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0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揭秘毛泽东最后一战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2-27 06:08:0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8-02-26 23:00
                                       
  1974年,毛泽东和周恩来、叶剑英、邓小平等老一辈领导人共同决策、指挥了我军在西沙海域的海上自卫反击战。这一战,不仅是中国海军舰艇部队第一次对外作战,更是毛泽东一生中决策的最后一仗。此时,毛泽东已是81岁高龄。尽管他身体欠佳,自嘲快要“见马克思”了,头脑却依然清醒、睿智,密切关注着领土主权的完整。

参与西沙海战的解放军将领
邓小平停职7年后的第一个军事行动
当时,南越军队侵占我国南沙、西沙的6个岛礁,其军舰还接连在西沙海域撞毁中国渔船,并抓捕船上渔民。
1974年1月11日中国外交部向南越当局提出严正警告,重申中国对西沙、南沙、中沙和东沙群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但南越当局置之不理,反而在1月15日派出3艘驱逐舰和1艘护卫舰,再次侵入西沙永乐群岛海域,并向飘着中国国旗的甘泉岛开炮射击,造成民兵和中国渔民伤亡。1月17日,南越军队又侵占了西沙的金银岛和甘泉岛,公然取下岛上的中国国旗。
当天深夜,周恩来打电话给总参作战部副部长李力,询问西沙群岛的详细状况。周恩来听完李力的汇报后说,西沙可能引发一场战争,这个问题很大,需请示毛主席。随后,周恩来和叶剑英写了一份报告,送给毛泽东,提出应通过加强巡逻及其他相应军事措施,保卫西沙群岛。毛泽东在报告上郑重批下两个字:同意!并指出:“看来,不打一仗,不足以维护中国的海洋权益!恩来、剑英的意见很对!”
1月19日清晨,4艘南越军舰逼近中国海军编队,并打响第一枪。中央决定,由叶剑英、邓小平负责,到总参作战部指挥西沙海战。邓小平当时刚刚复出,1月5日才被任命为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这是他在停职7年后指挥的第一个军事行动。邓小平到达总参作战部后,第一句话是,“先把情况汇报一下”;第二句话是,“要先明确一下指挥关系,陆海空参战部队由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指挥。”接着,邓小平口述作战命令,作战参谋复诵一遍,他改动了几个字和个别标点,问其他官兵有没有不同意见。然后,邓小平下发作战指令,一份份电报就这样发往广州军区。
1月19日上午10点25分,西沙海战正式打响。1小时后,南越4艘军舰中3艘受到重创,先后离开作战区域,只剩一艘军舰完好。11点32分,中国海军增援舰队赶到,将南越最后一艘军舰击沉。至此,中国海军以4艘舰艇受伤、18人牺牲、67人负伤的代价,成功结束战斗。
在北京坐镇指挥的邓小平收到战报后,捻灭手中的香烟说:“我们该吃饭了吧?”离开作战值班室前,邓小平给广州军区发电报,定下指挥西沙海战的最后一个任务:继续扩大战斗,收复珊瑚、甘泉、金银三岛。此战后,西沙群岛处于中国内地实际控制下。
1988年,已经摆脱美国统治、实现统一的越南,又在南沙挑起了赤瓜礁海战。3月14日清晨,越南海军3艘军舰抵达赤瓜礁。随后,中国海军“鹰潭”号护卫舰和“湘潭”号护卫舰先后抵达赤瓜礁。8时,中国士兵杜祥厚在和越军对峙过程中,出手拔掉插在礁盘上的越南国旗。一名越军立即举枪瞄准杜祥厚的胸膛。另一名中国士兵杨志亮见状,马上伸手推开越军的枪支,此时,越军扣动扳机,击伤杨志亮。双方随即发生交火。4分钟后,越军604船起火下沉。9时,越军505登陆舰升起了一面白旗投降。9时15分,“湘潭”号护卫舰对越军605船发起攻击,越军605船中弹起火,指挥台被击毁,船体严重倾斜。9时37分,“湘潭”号护卫舰停止射击。后查证,越军605船当晚沉没。
赤瓜礁海战前,虽然我国一直严正宣告拥有南沙群岛的主权,但实际上并没有有效控制其中任何一个岛屿、珊瑚礁或沙洲。此次海战后,我国控制了南沙群岛的永暑礁、华阳礁、东门礁、南薰礁、渚碧礁、赤瓜礁共6个岛礁,填补了中国对南沙群岛实际控制的空白。1994年,南海渔政部门进驻美济礁,进行有效管理,中国内地在南沙群岛的实际控制岛礁数目达到7个。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8-2-27 09:21:48 |只看该作者
钟灵五岳韶峰聚,毓秀三江湘水收。
大任天垂昭伟世,喷薄红日映神州。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1-12 10:10 , Processed in 0.01005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