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袁克文 民国总统袁世凯的次子袁克文, 人称“风流才子”, 袁克文的母亲金氏是朝鲜贵族, 但被生下不久, 他就被过继给没有子女的大姨太沈夫人。 ![]()
袁克文自幼聪明过人, 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所以尽管他不好好读书, 可他作诗、写字、件件皆精。 袁世凯和大姨太都十分溺爱他, 也就宠出了一个任性挥霍,骄奢淫逸的性子。 袁世凯曾想立他为“太子”, 但袁克文实在无心从政, 他对父亲的勃勃野心不以为然, 甚至作诗反对帝制。 隙驹留身争一瞬,蛩声催梦欲三更, 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 他终日放荡不羁, 常常和三五好友把酒吟诗, 立志要做一个名士, 一生只醉心于艺术与女人。 ![]()
袁克文和溥侗一样,深受昆曲浸染, 他专攻《拾金》和《惨睹》这两出, 只因这两出最难。 不仅要研究,更要粉墨登场, 袁克文的小生,丑角都浑然天成。 袁世凯去世后, 袁克文更是心无旁骛,潜心票戏, 虽是玩票, 但他的昆曲技艺不输名伶, 民国第一娱记徐彬彬 曾在《纪念曲家袁寒云》一文说: 袁克文是“研音律,善昆腔之曲家”, 他是“袍笏登场,能演能做之名演员”, 他“度曲纯雅,登场老道,有非老票所能及”。 ![]()
有一年, 他在北京新民大戏院 与陈德林合演《游园惊梦》, 袁克定获知后大怒, 认为家中出了个“戏子”, 实在玷污家风, 于是通知北京警察总监薛松坪把他抓起来。 薛左右为难,不想趟这浑水, 哪知袁克文竟直截了当地说: “明天还有一场,唱完了,我就不唱了!” 为了唱这两场戏, 袁克文花费了三四千银元。 父亲走后给他留了几十万银元, 可他花钱如流水, 这三四千大概就是最后的积蓄了。 ![]()
在他钱袋最紧的时候, 袁克文也从不向那些政坛上的过客们伸手 宁愿靠卖字、卖文来维持生活。 他的字的确很吃香, 他曾师从于近代津门四大书家之一严修, 真、草、隶、篆全都精妙。 ![]()
![]()
![]()
![]()
他的字圆浑流畅、筋骨俱备, 写字之人潇洒不羁, 落笔之神自然也是独具个性。 据说他的绝技便是写字不沾桌, 让两人拉住纸端悬空, 而他挥毫泼墨,笔触生风, 意飘渺,行不散, 实在令人叹服。 ![]()
他还自已编印了《寒云诗集》, 分上、中、下三卷, 用仿宋字体排出, 自已题签,为线裝本, 但由于他写诗不留底稿, 所以今天想再一见袁二爷诗艺,已是难事。 ![]()
但刘梅真赏鉴过, 这位长相端丽的名门闺秀, 曾得到一把精致的小扇, 上面便是袁克文俊逸的诗画, 袁克文敬她玉洁冰清,才貌双全, 俩人惺惺相惜,共结连理。 但袁克文风流成性, 后来又有了五个姨太太, 枕函一晌滞余温,烟丝梦缕都成亿。 那些留过情的, 花街柳巷无名无份的女子, 更是多的数不胜数。 ![]()
也许在世人眼中, 袁克文只是纨绔放荡, 可他也是至情至义之人, 民国十一年,潮汕大风成灾, 他将自己心爱的字帖卖了赈灾。 ![]()
袁克文日记 袁世凯死后,树倒猢狲散, 他虽身无富足银两, 但还是养着众多青帮子弟和妻妾。 1931年3月,袁克文猝死于天津, 前来奔丧的人中, 有达官贵人也有烟花女子, 队伍绵延了几十里,皆来送他最后一程。 画家孙颂陀写与袁克文之挽联: 身世难言,词赋江关空寄慨; 华年逝水,烟霞风月彀销魂。 3
张伯驹 张伯驹出生于书香门第, 是袁世凯的表侄, 他9岁便开始写诗, 从小被誉为“神童”。 他乐于天真,胸怀坦荡, 虽出身高门大户,却常年一袭长衫, 对他而言,一盘大葱炒鸡蛋便是佳肴, 只要有四个轮子能转就是车, 丝毫不讲派头。 ![]()
他书法、诗词、琴艺皆精, 利用一切闲暇时间, 写下了大量格律相谐的古体诗词 和音韵、戏曲论著。 但有一件事,他最为痴迷,那就是收藏。 张伯驹一生致力于收藏字画名迹。 经他手蓄藏的中国历代顶级书画名迹 见诸其著作 《丛碧书画录》者便有118件之多, 被称为“天下第一藏”。 ![]()
因为见多识广,加上经年累月的研究, 张伯驹拥有超乎寻常的鉴赏眼光, 据说他看中的古董从不还价, 只告诉卖家何时来取钱就行。 因为曾经历过痛失国宝, 流入日本的的悲愤, 张伯驹决定,再也不能重蹈覆辙, 所以为了珍贵文物不外流, 张伯驹不惜一掷千金。 ![]()
拥有这么多名家典籍, 张伯驹难免命悬一线。 当年轰动上海滩的绑架案, 便是汪精卫手下绑了张伯驹并索要赎金300万, 妻子潘素知道家中为买这些书画已无剩余, 心急火燎,坐立不安, 她去见了张伯驹一面,丈夫却坚定地告诉她, 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那幅《平复帖》! 我死了不要紧,字画要留下来。 ![]()
故宫博物院藏品——晋·陆机《平复帖》(张伯驹捐献) 绑架事件一直僵持了8个月, 绑匪只为求财不求命, 最终将赎金降到40万, 才算给了张伯驹一线生机, 潘素四处借款,终于救回丈夫。 后来张伯驹将家中字画全部缝入被套, 全家逃往西安。 ![]()
张伯驹 画作 1946年, 张伯驹听说隋朝展子虔所画的《游春图》 可能要卖给外国人, 他立即提出要收购。 持画人马霁川知道张伯驹有 “永存国宝于吾土”的志向, 便提出张伯驹拿来800两黄金交易。 彼时张伯驹家财散尽, 还负债累累, 为了筹措这笔钱, 他卖掉了自己的宅院(李莲英的旧宅), 马不停蹄地追上马霁川, 哪知马竟临时追加20两, 于是潘素卖掉了自己的首饰,硬是凑上, 终于拿回了这幅画。 ![]()
故宫博物院藏品——隋·展子虔《游春图》(张伯驹捐献) 在那动荡混乱的年代, 有人保家卫国拼死沙场, 也有人在战争的罅隙里, 艰难地守着我们的文化瑰宝。 除了《平复帖》、《游春图》, 诗人李白的《上阳台帖》、 杜牧的《张好好诗卷》, 赵佶的《雪江归棹图》等等, 都是他的蓄藏。 他曾说,“黄金易得,国宝无二。 我买它们不是卖钱,是怕它们流出外国。” ![]() 李白《上阳台帖》局部 唐师曾在《张伯驹门前的泔水味》一文中感慨: “包括帝王在内的历代收藏家, 都在《平复帖》上钤下了自己的印迹。 只有张伯驹,不留丝毫痕迹。 凡经手收藏的人,都在《平复帖》上获利, 惟独张伯驹倒贴了一大把银子,无偿献给国家。” ![]()
1956年,张伯驹、潘素夫妇将 三十年珍藏的古董字画悉数捐给国家, 包括陆机的《平复帖》、杜牧的《张好好诗》、 范仲淹的《道服赞》以及 黄庭坚《草书》等8幅书法, 政府为此奖励的20万元,被张伯驹婉言谢绝。 他说:“我看的东西和收藏的东西相当多, 跟过眼云烟一样, 但是这些东西不一定要永远保留在我这里, 我可以捐出来, 使这件宝物永远保存在我们的国土上。” ![]()
后来,因为历史原因, 张伯驹遭受到了残酷的批斗, 无工作、无户口的他只能 靠写字卖画、亲友接济度日。 1982年,张伯驹病危, 却因“不够级别”而进不了单人病房, 只好躺在医院的集体病房,离开了人间。 张伯驹在去世前两年, 曾有人提及很多收藏家会建博物馆, 张老先生说 “我的东西都在故宫里,不用操心了”。 如今故宫里顶级书画, 一半都是张伯驹所捐献的, 大起大落的人生里, 张伯驹是真正做到了 “能坐观云起,笑看落花, 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力如尘埃。” 4
张学良 张学良大概是民国四公子中, 唯一一个子承父业的。 ![]()
1928年,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 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 27岁的张学良,就这样扛起了东北军的大旗, 成为了年轻的少帅。 历史的进程我们早已熟知, “九·一八”之后张学良成了历史的罪人, 被蒋关了大半生。 ![]()
张学良和张伯驹是好友, 俩人常常对谈品鉴收藏之事。 张学良的收藏之路,始于1924年, 那年秋天,他经过天津一家旧书店, 在成堆的纸沓里,发现了一轴古画。 虽画面有染,但依稀可见一松一枫, 树下一老者,手提竹篮, 笔墨精湛,张学良猜想应是名家之作, 画上没有署名,店主也浑浑噩噩不知所以然, 他见张学良有意购买故意开出高价, 张学良二话不说毅然买下。 后来经鉴定竟是南宋名画家李唐的真迹。 此后,张学良便对收藏之事颇感兴趣, 后人有传言,张学良的藏品之丰富精细, 可与张伯驹比肩。 ![]()
张学良旧藏 郭熙山水作品 他所藏的珍品有王阳明的《山水图》、 黄鹤山樵的《林泉清集图》、 沈石田的《荷香亭》图卷等。 ![]()
张学良旧藏 王献之《廿九日帖》 张学良年轻时也曾夺人所好, 三十年代他在北京琉璃厂买过一副华岩的山水画, 后来才知道张大千对此一直念念不忘, 几十年后,张大千在台北举办画展, 闭展离台的那一天,张大千在侯机室, 拿到了一个张学良派人送来的包裹, 打开一看,正是三十年前自己看中的那幅山水图轴。 ![]()
张学良最被念起的轶事, 自然还有和赵四小姐的爱情故事。 当年赵四小姐健康活泼,高贵大方, 却只愿意跟着已有妻室的张学良, 无名无份地,在张家风雨飘摇了几十年, 直到到了台湾,张学良皈依基督教, 他与原配夫人于凤至离婚, 才给了陪伴自己几十年的赵四小姐一个名分。 他们结婚时, 张学良46岁,而赵一荻也51岁了。 ![]()
在台湾五十多年的幽禁岁月里, 张学良和赵四小姐, 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
初入90年代,张学良自由了, 他带着赵一荻离开了台湾, 侨居美国夏威夷。 直到新世纪的钟声敲响, 他在夏威夷首府檀香山病逝。 溥侗、袁克文、张伯驹、张学良, 他们是京、津、沪上层社会 极具传奇色彩的豪门子弟。 他们气宇轩昂,风流倜傥, 有的写字,有的唱戏, 有的踏破山河魂归梦乡, 有的坠入黑暗不见光明, 在跨越百年的大时代里, 他们走向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又仿佛从影影绰绰里走来, 风流蕴籍,生气犹在。 - END - (图片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