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8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首歌,周恩来总理给它改词,联合国将它列入教材!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2 18:39:2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这首歌,周恩来总理给它改词,联合国将它列入教材!                                         

2018-07-01 17:30                                                   

                  守望文化家园 传承历史文脉

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浙江新闻频道,从2018年1月7日起,每周日晚 21:20推出文化专题节目《文化浙江·大讲堂》。节目以讲座为载体,邀请省内人文社科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以文化的力量为浙江大地提供精神滋养。


  旋律柔美流畅,歌声盛唱不衰,《采茶舞曲》是一首怎样脍炙人口的歌曲?著名音乐家周大风,如何一气呵成创作出《采茶舞曲》?周恩来总理改歌词的背后,又有着怎样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守望文化家园,传承历史文脉。本期的《文化浙江大讲堂》,浙江省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黄大同为您讲述浙江民族金曲《采茶舞曲》

浙江省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黄大同:如果要让大家来投票,推选一首最能代表浙江的、体现浙江特色的现当代歌曲,我们会选哪一首呢?那一定是我们浙江著名音乐家周大风创作的《采茶舞曲》。这首歌曲从1958年问世后,很快就风靡浙江、传遍全国。在2016年20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的大型水面文艺晚会上,随着300名舞蹈演员翩翩起舞,它又响彻西湖夜空。毫不夸张地说,虽然60年过去了,但今天的它,仍然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当红歌曲。

苍山翠崖,蜿蜒绵延。采茶是中国农耕社会最重要的农事之一。“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采得谁最多?”劳作中总是伴随着欢声笑语,采茶女边唱歌,边采茶,是浙江农事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西湖边的采茶女就经常与人对山歌。1958年春,36岁的周大风赴泰顺东溪乡巡演,迸发出创作《采茶舞曲》的灵感。

浙江省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黄大同: 根据周小风提供的、他父亲的回忆录内容,以及我查阅档案资料和多方采访老同志后得知,那是1958年的春天,浙江越剧二团奔赴泰顺巡演。当时剧团业务负责人周大风没有随团演出,为了静心创作,他一个人到了泰顺东溪乡,每天一边与妇女们采茶,一边在构思一个“凤凰山积肥”的剧本。那时候正是谷雨前的插秧和采茶双高峰生产季节,因人手不够,只能挑灯夜战,还因为炒茶来不及,炒茶人拒收摘来的青叶而闹起了纠纷。这个水稻生产和茶叶生产的矛盾现象,一下子触发了周大风先生写山区采茶题材的灵感。于是在1958年5月11日的当夜,他灵感突发、思如泉涌,一口气写出了《采茶舞曲》全部的词、曲与乐队的伴奏谱。

周大丰写完《采茶舞曲》的第二天,把歌曲交给了当地的小学生们试唱,当地的孩子们非常喜欢,不仅一学就会,还手舞足蹈地模拟起了采茶动作。

浙江省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黄大同:从5月14日起,他闭门三天,一口气写出了《雨前曲》。他又把先期完成的《采茶舞曲》作为这个剧本的开场演。后来在回到杭州的排练中间,主创人员在这首乐曲基础上,设计了载歌载舞的舞蹈动作与队形。这样《采茶舞曲》就从单纯的演唱,变成了《雨前曲》的开场歌舞形式。

著名越剧导演 杨小青: 大风老师的剧本,大风老师的音乐设计跟唱腔设计,有了这个作曲以后,这个肯定是个场面性的东西。我记忆中是王媛老师编的,因为我还轮不到去跳采茶舞,像张蓉华老师,我们有一批舞蹈演员。现在的浙歌演的采茶舞里面,基本动作、队列,草帽遮住脸,走几步,露一露,这都是王媛老师的原创。
浙江省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黄大同: 周大风原先在泰顺创作时,这首歌最后一句歌词是“保证多采一倍茶”,而《雨前曲》上京前的正式排练中,这句歌词已经改成了“年年丰收龙井茶”。这个情况是由当时参加排练和演出的四位老同志向我提供的。由于《采茶舞曲》的演出效果非常好,这个载歌载舞形式的开场,从此成了浙江越剧二团演出的招牌节目。比如在上海与在去青岛的船上,以及在天津,凡是由小节目组成的越剧音乐会上,《采茶舞曲》都是打头阵的节目。

《采茶舞曲》轻松、愉快、热烈的节奏,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它将浙江地方文化的气息有机融为一体,每一句歌词,每一段旋律,都字斟句酌,韵味十足。
浙江省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黄大同: 凡唱这首歌的人,都必定用越剧语言,即嵊州官话来演唱。那么问题就来了,这首歌曲为什么要用方言而不用普通话呢?这是因为,这首歌是周大风为越剧《雨前曲》而创作的,属于越剧音乐。所以周先生既用越剧曲调来谱曲,又按浙东方言来依字行腔。比方说它的唱词“妹妹呀你采茶好比鱼跃网”的“妹”,普通话是去声,但嵊州话是上声,因此“妹妹呀”的“妹”,旋律就由低向上走,完全与字调吻合的。这首歌的歌词共分三大段:第一段呢是十句,第二段呢是四句,第三段呢是六句。它们的旋律是以第二段曲调为核心的,这段是越剧的基本曲调——尺调的旋律框架,而它的第一段和第三段,都是第二段旋律的扩充变化。也正因为采茶舞曲的旋律,是越剧尺调的发展产物,所以,在1963年唱片封面和1964年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五线谱乐谱的封面上,《采茶舞曲》印的都是周大风编曲。当然,以今天的创作观念来看,应该是音乐家作曲而不是编曲。因为作者没有搬用越剧的曲调,全曲是以越剧尺调为基础的谱曲,特别是它的第一段十句词的旋律,它溶入了当地的滩簧“多上一下”的乐段结构,形成了一种既与越剧唱腔有血缘关系,而又是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曲调。由于那个时节是男插秧、女采茶同时进行,又在大跃进精神的鼓动下,常常是通宵达旦地干活,所以歌词有“哥儿们上畈下畈勤插秧,妹妹们东山西山采茶忙”,以及“插秧插到大天光,采茶采到月儿上”的句子;又由于那儿采茶是单手采,不是双手采,而你要多采茶,要采茶的产量增加,就要改用双手来采,因此歌词有“两只茶篓两边挂”这一个采茶女身上挂两个茶篓的理想化描述,以及形容双手采茶的、“好比那两只公鸡争米,上又下”那一句神来之笔。实际上,后来演员唱的虽然一直是“两只茶篓身上挂”,但真实的身上挂的茶篓道具还是一只,没有两只。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周总理亲自为采茶舞曲改词的故事。1958年9月11日,北京长安剧场公演《雨前曲》,周总理也前来观看。这张印着“浙江省越剧二团赴京汇报演出纪念”的照片中,周恩来端坐在二排中央,一身白衬衫的周大风就坐在总理右手边,仅仅十几岁的杨小青坐在第一排,青春洋溢。总理的风采,她至今历历在目。
著名越剧导演杨小青:台上演会计的董荣富老师,他突然眼睛一亮,台下稍微有些骚动,但是一下就安静起来了,然后我们团长就跑过来,说总理到了,总理到了。一点都没有影响演出,就正常地把演出演完,演完以后,包括我们的炊事员,全部都集中到舞台上等待总理来接见,总理穿了一个灰的中山装制服,圆口黑布鞋,他先是跟所有人握手,握完以后,大家围成一团听总理指示。我当时是一个小学员,个子也矮,我也挤不到前排,但是有一些是听明白的,特别是对越剧男女合演,演现代戏的肯定。北京当时那么多戏在演,他专门来看我们一个从地方上来的,一个新编的原创的现代戏,肯定是对现代戏、对《雨前曲》的一个支持。

浙江省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黄大同: 由于全剧的唱词是有幻灯字幕的,加上《采茶舞曲》是开场,因此周总理对它的唱词印象较深。当讲话结束拍完合影照以后,在送总理到公共汽车站坐车的路上,周总理对周大风说,“采茶舞曲的两句歌词要改,一是插秧不能插到大天亮,这违反了劳逸结合的政策;二是采茶也不能采到月儿上,因为露水茶是不香的,这是作者缺少生活的反映”,他建议作者到杭州梅家坞再去体验生活,把两句词改好。根据周大风的回忆,几年后的一天,他正在杭州梅家坞茶区体验生活,这时突然一辆小轿车停在他身旁,车上走下来的是周总理和他的秘书。总理一眼就认出了周大风,说∶“你果然来了,词改好没有啊?”总理的记忆力真是惊人啊,几年过去了,日理万机的他,竟然没有忘记他只看过一遍的《采茶舞曲》的歌词,竟然还认得出他只见过一面的音乐家。周大风又激动又惭愧,说:“我没有改出来啊。”总理就说∶“你不要写现象,要写心情嘛。这两句词改成‘插秧插得喜洋洋,采茶采得心花放’如何?”就这样,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改词,原先“插秧插到大天光,采茶采到月儿上”的“大天光”和“月儿上”这写实的六个字,从此就换成了“喜洋洋”和“心花放”这写情的六个字。

从1958年《采茶舞曲》诞生到现在,已经传诵了整整六十年。它是人们茶余饭后的吟唱歌曲,也是绚丽舞台上的优美伴曲。它版本多样,汇集了创作者与改编者横溢的才华,映射了山明水秀的江南风光。1987年,《采茶舞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收录于教材之中,使全世界人民都能了解到中国风味的舞曲。《采茶舞曲》虽产于中国,但是它已经属于全世界。

浙江省长三角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黄大同: 《采茶舞曲》的歌词在历史上,经历了不同的变化,包括朱逢博歌唱家唱的版本里面,还有农业学大寨的歌词。但是到了今天,《采茶舞曲》的歌词已经基本上固定了,那就是在“年年丰收龙井茶”之句的、1958年赴京演出版的基础上,经周恩来总理改过词的版本。然而,今天演唱的《采茶舞曲》的曲调,却同时保持着两个不同的版本。在1958年年底至1959年之间,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到杭州观看了浙江越剧二团《采茶舞曲》后建议,把6个人的越剧歌舞,改成了30人跳的舞蹈作品。上世纪70年代时候,因情感表达和舞蹈结构扩充,沈铁候先生把《采茶舞曲》的音乐作出了两个地方的改动:一处是在乐曲的中部,为加强对比,他增加了一段由散板引出的舒展性独唱乐段;另外一处是把“你追我赶不怕累”这一句的原有旋律曲调,提高了五度,使舞蹈情绪到达高点。前者增加,是为舞蹈音乐所独有的,所以这个版本属于舞蹈音乐版;而后面对一句旋律提高五度的那个,则被歌唱者广泛采用,到今天还是演唱版本里面,采用最多的一版。两个版本表现各有所长,一个是比较平稳,更加朴素,一个是表现力更强,舞台感更强,情绪更丰富。像我们浙籍的歌唱家吕薇,她就干脆根据演唱的场合,轮换使用这两个版本。《采茶舞曲》的旋律虽来自越剧音乐,但是我们绝对不能称它为民间歌曲,因为它是一首由周大风作词作曲的民族歌曲,具有独特个性,是浙江的音乐名片,也是浙江当代地域文化的代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0 20:39 , Processed in 0.00840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