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她是名门闺秀,却下嫁戏子;不被看好,却幸福一生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8 04:06: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紫蝶 于 2018-3-8 04:09 编辑

        2018-03-07 08:00                                                                            

“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

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如是说。

这四个才女指的便是张氏四姐妹:

大姐张元和、二姐张允和、

三姐张兆和、小妹张充和。

上排左起:充和、兆和;下排左起:允和、元和

她们的家世性情、才华见识均是一等一的,

而且还一个赛一个美貌。

命运是何等飘忽不定,

又有谁能说得清。

张氏四姐妹的婚姻,

有的终生意难平,

有的幸福一生。

沈从文写给三姐兆和的甜蜜书信,

打动了无数人,

而兆和却认为,自己从不理解他。

语言学家周有光与二姐允和

举案齐眉,白头偕老。

卞之琳苦恋多年小妹充和,

为她写出著名的《断章》;

但她最终远嫁美国,

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耕耘了一生。

张充和与美籍汉学家傅汉思

允和、兆和、充和的故事,

或多或少,我们都有了解,

唯独对大姐元和有些模糊。

但其实她的婚姻曾轰动一时,

令上海小报沸腾,

也被众多亲友非议。

不被看好,她却夫唱妇随,

用心经营出幸福的一生。

张元和

元和生于1907年,

因是家中长女而备受宠爱。

她自小跟随祖母一起生活,

性格沉静,老成持重,

是标准的大家闺秀。

1931年,24岁的元和

从上海夏大文学院毕业。

同窗与亲友都在好奇,

这位“夏大皇后”会花落谁家?

可四年过去了,

她依旧是独身一人。

母亲是昆曲迷,

四姐妹从小在母亲的影响下,

都喜欢上了昆曲,

其中数元和最为痴迷,

她的姻缘,最终便从昆曲而来。

1936年,在昆山救火会的义演上,

昆曲小生顾传玠重新登台表演。

昆曲爱好者元和也受邀客串,

与顾传玠自然碰面,

但这,并不是两人初见。

顾传玠

顾传玠外形俊朗、天资聪颖,

十二岁便进昆剧传习所学戏,

年纪轻轻,唱功和表演已日臻成熟。

1925年,他跟随“新乐府”昆剧团,

到上海演出,一炮而红,

成为上海滩最红的小生,

梅兰芳也曾邀他同台“对戏”。

有评论家看过他的演出后盛赞:

“一回视听,令人作十日思。”

这段时期,元和正在上海读书,

热爱昆曲的她已然动心,

在她心中顾传玠:“性聪颖,

美丰姿,倜傥不群,

饰巾生,则翩翩绝世,

书中人未必过之。”

1931年4月,由于剧团的内部问题,

顾传玠决定告别舞台。

并于6月2日,

在苏州中央大戏院做告别演出,

更名为“顾志成”。

随后,他进入东吴大学附中读书,

与元和的弟弟宗和、寅和,

正好在同一个学校。

元和的弟弟爱好昆曲,

自然与顾传玠慢慢熟悉起来。

宗和、寅和不时带顾传玠来家玩,

恰巧,因为父亲的催促,

元和也回到了苏州,

在家无事,元和便常常学戏。

元和后来回忆:

“他来的时候,如果我正在学戏,

一定立刻打住,

我知道他是顾传玠。

……

他一出现,我就不唱了,

否则多尴尬呀。”

左起:顾传玠 、沈从文、周有光

虽然早见过面,但不过点头之交,

直到义演,两人才相互熟稔。

在那次义演中,

元和扮作小生两次登台。

顾传玠也演了两个最重要的角色,

《惊变》中的唐明皇,

和《见娘》中的小官生王十朋。

演出结束后,

顾传玠赢得了满堂喝彩。

众多好友请他加演一场,

连唱两天的顾传玠虽已精疲力竭,

但终究抹不开情面,

加了一出《太白醉写》。

上台前,他在台下背诵《清平调》: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背到这里,他突然卡住了。

元和恰巧在旁,

便自然而然地接了句:

“一枝红艳露凝香,

云雨巫山枉断肠。”

缘分天注定。

在随后的演出中,

顾传玠扮演的李白,

似醉似醒,清高狂傲,

永远留在了元和的记忆中。

多年以后,回忆起他当晚的演出:

元和说:“十全十美,令人叫绝。”

昆山义演后,

顾传玠回到上海。

元和人虽留在苏州,

可心早已随他而去。

二姐允和

“八一三”事变后,

二姐允和写信给元和,

催促她尽快来四川和家人团聚。

元和回信:

“我现在是去四川还是上海,

一时决定不了。

上海有个人对我很好,

我也对他好,

但这件事是不大可能的事,

这件事是婚姻大事。”

顾传玠虽是万人追捧的小生,

但在那个时代,

他终究只是个戏子,

社会地位很低。

而合肥张家则是名门望族,

元和的曾祖父是淮军首领张树声,

历任巡抚、总督、通商事务大臣等职。

张家有良田万顷,

仅元和的父亲张武龄名下,

每年就有10万担租。

张父虽出身富贵,

却没有纨绔子弟的积习。

他不赌博,不吸烟,

不喝酒,唯好读书。

合肥张家乃大族,

难免出几个不成器的子弟。

张父担心久居合肥会影响子女,

遂移居山明水秀的古城苏州,

并创办乐益女中,以图教育强国,

成为苏州城里的名门。

张武龄与四女

元和出身于书香门第、富贵人家,

与戏子结合,

注定要为人所非议。

进退两难中,她向允和倾诉。

允和问元和:

“此人是不是一介之玉?

如是,嫁他!”

最终,一向老成持重的元和,

终于叛逆了一回,

听从内心的选择,

嫁给了顾传玠。

母亲早逝,父亲也在不久前亡故,

家人都不在上海,

元和便邀请自己的老师胡山源作介绍人。

1939年4月21日,在上海一家有名的西餐厅,

她与顾传玠举行了婚礼。

名门闺秀下嫁戏子,

上海的小报沸腾了。

很多亲戚朋友也都不认同这门亲事。

元和有一个老长辈,

是位大银行家和考古学家,

家住七层洋楼,顶楼全是古董,

最多的是甲骨文。

元和婚后带丈夫去拜访他,

可这位长辈看不起戏子,拒而不见,

让元和与丈夫吃了个闭门羹。

元和看似柔弱,

实则内心坚韧。

她顶住各方压力,

用心经营自己不被看好的婚姻。

婚后两人生儿育女,

顾传玠也不再登台,转而经商。

艺术上大放异彩的他,

似乎缺乏商业头脑。

他先后尝试过股票、烟草采买、

调查田地开垦等事。

还卖过中药,

开过毛线制品店……

一次又一次尝试,

却始终未见多大起色。

但无论怎样,元和都夫唱妇随。

1949年初,顾传玠决定前往台湾,

家人都在大陆,元和虽舍不得,

仍跟从丈夫而去。

顾传玠患有肝炎,

元和一直悉心照顾,

可终究没能帮他敌过病魔。

1966年,顾传玠因病去世,

终年五十六岁。

元和是标准的名门闺秀,

端庄秀美,内敛含蓄。

小时候母亲常教她念《女儿经》:

“姑姑丑,姨姨俊,

人家论时我不论……

可言则言人不厌……”

《女儿经》深深影响了她的为人处世,

例如她不大喜欢说话。

与丈夫一起生活几十年,

难免有磕磕绊绊;

且她本是娇生惯养的大小姐,

嫁给顾传玠后,随他颠沛流离,

颇吃了些苦头。

可自始至终,

她对丈夫都是鼓励、理解、包容,

从未出过一句恶声。

为张氏四姐妹做传的金安平写道:

“顾传玠去世三十五年来,

元和对他的感情始终没有改变。

她从来不会在背后说丈夫的坏话,

我们甚至不知道他是否有什么坏习惯……”

元和之于顾传玠,

是妻子,更是知音。

“ 愧,愧,愧,愧对传玠。”

顾传玠去世后,元和叹息道。

为将丈夫的昆曲造诣保存,

她曾建议他示范小生身段,

自己来做记录。

顾传玠一贯认真,

自觉年纪已大不能完美表演,

拒绝了这一要求。

元和后来叹道:“真是此生一大憾事!”

顾传玠走后,元和还是耗费巨大精力,

制作了记录他艺术之路的纪念册。

并多次组织演出纪念丈夫。

很多年以前,在抗战刚胜利时,

二妹允和归来,

家里还来了几位客人,为了庆祝,

顾传玠在家中客厅搭起简易戏台。

那天,元和与传玠合演了一出《惊变》,

传玠饰唐明皇,元和饰杨玉环。

传玠去世后,

元和曾在台湾演《埋玉》以作怀念。

多年以后,耄耋之年的元和,

在遥远的美国加州,

回忆起这些往事,

执笔写下心中的感慨:

“在台湾黯然神伤演《埋玉》,

埋的不是扮杨玉环的张元和,

而是埋了扮唐明皇的顾传玠这块玉啊!”

- END -

版权声明:文章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25 04:56 , Processed in 0.01074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