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105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藏族独特的习俗和生活习惯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06:32:2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2018-03-11 22:15:40

藏族是一个文化历史非常悠久的民族,他们有许多独特的祈福方式:比如转神山、拜神湖、撒风马旗、悬挂五彩经幡、刻石头经文、放置玛尼堆(雍仲本教传统是刻有光明八字真言:“嗡嘛智牟耶萨林德”的石堆)、打卦、供奉朵玛盘、使用转经筒等等,这些都是雍仲本教的遗俗。一个有着千年文化遗产的地区,那文化元素也是极其丰盛。
到西藏旅游,你知道什么该玩的吗?
那我们就为大家整理一些西藏元素和独特习俗。,让你的西藏之旅变得更加完美!
1藏服

依据藏区各地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的不同,藏族服饰也呈现出丰富多彩、因地制宜的特点。
藏族服饰的形制与质地较大程度地取决于藏族人民所处生态环境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
2藏饰

藏饰泛指具有藏民族特色的饰品,藏饰的材质、图案多被赋予吉祥的寓意,带有浓烈的藏传佛教的色彩。西藏传统首饰的表现形式,取决于藏民族的思想观念、社会形态,以及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3糌粑与酥油

酥油糌粑是藏族牧民传统主食之一。“糌粑”是炒面的藏语译音,它是藏族人民天天必吃的主食;酥油是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奶油,糌粑是将青稞炒熟后,用手磨磨成的粉。
4碉房

最具代表性的藏族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外墙向上收缩,依山而建者,内坡仍为垂直。因其外部很像碉堡,故称碉房。碉房具有坚实稳固、结构严密、楼角整齐的特点,既利于防风避寒,又便于御敌防盗。
5藏药

藏药是在广泛吸收、融合了中医药学,印度医药学和大食医药学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实践所形成的独特的医药体系,迄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我国较为完整、较有影响的民族药之一。
6藏香

藏香 秘宝古香,多数用于佛教祭祀活动,其制作工艺流程蕴含着藏文化的精髓。
7门巴族

门巴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门隅和上珞渝的墨脱及与之毗连的东北边缘。门巴族有自己的语言——门巴语,但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藏文。
8珞巴族

珞巴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基本上使用藏文。
9康巴人

在传统的服饰特点上,康巴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头上缠着一大把红色或者黑色的丝线。康巴人大都身材魁梧,面容刚毅,长发披散有如雄狮的鬃毛,是典型的美男子和天生的战士。康巴人都是天生的商人,有经商世风,大商家层出不穷。
10藏刀

藏刀,又称藏腰刀,其形状、工艺等都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藏刀的装饰内容有龙凤、卷草纹、几何回旋纹等块面点缀的二方连续,独立的立体造型小装饰有佛八宝中的宝瓶、荷花、法轮等。表现形式有浮雕、镂空及掐纹镶嵌。
11唐卡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
12藏獒

藏獒,又名西藏獒犬,属獒犬类,一种体型较大性格凶猛的犬。藏獒是举世公认的最古老而仅存于世的稀有犬种,在古老的东方有关藏獒神奇的传说已被神话为英勇护主事迹的化身。
13酥油花

酥油花是用酥油制作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雕塑艺术。酥油花是塔尔寺的“艺术三绝”之一,它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艺术精品。
14锅庄

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边歌边舞。
15藏戏

藏戏的藏语名叫“阿吉拉姆”,意思是“仙女姐妹”。据传藏戏最早由七姐妹演出,剧目内容又多是佛经中的神话故事,故而得名。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
16.隆达
藏语音译,指风马旗。图中为风马旗的一种——“风马片”。主要用作对天神、山神、赞神和龙神以及佛事祭祀活动时祭献抛撒的吉祥物,也可作为供奉物成组悬挂或张贴于室内外。大者尺余,小者仅几厘米。最常见的就是风马图像印在四五公分见方的纸片上,这种风马纸片成千上万地印制,它也作为一种祭祀用品,煨桑时撒在喷吐飘飞的烟缕上,随着香烟飞升起来。

撒隆达的目的之一是向佛教的护法神等发出信号,希望获得他们的帮助,在不违背佛教宗旨的前提下,对佛教有正见和信心的信众必能获得有缘护法神的帮助。

17风马旗(经幡)
在藏区,常常可以看到悬挂的五彩的经幡。这些方形、角形、条形的小旗被有秩序地固定在门首、绳索、族幢、树枝上,在大地与苍穹之间飘荡摇曳,构成了一种连地接天的境界。 成串成串拉挂在亭子和松树间的彩旗,印满密密麻麻的藏文咒语、经文、佛像、吉祥物图形。它们就是风靡藏区的“风马旗”。

藏民族认为雪域藏地的崇山峻岭、大江莽原的守护神是天上的赞神和地上的年神,他们经常骑着风马在雪山、森林、草原、峡谷中巡视,保护雪域部落的安宁祥和,抵御魔怪和邪恶的入侵。


18.玛尼堆
玛尼堆是藏民用大小不等石块、石板和卵石垒成的“祭坛”,也被称为“神堆”。
在西藏及青海云南等藏民聚居地区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以石块和石板垒成的。

祭坛--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 这些石堆,藏语称“朵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阻秽禳灾朵帮”大都设在村头寨尾,石堆庞大,而且下大上小呈阶梯状垒砌,石堆内藏有阻止秽恶、禳除灾难、祈祷祥和的经文,并有五谷杂粮、金银珠宝及枪支刀矛。

玛尼堆的石块、石板或卵石上大都刻有文字、图像。内容多是藏传佛教的经文、佛尊、动物保护神、六字真言及各种吉祥图案等。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尼玛堆上加石子,并虔诚地用额头碰它,口中不停祷告。日久天长,一座座尼玛堆便拔地而起,愈垒愈高。


19、转经
佛教讲轮回,既有轮则必有一回路,然转经一圈即代表着信仰在一定程度上的圆满。
圣城内的转经活动,主要以大昭寺释迦牟尼佛(佛祖12岁等身像)为核心进行。
沿佛殿四周的转经甬道一圈为“囊廓”,是内圈;绕大昭寺一圈为“帕廓”,是中圈;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一圈为“林廓”,是外圈。

▲寺庙转经
当然,各大小寺院所依之经幡飞舞的山峦、各色佛塔、千姿百态的神山圣湖也都可以是转经的核心。

▲转山

▲转山

▲转湖

▲转经筒
20、顶礼顶礼,指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所尊敬的人的脚,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礼。顶礼一次最基本的功德将获得自己身下所压面积直到金刚大地以上所有微尘数 量之转轮王位,然其功德之边尚不可尽。所以要真诚、清净、正确的礼佛。
在雪域高原,经常可见磕拜长头者,以表示对佛的敬礼。驻立于某一处,反复磕拜者在寺庙和佛堂居多。一步一磕,长途跋涉至目的地,多见于从各地区通往拉萨的各条主要道路。


21、辩经
在藏传佛教的格鲁派中尤为受到重视,在格鲁派的各大寺院内,僧人自幼就要修习辩经之法,通过不断的辩论来获得对佛法最精深的理解。辩经多在露天场所举行,僧人们穿红袍分组辩论。辩论组合包括: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站立的为提问者,答辩者均席地而坐。


其他藏族习俗知识普及
民族禁忌
接待客人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拉"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座,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
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肉,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人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得逆转. 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献哈达
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哈达是藏语,即纱巾或绸巾。它以白色为主,亦有浅蓝色或淡黄色的,一般长约1.5米至2米,宽约20厘米。
最好的是蓝、黄、白、绿、红五彩哈达。蓝色表示蓝天,白色是白云,绿色是江河水,红色是空间护法神,黄色象征大地。五彩哈达用于最高最隆重的仪式如佛事等。
民族礼仪
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酒席上,主人端起酒杯先饮一口,然后一饮而尽,主人饮完头杯酒后,大家才能自由饮用。
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用羊肉待客,以羊脊骨下部带尾巴的一块肉为贵,要敬给最尊敬的客人。制作时还要在尾巴肉上留一绺白毛,表示吉祥。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07:13 , Processed in 0.008357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