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23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上海三百六十行》(上)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15:03: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星舞 于 2017-12-2 15:08 编辑

贺友直在创作《老上海三百六十行》


BOY

剃头

梳头娘姨

炭炉吹风

擦背

扦脚

手拉风扇

缝穷

织补

汏衣裳作

收旧货

描花

算命
贺友直的每幅画都有故事在里面。例如《白相人》,他是这样讲的:“画旧上海的行业,不可漏掉‘白相人’这一档人。
上海人嘴里说的‘白相人’,指的就是流氓。因为这挡人不做正经事体,只见他整日里东游西荡白相相,名称大概是由此而来的。
不过,我知道的几个‘白相人’到是并非不做事的。我当学徒的印刷厂的对门,住着一个‘白相人’,但他在法国巡捕房里当‘包打听’,看他早出晚归忙得很。阿拉乡下大碶头附近出了一个大亨,据说在上海开XX饭店,是大‘白相人’(老头子),发迹了,在原籍造新屋,连唱三天大戏,本人我没条件见,戏是看过的,场面很‘海威’(气势大)。我的先生(老板)拜了一个‘老头子’,好像是姓马的,住在环龙路(今南昌路),每逢八月半,年三十,先生叫我送孝敬,到过此人的家,是沿马路的三层洋房,黑漆铁门,东西交给开门的人收下,我当然不可能见到本人,只是猜想,这个姓马的一定很威风。也真是有整日在街面上弄堂里荡来荡去钻进钻出的,然而他也并非在白相,而是在寻隙衅端,找敲诈勒索的对象,这是‘白相人’中的‘小脚色’。
‘白相人’不全是男的,也有女的,人们称其为‘白相人嫂嫂’。‘嫂嫂’并不含‘白相人’老婆的意思,只是指明其为女的‘白相人’。住在老西门时,见过一个‘白相人嫂嫂’,一天,她和一个烟纸店老板‘打棚’(闹着玩),一失手,把老板捅死了。出了人命,事后却没听说有什么事,由此看来,把‘白相人’理解为‘白相白相’别人的人,倒是更为确切。”

白相人

瘪三
贺友直:“瘪三,这个词在‘辞海’里是这么说的:指城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偷窃为生的游民。但在上海人的嘴里,瘪三不止是指这两种,对流氓恶棍,或为虎作伥仗势欺人的,见之也要在背后骂句‘迭排(沪语,意是这种)瘪三!’
在旧时,叫化、扒手、抢包、抛顶宫(抢帽子)以及地痞流氓,甚至警察、包打听,凡是讨、偷、抢、骗、拐、敲诈勒索的行当,都与黑社会恶势力有关。他们划地段建立势力范围,大到走私毒品枪支,小到包出头吃讲茶,恶到绑票杀人,偷盗拐抢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帮瘪三,归不入行业,也纳不进阶层,这类东西中,富的可列为社会闻人,穷者则就是叫化,但他们的品行,都可称作瘪三。
瘪三这类东西,只要社会尚不健全,他们就有滋长的条件,。它过去有,现在也有,我们这里有,别的地方也有。我们今天要努力的,应该包括扫除这类垃圾。”

赶猪猡 人穷,应该得到同情,因遭难而沦为乞丐,应该予以救济。若是把乞讨当作职业,对这类要饭的大可不必心存恻隐,对于无赖式的强讨饭,则只有感到可恶了。把被求讨者称作‘猪猡‘,跟在后面号叫,不停打扇叫作’赶猪猡‘

捉Zhan Jie (捉蟋蟀)

破布换糖

卖长锭

收纸锭灰

收尸

归亡

行贩

画行货

裱画

堂倌

卖栀子花白蓝花

卖兰花

贩大米

押宝
著名画家华君武在他的文章《目光如炬感情入画——喜读贺友直“老上海三百六十行”》中这样说:“贺友直是大名鼎鼎的连环画家,因为画得好,被中央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其连环画在民间流传甚广,可见他的艺术是雅俗共赏的。旧中国很少有图书阅览室,孩子们喜欢看连环画,只好到街头的小书摊,席地而坐,租看连环画,所以连环画亦称小人书。当时书的质量良莠不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连环画在人民当中的普及作用,对它进行了改造,邀集大批新老画家在较大的美术出版社,专门创作连环画,并出版发行。连环画的质量提高了,成为畅销的美术读物,也造就了它的黄金时代。贺友直就是其中一位重要人物。”

冷阴哦卖冰哦

电车卖票

画“小书”

画铅照

广东人卖橄榄

拉洋片

抛顶宫(抢帽子)

卖凝刨花

摆渡舢板

女裁缝

清道夫

拿摩温(旧中国工厂中工头的别称)

康白度(《辞海》里这条的注解为“买办”)

“黄牛” 是指倒买倒卖者

掮客 掮客也是靠掮进掮出牟利, 比“黄牛”层次高
华君武:“连环画的内容反映了从古到今的社会生活,都是和人民息息相关的,画家要去反映它就一定要和生活发生联系。贺友直和生活的联系是他成功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但我和他长期分处南北,从未共事,我只能从远距离看到他和生活、他和人民的联系!他画人爱人,画物爱物。一条江南小弄、两三只横在农舍前的小板凳,以及活动生息其间的百姓,从构图上、线条上都能感觉出他对人民、对事物的关爱和寄情。
贺友直画了一幅自画像,一架眼镜中透出他犀利的目光。这是一张神情并茂的自画像,画中人目光如炬,观察着人间万物,也因之创作出了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老上海三百六十行》即将出版,写500字致贺。
2003年1月于北京”
贺友直在创作《老上海三百六十行》


BOY

剃头

梳头娘姨

炭炉吹风

擦背

扦脚

手拉风扇

缝穷

织补

汏衣裳作

收旧货

描花

算命
贺友直的每幅画都有故事在里面。例如《白相人》,他是这样讲的:“画旧上海的行业,不可漏掉‘白相人’这一档人。
上海人嘴里说的‘白相人’,指的就是流氓。因为这挡人不做正经事体,只见他整日里东游西荡白相相,名称大概是由此而来的。
不过,我知道的几个‘白相人’到是并非不做事的。我当学徒的印刷厂的对门,住着一个‘白相人’,但他在法国巡捕房里当‘包打听’,看他早出晚归忙得很。阿拉乡下大碶头附近出了一个大亨,据说在上海开XX饭店,是大‘白相人’(老头子),发迹了,在原籍造新屋,连唱三天大戏,本人我没条件见,戏是看过的,场面很‘海威’(气势大)。我的先生(老板)拜了一个‘老头子’,好像是姓马的,住在环龙路(今南昌路),每逢八月半,年三十,先生叫我送孝敬,到过此人的家,是沿马路的三层洋房,黑漆铁门,东西交给开门的人收下,我当然不可能见到本人,只是猜想,这个姓马的一定很威风。也真是有整日在街面上弄堂里荡来荡去钻进钻出的,然而他也并非在白相,而是在寻隙衅端,找敲诈勒索的对象,这是‘白相人’中的‘小脚色’。
‘白相人’不全是男的,也有女的,人们称其为‘白相人嫂嫂’。‘嫂嫂’并不含‘白相人’老婆的意思,只是指明其为女的‘白相人’。住在老西门时,见过一个‘白相人嫂嫂’,一天,她和一个烟纸店老板‘打棚’(闹着玩),一失手,把老板捅死了。出了人命,事后却没听说有什么事,由此看来,把‘白相人’理解为‘白相白相’别人的人,倒是更为确切。”

白相人

瘪三
贺友直:“瘪三,这个词在‘辞海’里是这么说的:指城市中无正当职业而以乞讨偷窃为生的游民。但在上海人的嘴里,瘪三不止是指这两种,对流氓恶棍,或为虎作伥仗势欺人的,见之也要在背后骂句‘迭排(沪语,意是这种)瘪三!’
在旧时,叫化、扒手、抢包、抛顶宫(抢帽子)以及地痞流氓,甚至警察、包打听,凡是讨、偷、抢、骗、拐、敲诈勒索的行当,都与黑社会恶势力有关。他们划地段建立势力范围,大到走私毒品枪支,小到包出头吃讲茶,恶到绑票杀人,偷盗拐抢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帮瘪三,归不入行业,也纳不进阶层,这类东西中,富的可列为社会闻人,穷者则就是叫化,但他们的品行,都可称作瘪三。
瘪三这类东西,只要社会尚不健全,他们就有滋长的条件,。它过去有,现在也有,我们这里有,别的地方也有。我们今天要努力的,应该包括扫除这类垃圾。”

赶猪猡 人穷,应该得到同情,因遭难而沦为乞丐,应该予以救济。若是把乞讨当作职业,对这类要饭的大可不必心存恻隐,对于无赖式的强讨饭,则只有感到可恶了。把被求讨者称作‘猪猡‘,跟在后面号叫,不停打扇叫作’赶猪猡‘

捉Zhan Jie (捉蟋蟀)

破布换糖

卖长锭

收纸锭灰

收尸

归亡

行贩

画行货

裱画

堂倌

卖栀子花白蓝花

卖兰花

贩大米

押宝
著名画家华君武在他的文章《目光如炬感情入画——喜读贺友直“老上海三百六十行”》中这样说:“贺友直是大名鼎鼎的连环画家,因为画得好,被中央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其连环画在民间流传甚广,可见他的艺术是雅俗共赏的。旧中国很少有图书阅览室,孩子们喜欢看连环画,只好到街头的小书摊,席地而坐,租看连环画,所以连环画亦称小人书。当时书的质量良莠不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连环画在人民当中的普及作用,对它进行了改造,邀集大批新老画家在较大的美术出版社,专门创作连环画,并出版发行。连环画的质量提高了,成为畅销的美术读物,也造就了它的黄金时代。贺友直就是其中一位重要人物。”

冷阴哦卖冰哦

电车卖票

画“小书”

画铅照

广东人卖橄榄

拉洋片

抛顶宫(抢帽子)

卖凝刨花

摆渡舢板

女裁缝

清道夫

拿摩温(旧中国工厂中工头的别称)

康白度(《辞海》里这条的注解为“买办”)

“黄牛” 是指倒买倒卖者

掮客 掮客也是靠掮进掮出牟利, 比“黄牛”层次高
华君武:“连环画的内容反映了从古到今的社会生活,都是和人民息息相关的,画家要去反映它就一定要和生活发生联系。贺友直和生活的联系是他成功的一个极重要的方面,但我和他长期分处南北,从未共事,我只能从远距离看到他和生活、他和人民的联系!他画人爱人,画物爱物。一条江南小弄、两三只横在农舍前的小板凳,以及活动生息其间的百姓,从构图上、线条上都能感觉出他对人民、对事物的关爱和寄情。
贺友直画了一幅自画像,一架眼镜中透出他犀利的目光。这是一张神情并茂的自画像,画中人目光如炬,观察着人间万物,也因之创作出了为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老上海三百六十行》即将出版,写500字致贺。
2003年1月于北京”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7-12-2 15:04:29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星舞 于 2017-12-2 15:06 编辑

进入晚年高龄的贺友直,依然创作不止,尤其专注于老上海主题民俗风情画的创作。他以超常的记忆以及细腻的“贺氏白描手法”,生动、深刻地描绘出上世纪上半叶上海各行各业人物形态与生活。先后有《申江风情录》、《老上海三百六十行》系列画问世。

360行封面

书画掮客 掮客,是一种不需本钱的,是既杀卖主,又宰买主,专靠玩‘空手道’谋利的角色。在过去的上海,有五金掮客、房产掮客、古董掮客......书画也属商品,就有买进卖出,从中有利可图,由此也就产生出靠这吃饭的书画掮客。

黄包车

私家包车

三轮车

老虎灶 画家:“老虎灶这名称的由来,我不知道,老虎灶这行业的分布地域,我没有调查。在旧上海,在居民区,都有这种老虎灶,在五六十年代尚有所见,到八十年代时就难觅了,后来,就消失了。”

小堂茗 在旧时,酒楼菜馆要热闹讲排场的就请“小堂茗”演奏。“小堂茗”的乐手大都是未成年的男孩,演奏的乐曲多属江南丝竹。

外国阿妈 外国阿妈,非外国女人当阿妈,而是中国女人到外国人家理当阿妈,简化称呼。

西崽 是指在外国人开的公司,西菜餐馆(不一定只是外国人开的),以及在外国人家里烧饭的大师傅,都被我们自己人叫着这个名称。

煤球店伙计

到马桶
贺友直从1996年开始,几年间精心创作了近百幅描绘旧上海世相百态和老上海弄堂市井生活的全新原创作品。那些三四十年代的老上海市井风情、人生百态重新唤醒了人们的记忆:红砖墙,青瓦顶,街头巷尾,里弄石库门……城市故事在纸上鲜活传诵,伴随着市井人声的黄包车夫、街头裁缝、剃头匠、扦脚工、卖报童、押宝人、裱画师、兑币黄牛的熙来攘往,承载着最多海派记忆和大上海风情,向世界拉开了老上海的漫漫风情画卷。

玻璃杯 在旧时的游乐场里,有一项服务,给看演出的游客泡茶。泡茶的’服务员‘是女的,游客赐给她们一个代号——”玻璃杯“

舞女大班 舞女大班也像老鸨一样,是靠吃女人过日子的。

老鸨 老鸨是通俗叫法,正名叫鸨母,这里的“母”字,毫不含妈或娘的成分。字典里解释为“妓女的养母”。

“野鸡” 这里画的站成一溜的女人,被人叫做“野鸡”,此典何出,不祥。娼妓,是由社会道德的败坏而派生的,是要被荡涤的东西,理不应作画介绍,但它曾是一种行业,甚至是一种产业,似乎不宜漏掉。

厨房

包饭作

肠汤线粉

本帮面馆

裁缝店

估衣店

学店 在旧时,大学有私立的,中学私立的也不少,小学私立的就更多。只要有本钱,弄一幢石库门房子,到教育厅行政机构弄一张执照,就可以开办学校了。

米店倌

“小书”摊

大饼油条粢饭豆腐浆

荐头店 类似职业介绍所。在过去,要雇佣姨娘、阿妈、大小姐、奶妈,有两个渠道:一,经人介绍,二,上荐头店挑选。

押头店 押头店不同于当店,它不收受实物,只进行票据抵押,其实只收押当票。它的利息比当店还要高,押期比当期短得多,所以剥削更为严重。

冥器店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主席施大畏忆起贺友直对待创作时这样说:“每当拿到创作题材的脚本,贺老总会泡在故事发生的地方,一住就是两个月,带回来的是满满的素材和生活速写,带来的是与他共同生活数月新朋友之间深深的感情。只要是有关创作的需要,贺老总是认真地去寻觅,乐此不疲。他知道创作的门道,在于勤于观察,善于思考。艺术创作无法偷懒,一份辛勤一分回报。”
“毕加索曾经说过,他是一个工人,整天在车间里劳作。贺老师不也是一样吗?我一直在想,何为工匠精神?我想贺老师毕生的创作实践就证明了这一点。没有人要求他这么做,这是老人对艺术的执着信念。他以朴实的手法、‘自说自画’的形式完整地总结出他对人生的感悟。他把‘老上海’的故事留在城市的记忆里,又描绘出新时代的市井生活,歌颂新时代的真善美,形成鸿篇巨制,伴随着时代同行。那是一份理智的激情,淡定的澎湃,有着沧桑的率真,更是一种平静的豪迈。在当今社会缺少敬业的工匠精神的年代里,显得格外珍贵。”

花会筒 花会,是一种赌博,曾在一些地区流行,上海最兴是在敌伪统治时期。画家当时住在法租界的姚主教路(今天平路),只要跨过海格路(今华山路),对面汪伪的“中国地界”,就开着好几家的花会筒,法华镇(今淮海西路)更是集中,成了花会闹市。

“燕子巢” 在旧上海,供“老枪”抽鸦片烟的场所称为“燕子巢”。

赌台

唱堂会

旅馆茶房

喝茶听书

乡下茶馆

轮船茶房

老酒店

卖唱

咸烤花生

油汆果肉油汆饭糍焐酥豆鸭肫鸭腿五香酱牛肉

外国人卖肥皂

外国人磨刀

外国人卖衣料

外国人看门

“外国吹打”之一

“外国吹打”之二
《老上海三百六十行》画后的话
“这里画的,只有90种行业,原打算是画100种的,记不得由于什么缘故,终止了。
这里的画,先是发表于《漫画世界》的,因为我原来是吃连环画饭的,跑到漫画世界里去混饭,所以君武同志戏称我是‘起义将领’。
这里画的,虽然都是自己亲见过的,但有的比较明白,有的仅只看过一眼,有的只凭一点印象,则不甚了了,所以,画的有些比较靠得住,有的就经不起推敲,有的就难免瞎画了。
作以上说明,以示老实。若有错处,仅向读者致歉。
贺友直”

(未完待续)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7-12-2 15:09:53 |只看该作者
十八描》第48集中国连环画泰斗、艺术大家——贺友直和他画的《老上海三百六十行》(上)

中国连环画泰斗贺友直(1922—2016年)
贺友直(1922——2016年),生于上海,浙江宁波镇海(现为北仑)人,自学绘画,为我国著名连环画家、线描大师。
1949年起开始画连环画,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工作。
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连环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第四届副主席,中国连环画研究会第二届副会长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贺友直从事连环画创作50多年,共创作了百余本连环画作品,对我国的连环画创作和线描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2016年3月16日20时30分,连环画泰斗贺友直在瑞金医院病逝,享年94岁。
贺友直的得奖作品有:
《白光》《山乡巨变》《朝阳沟》《连升三级》《十五贯》《小二黑结婚》
数十年勤奋不辍的艺术生涯和孜孜以求的创作精神,奠定了贺友直 “连环画泰斗”和艺术大家的地位,享誉海内外。作为中国美术界的一位杰出人物,贺友直在进入晚年以后,决心用画笔画出铭刻在心的特色老上海。平民出身的贺友直,启动自己独有的历史记忆和内心感知,讲述了上世纪上半叶上海的各行各业人物形态与生活,用手中的画笔进行了极其深刻、生动的描绘,先后创作了《老上海三百六十行》、《亭子间嫂嫂》、《老上海小道具》、《走街串巷》等诸多深入人心、引人入胜的老上海形象,感动了整个艺术界,引起了一阵又一阵的轰动。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誉其“画笔实亦史笔”,著名画家华君武先生更称其“目光如炬,观察人间万物”。
特色老上海,是贺友直的老上海,是中国的老上海,更是世界的老上海。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6-17 13:07 , Processed in 0.00982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