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0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楹联平仄是什么?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30 15:19:3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对联(包括楹联)是汉语文独有的文学形式。特点是上、下两联字数相等,要求平仄、对仗、韵律…。

平仄,就是文字读音的扬仰差别。以普通话为依据的【中华新韵】规定:凡汉语拼音为一声和二声读音的汉字为平声,如:曾经、哲学…。读音为三、四声的汉字为仄声。如:魯莽、上课…。
对联的要求是: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的平仄必须相反(相对)比如:上联是仄仄平平仄,下联必须是:平平仄仄平。这是原则,是对联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特征。对联的字数没有规定,从一个字到几百字的长联都有。如果是五字、七字联,其韵律可参照五、七言的格律诗。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是多字长联也要按照这个:平平仄仄平平仄仄的规律走下去(业内称“马蹄韵”)。最好不要出现多字同声的现象,这样读起来拗口。对联最忌讳联尾三字音相同,出现“三仄脚”或“三平尾”。
其实,对联更加看重的是“对仗”,即上下联相同位置的字、词,要词性相同、平仄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但平仄一定要相反。如山对海,地对天,三山对五岳,吳牛对蜀犬…。上联词语用典,下联也必须用典。如:楚国大夫沉汨水,洛阳才子谪长沙。上句引用的是屈原沉汨罗的典故,下句引用的是贾谊贬长沙的典故。还有一点规则好多人都不注意。就是: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下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平声。严守上述规则,才能算一付合格的对联。至于作品的质量,就要看作者在此基础上的文学积淀,和语言组织能力了!
规矩这么多,会不会影响属对者的才思,即有些人常常愤愤不平的“规矩限制了灵感啊”、“因文害意啊”…。笔者认为:影响是肯定的!唯其如此,才使对“对子”妙趣横生!才能出现严守格律又意境悠美的佳作!况且,所有文体都有自己的规则,没有规则就没有区别!对联之所以不同于标语、口号,就在于此!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8-4-30 15:20:25 |只看该作者
楹联一定得讲平仄,否则读起来让人难受。楹联的平仄讲起来还真有点学问,初学者一定要用心学习和掌握。
一,文字定四声,分平仄
南朝时期的沈约将文字读音的清,浊,升,降,短五韵中的清韵划为上平声,浊韵划为下平声,升韵划为上声,降韵划为去声,短韵划为入声。其中上平下平为平声,上去入三声为仄声。其后的诗家都以此韵为根据来做韵文。到南宋时期刘渊编定的诗韵问世以来,平水韵一直沿用至今,所有写作近体诗河和对联用平仄声律都要依照于它。它分上下平各十五韵,上声二十九韵,去声三十韵,入声十七韵,共一百零六韵。这里所说的上下平就是我们常讲的阴平阳平。有条件的友友可以去把这本书找来研读,便可熟知平仄了。现代人写律诗和对联常用新韵,就是按现代汉语拼音的声调来定平仄,通常把一二声定为平声,三四声定为仄声,这也是可以的,但不要在同一付搵联中共用。用平水韵就全部用平水韵,用新韵就全部用新韵。
二,楹联平仄的排列
楹联平仄的排列一般规则是要求上下联平仄相错,尽量不要全平或全仄。如果一付楹联的联语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段,则要求上联首句的未字定为平声,尾字为仄声。下联首句的未字为仄声,尾字为平声。比如这付楹联: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憾,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上联第一个语段的末字“来”是平声,尾字“憾”是仄声,下联的“去”字和“愁”字则分别是仄声和平声。在楹联创作中一定要注意上联的尾字为仄声,下联的尾字为平声,这就叫仄起平收。还有楹联和律诗一样也忌三仄头和三仄尾,要尽量避免。平仄用好了,你创作的楹联读起来自会有抑扬顿辞的声韵美。三,特殊的字或词怎样处理
什么是特殊的字词?即固定的字或词早已有了约定俗成的用法,不能更改,比如人名,地名,成语,文言虚词等,在使用时不必纠结平仄。我还要补充一句,如有特好的句子,亦可抛开平仄不论。比如这付名联:
惟楚有才,
於斯为盛。
才和盛都是仄声字,只因对句出处有典不可更改。当然,虽然出律,却不影响它作为一付好联而流传下来。
四,孤平与拗救
这里专谈五言,七言楹联。五言七言联是遵照律诗格律来的,为了韵律的和谐,也常犯孤平的大忌。那什么是孤平呢?所谓孤平是指五,七言的平收句(一般是对尾)中除了未尾一字平声外,只有一个平声字(七言中的第一个字不算丿,如“平平仄仄平”变成了“厂人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仄仄仄平仄仄平”,这些就是犯了孤平。但在仄收句中(一般是对首)虽然只有一个平声字,如“仄平仄仄仄”和“仄仄仄平仄仄仄”,这不能算是孤平,这又叫拗句。孤平和拗救都应该补救,补救办法是变一三五不论改为一三五要论。如上面所举孤平的例子中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要用作平声字,不可或平或仄。但遇到词意关系没法改变时,必须在五言的第三字,七言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不可以疏忽。拗句五言的第一,三字,七言的第三,五字,任意调用一个平声字都可以算作合律,这就叫拗救。
另外,我想说几句题外话,天天在头条里看见有人出联,还常说不要求平仄工整,只要有意境就行。我就有点纳闷了,出句者是真不通平仄,还是故意为之。我认为完全不讲平仄的对联,不应该叫做对联,充其量只算两行文字一句话而已。历代的楹联大家在创作对联是十分讲究平仄对仗等基本要求的,所以他们的楹联能流传久远。如果你是真的不懂楹联的基本规则,不妨沉下去多学习,把它弄通弄透,你才会领略到楹联的真正魅力的,不要出一些叫人看着无法去对的句子,那没有什么真正的意义。还有些网友动不动的就生硬的来一个拆字联征对,这也没多大必要。历来的巧联绝对都是在现实中被人无意对出来的,绝不随便坐在家里想出来的。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违背了对联创作的初衷。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板凳
发表于 2018-4-30 15:21:28 |只看该作者
对联也称楹联,对子,分婚庆寿挽,题署馈赠等。对偶是对联早最的也是斯本的形式,它由律诗中的对仗句转化而来,五代后蜀主孟昶曾作”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相传为最早的对联。
对联依律诗的平仄就行了,词性相对,平仄相反,意境可一致,也可以相反。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依此类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量词对数量词,方位词对方位词,词组对词组等。宽一点有宽对,借对,即对词性要求不是很严格。对联又分正对,反对,流水对,扇面对,谐音对,嵌字对,还有集句为联等,一般的,下联要齐平或略高于上联的文意。
略举旧联数例,以供欣赏:
1.山光扑面经新雨;
江水回头为晚潮。
2.画道南来,的是濂溪正派;
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
3.胜地南徐山北固;
大江东去我西来。
4.湘灵瑟,吕仙杯,坐揽云涛人宛在;
子美诗,希文笔,笑题雪壁我重来。(岳阳楼联)
5.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黄鹤楼联)
6.依然极浦遥天,想见阁中帝子;
安得长风巨浪,送来江上才人。(滕王阁联)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5 23:11 , Processed in 0.008604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