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64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乱象从“大师”而来——范曾、崔如琢面面观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5 07:01:5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写意艺术 2018-01-30 07:51:17
文/解智伟(转自解智伟艺评)

金钱成了艺术的杀手
戕害了几代书画人
中国书画市场被异化
艺术家忘记了身上负有的文化责任
身份被置换成生意人
绘画心得是一本买卖经
——笔者

范曾和崔如琢虽说是两位大家热议的画家,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版本。范曾善于自我包装属于资讯文化的产物,崔如琢则被商业推动属于资本文化的产物。
在当今社会,资本的力量往往高于其它方面的影响,崔如琢有九件作品拍卖过亿,连续三年蝉联胡润艺术榜榜首,即便范曾也难掩其锋芒。
《2017年胡润艺术榜》,崔如琢位列第一,2016年作品拍卖成交额为8.2亿元,排名第三位的是范曾,2016年作品拍卖成交额为1.3亿元。
拍卖这玩艺,人有人道,鼠有鼠路,拍卖价格并不能显示出艺术成就。平心而论,崔如琢与范曾的中国画并不算太差也不算太好,好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
真正的艺评,是审美的判断,包含着对人的理解和对艺术的理解。
纵然真、善、美密不可分,但艺评只是在扑朔迷离的现象世界里找到艺术所在。
同一师门的“孪生”兄弟
范曾与崔如琢的故事都有很多相似性,两人都曾挤在李苦禅先生的屋檐下,拜李苦禅为师。不同的是,一代宗师李苦禅的画画得苍浑厚实,范曾和崔如琢却才薄如纸,高妙的是他们的画能画到跟钞票一样薄。
两人都曾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任教,后来两人都出走海外,一个到了法国、一个去了美国,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有一个重要观点就是自由选择,范曾可以选择出走也可以选择归来,崔如琢也可以选择放弃中国的国藉,至于是不是“洋装穿在身,心还是中国心”,这就另当别论。问题是一个人选择了什么,就意味着承担着什么,一个人一旦选择了背叛,就别再奢谈爱国。
范曾和崔如琢相似点太多,两人都在日本有自己的美术馆,范曾美术馆在日本冈山,崔如琢美术馆在日本伊豆,这座美术馆临近太平洋,占地3万平方米,展厅8000平方米,是日本三大民营美术馆之一。
美术馆落地日本,都是国际化的商业运作,我最怕听到的是所谓的“中日文化交流”,即使客观上促进了相互的沟通,也别把自己装扮成东渡的高僧。
两人都有一点被大家认可的相似处,那就是向社会捐赠。
范曾2003年,范曾向母校南开大学捐赠50万元用于抗击“非典”; 2004年范曾捐款100万为贫困地区孩子助建“育才图书室”; 2007年,范曾又专门为南开大学新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绘出17幅人物肖像画,不收分文; 2008年范曾为汶川地震灾区捐款一千万。2009年,范曾再次捐出300 万元以帮助汶川地区羌文化灾后重建。南开大学校长说:“南开以范曾为荣!”
按照荣宝斋精确估价,范曾捐赠的书画作品,按现在的价格评估,总值当在5.3 亿人民币左右。
2016年,崔如琢向故宫博物院捐献1亿元人民币,其中4000万专门用于养心殿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修复,其余分别用于开展故宫的文化传播、学术研究、社会教育等活动。
两人也有一点最不被大家认可的相似处,就是说大话。
崔如琢自己认为自己要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第一艺术家,十年后超过毕加索,还要建个以个人名义命名的奖项基金会,影响要超过诺贝尔奖。
范曾自己认为自已是“坐四望五”的巨匠型的艺术家,自以为几根衣纹足以睥睨南宋,与梁楷伯仲,三十年后赶上八大山大。
也许,在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人的位置不一样,说话的高度就不一样,赚到钱的顶级人物说天花板上的事或许很“正常”。
才不配位 | 崔如琢
崔如琢不是没有才,他背后"观唐文化"的资本可以支撑起“亿元”的高度,但光凭他的才是无法达到中国绘画的峰值。
一、创新能力弱
著名评论家丹青飞狐撰写的艺术评论文章《丹青飞狐独家揭露崔如琢剽窃李苦禅傅抱石惊天丑闻》,采用图文对比的方式,条分缕析,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摹仿与借鉴在中国传统绘画中不算丑闻,中国绘画从唐宋到明清,一抄就是上千年。
广东华人书法院院长、广东国际华人书法研究会会长刘佑局说,崔如琢的作品还是在传统的门坎里徘佪,没有半点创新意识,一点艺术价值也没有。
二、笔墨情趣低
崔如琢基本上没有为中国绘画提供独特的笔墨语言和表现形式,笔墨格调不高,焦墨没有李苦禅渴骥奔泉的狂纵之势,积墨也达不到黄宾虹浑厚华滋的苍厚之境。
崔如琢的画幅度很大,几十米、几百米,看得出画家绘画的控制力,崔如琢的山水画山重水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看不到气吞万里、容纳四海的“天地之心”。
三、文化修养薄
从崔如琢作品的题款上看,要么是穷款,要么是废话,少见学养,没有“文心”。
古人强调“先文而后墨”,没有文,墨便没有价值,画家就会沦为“画匠”。
画以心为境,画路即心路,崔如琢自己也很清楚,眼界不到,修养不到,不足以言画。
崔如琢缺的恰恰是焕绮的文思,更缺的是一个大画家的宽博的学修,无法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
德不配位 | 范曾
《李敖大全集》里有一篇《评范曾》,台湾作家李敖说,范曾人品有问题,当属可信。他的画,乍看不错,但看多了,千篇一律。他的字,做作讨厌,帐房的毛笔字而已。
资深媒体人梁宏达评范曾:道德败坏、人品低下、书法差,顶多是个国学爱好者!
范曾人品真是如此不堪吗?网络这方面报道实在太多,里面有政治因素,也有个人恩怨,范曾的确有他自身的性格弱点,有些的确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东西,至于个人情感生活,我更欣赏梁启超的一句话:“男女相慕悦,何害于好德。”如果单纯从伦理学的角度评判艺术品,也许董其昌的字画就一钱不值。
有人说,范曾的书画买卖座右铭是“外靠奸商、内靠官僚”。
范曾在《新京报》上为自己辩解:“社会上对我有一些谤言,我想以正视听。比如,讲我外靠奸商内靠官僚,我可以讲我从来没有在任何地方、任何场合讲出这样鄙俗的话。“我也相信范曾也不可能这样评价自己。
是人就有人的弱点,范曾和许多地方与郭沫若十分相近,在风云变幻的政治运动中,范曾翻脸比翻书还快,让人诟病,范曾逢迎郭沫若《文姬归汉》,一举成名,范曾的字也追随郭沫若书法,细笔孱弱,线条油滑,留不住笔,如春蚓秋蛇,粗划处,书不入纸,如乱石砌墙,八面漏风。
人们对范曾艺术的质疑,总聚焦在人品上。大多人与范曾也没有近距离接触,我们说范曾德不配位,不是说范曾道德败坏,而是说范曾的人格修养、精神境界还没有达到一个艺术大家的高度。
一、用笔虚浮
范曾性情狂纵,书画多有表现,呈现出用笔虚浮浅白。范曾书法有人察其用笔,认为范曾的侧锋笔法与提按胡乱结合,写出的线条如肠梗阻,令观者憋闷;其收笔失败最多,失于仓促,笔锋散乱,求飞白而不成,神气外泄。
二、画字风格明显
范曾刻意自我包装。有人认为,范曾的画字风格明显,很多字重心不稳,结构松散;不少字被着意扭曲,状如受刑之人,不忍目睹。
三、作品如乱石铺冈
有人指出范曾的书法,没有悟到黑白间“相避相形、相呼相应之妙”,每个字各自为战,少有呼应,更不用谈什么行气,字染馆阁体之病,章法、结体、布局如乱石铺冈。
书画同源,范曾的书法缺陷也同样暴露在绘画上,范曾绘画作品的白描功力取决于书法水准,他的线条看起来飘逸洒脱,但不结实,使转乏力,还没达到古人墨随心走的至高境界。
范曾绘画作品中的钟馗,铁眼铜睛,看起来颇具神力,但惯用死墨,没有笔墨自带的内在精神,感官的冲击无法唤起内心的震撼,表面化、肤浅化也就构成了范曾艺术的瓶颈。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8-2-5 07:03:40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击中要害!建议各位先生看一看!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8-2-5 07:04:26 |只看该作者
二位都是运作大师不服不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6Rank: 6

地板
发表于 2018-2-5 07:05:09 |只看该作者
才子啊,评论单刀直入,没有一句废话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2 15:10 , Processed in 0.009782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