,惟欲是图,而无所谓情矣。



而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便是四等爱情,两个人虽然没有“甘为之死”,但是平静的携手度过了暮年。
回顾民国这十对恋人,皆可以归入到陈寅恪的五等爱情论之中,但无论是一见钟情的钱钟书与杨绛等的一二等爱情,还是陈寅恪与唐筼等的三四等爱情,哪怕是郁达夫与王映霞的五等爱情,都令人追思。
就如同开头所写的那样,各式各样的爱都曾在民国时期出现过,而他们十对,是民国爱情的缩影,也是无法再现的传奇!
- END -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6 18:48 , Processed in 0.01050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