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9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将帅让衔,初心皎皎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7-23 08:51:1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将帅让衔,初心皎皎                                         2018-07-23 00:31                                                   

                  
授衔仪式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

毛泽东在怀仁堂授衔仪式主席台上

朱德、彭德怀在授衔仪式上

徐向前元帅、聂荣臻元帅在授衔仪式上

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授勋典礼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状”授予朱德

罗荣桓、贺龙、聂荣臻三位元帅

粟裕和陈赓大将
1955年9月27日,很多人可能记不得这一天,它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中南海里举行了两场授衔典礼。
此时,距南昌城头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首次登上历史舞台,已经过去整整28年了。“功名只从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这些共和国的开国元帅、将军们无一不是戎马倥偬,征战南北、功勋卓著,这军衔、这勋章,是对他们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的崇高肯定与奖赏。
军衔和勋章,也是一块试金石,见证着共产党人在功名利禄面前的抉择。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们,对国家和人民赋予个人的荣誉、地位、名利,当之无愧却淡泊以待,有推却,有谦让,有自请降衔,因为他们出发时不是为了这些,浴血奋斗不是为了这些,百战余生也不是为了这些。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才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授衔中南海
1955年9月27日,14时30分,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官授衔典礼率先在中南海紫光阁西边的国务院礼堂隆重举行,国务院秘书长习仲勋宣读了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将官军衔的命令。粟裕、黄克诚、谭政、萧劲光、王树声、陈赓、罗瑞卿、许光达、张云逸9位将军整齐地站在主席台前,依次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手中接过授予大将军衔的命令状。第一个拿到命令状的粟裕也由此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正式被授衔的军人,是名副其实的共和国第一大将。这一天,一同在紫光阁被授衔的共计有在京的301名将官,而更多的将官们随后在全国七个地区,以及异国他乡接到了授衔令,他们后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共和国的开国将军。
第二场授衔典礼在怀仁堂。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走进怀仁堂》记录了这个荣耀千秋的时刻。
16时一过,一辆接一辆的小汽车驶进了中南海,停在怀仁堂前的广场上。走下车来的是彭德怀、贺龙、陈毅、罗荣桓、聂荣臻、徐向前……
“我们的总司令来喽!”
朱老总健步走进休息室,神采奕奕。陈毅站在他面前,上下端详:“老总哎,比南昌起义时还年轻嘛!”
大家都笑了起来。
“贺老总,你想没想过今天能当元帅呀?”陈毅转过身,用浓重的四川口音问贺龙。
“别说想当元帅,那时连打响的是第一枪也没想过呢!就是一心想把那一枪打好!”大家被贺龙的直率逗得哈哈大笑。
说到“八一”南昌起义,大家自然而然会想到叶挺。
“要是叶挺还在,你们新四军就会出两个元帅。”聂荣臻道。
“叶挺要是还健在,能看到今天该多好啊!他要在,元帅的桂冠一定要给叶军长!”陈毅的语调充满了深情。
“如果新四军中有两个元帅的话,十大元帅中该是两个叶帅喽!”
“祝贺大家!”不知何时,周总理已走进了休息室。
“我们的周副主席也应该授衔嘛!”
身穿灰色中山装的周总理笑着摆了摆手:“我是政府工作人员,是为诸位元帅服务的,当好你们的后勤嘛。”
17时整,《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南海奏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彭真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命令。毛泽东主席站起身来,亲手把元帅军衔命令状和勋章送到跟随他南征北战的战友们手中。
不过,家喻户晓的共和国十大元帅此时出现在典礼上的只有7位——刘伯承和林彪因病正在青岛疗养,叶剑英则在大连组织抗登陆演习。
其实,这些开国将帅中许多人几十年前早已是将军——
在国共合作前,朱德就已经是拥有实权的中将。
第二次北伐结束,贺龙便因功升任了军长,他的第二十军战斗力很强。蒋介石、唐生智纷纷派人上门拉拢、封官许愿。
早在中国共产党建立起自己的武装之前,已经有至少二十多名共产党员在国民革命军中任职,并取得了将官军衔。
和朱德一样,刘伯承也是“中将加上将衔”,允许佩戴上将军衔,享受上将待遇,相当于比中将高一级,可以视为“准上将”。
当时不仅叶挺这个手握实际军权的师长是中将,其余的如周恩来、李富春、林伯渠、刘伯坚等政治干部,也都被授了中将。(抗战爆发后,蒋介石特邀时任中共南方局书记、中共与国民党谈判首席代表的周恩来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再次授给他中将军衔,还特准其享受上将待遇——中将军衔的月薪为160块大洋,上将待遇则是每月240块大洋。不过,这笔“巨款”被恩来同志一文不留地作为党费上缴了。)
随着南昌起义的枪炮声响起,国民革命军中大多数共产党员以及部分进步军官毅然放弃了耀眼的军衔和高官厚禄,脱下将校呢,换上粗布军装,投身革命阵营。 
  “三让将军”
1955年自请降衔的人不少,真正“成功”者并不多,成功率高的恰恰是管干部、管评衔的将军们。
“1955年父亲被评为上将,实际上他是符合大将条件的,父亲主动提出了降衔。”说这话的是宋任穷之子宋克荒。论级别,宋任穷是正兵团级;论职务,红军时期他曾任红28军政委、代军长,1955年时任总干部部第一副部长,行政4级。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1955年1月16日彭德怀、罗荣桓写给毛主席的《关于元帅、大将、上将问题报告》中,宋任穷的名字赫然列在大将名单中,成为宋任穷自请降衔的历史证言。
另一位正兵团级、总干部部副部长也自请降衔并成功——为了把自己成功地降下去,他三番五次打报告、给领导“做工作”,最终将自己“落实”为中将。在授衔仪式举行的前一天,周总理专门把他请到中南海面谈;还特地把摄影记者叫来,与之合影留念。在授衔庆祝酒会上,刘少奇对他说: “你是一名应该授上将而没授上将衔的中将。”彭德怀也说:“你那两颗金豆的含量可不一般啊。”
他,就是中将里排位第一的“三让”将军徐立清。
看到拟授上将军衔人员名单中有自己名字时,作为总干部部副部长的徐立清先是“以权谋私”,直接将自己的名字悄悄“下调”到中将行列。
罗荣桓部长找他谈话,批评他:“这是中央军委定的,正兵团职的一般都授上将,你的名字怎么能随便划了呢?你徐立清是有贡献的,是够资格的嘛。”于是,罗荣桓又把徐立清的名字加回了上将名单中。
徐立清给中央军委和罗荣桓部长写信,列举了申请低授的“充分”理由:一是不突破最初的设想;二是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价,克服名利思想;三是便于做一些争军衔同志的工作,保证授衔工作的正常进展。
夫人很支持他:“咱不要在待遇上、名利上和别人争高低。”
但也有人劝他:你符合上将条件,非要个中将不可,其他够上将条件的同志该怎么想?这话倒让徐立清有点为难了。
恰在此时,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的降衔报告得到了毛主席的盛赞,徐立清连夜给过去的搭档许光达打电话,交流“经验”。许光达说:“这是我们个人的想法,跟别人没关系,要坚持下去做出榜样来。看那些争着要高衔的人有啥话可说。”
深夜,徐立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于是披衣起身,伏案再次给中央军委和罗荣桓部长写信。
罗荣桓拿着信和赖传珠、宋任穷两位副部长商量,大家一致认为:徐立清新中国成立初期就任大兵团政委,又时任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大,还是应该授予上将军衔。这个意见上报给彭德怀副主席也得到了认可。
彭德怀特意三次找徐立清谈话,但徐的态度非常坚决。他的信一次又一次写给毛主席、中央军委和罗荣桓部长,最后惊动了周总理出面做他的工作。总理说得入情入理:“你这种精神值得提倡,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你始终保持着这种优秀品质,难能可贵!不过,你是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条件的,不要认为自己是总干部部的副部长就可以低授。”徐立清坦承有些人争官争位、不顾大局,觉得只有自己低授了,才能理直气壮地做他们的工作。周总理感慨道:“主席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我说你徐立清也是一面镜子,是难得的一位好同志嘛。”
1955年的 “让衔”,只是这位“三让将军”人生中的“第二让”。此前,他曾经申请“让级”——把自己应评的正兵团级降为副兵团级;之后,在医院的病榻上,他亲自给中央军委写信,请求“让位”——建议免去他总干部部副部长职务,以便及时任命新人。1983年,徐将军病逝于北京,享年73岁。他生前对子女们说:“我一生选择了革命、选择了党,这条路走对了。我没有遗产留给你们,爸爸只留给你们一句话:要始终坚信党是正确的,群众是最公道的!”
“大树将军”
在一个“方阵”里排第一,意味着离上一个“方阵”最接近,往往会被议论是低授了、“委屈”了。许多年来,围绕大将粟裕与上将萧克有这样的声音。那么,他们自己觉得委屈吗?
粟裕将军常自谓“沧海一粟”,平日常轻车简从。某日着便服至医院探视夫人,因不到探视时间,被阻,将军即怀抱一兜苹果坐在病房大楼外台阶上静候。
只争工作、不争职务,只争重担、不争荣誉,是这位沙场名将一向的作风——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任命粟裕为华中军区司令员,张鼎丞为副司令员。粟裕认为,年长于自己的张鼎丞在很多方面都优于自己,是长辈、是上级,若张鼎丞担任司令员,自己任副职,协助张鼎丞工作,会更有利于党的事业。在他的再三恳请下,最后中共中央重新进行了任命。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任命粟裕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坚持认为,陈毅是华东野战军众望所归的统帅,陈毅继续担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更合适。
1955年,尽管档案中没有留下讨论粟裕授不授元帅的相关记录,但粟裕的多位老战友、老部下,以及毛泽东的卫士长李银桥都说:粟裕曾主动请辞帅衔。
萧克将军有一个特色是其他将军绝对无法比的,他是开国将军中惟一拿了中国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的。萧将军能诗擅书,被海伦·斯诺称为“军人学者”。30年前,董保存恰是萧克长篇小说《浴血罗霄》的编辑。他记得,当年为修改《浴血罗霄》随将军回到旧时“闹红”的地方,每至一处都围观者众,儿童奔跑追逐,大喊:“萧克!萧克!”官员斥责撵之,将军却道:“不碍,名字就是叫的嘛!”
熟识了,说话也就随便起来。董保存知道萧克是一位“老资格”——曾经是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八路军120师的副师长、晋察冀的副司令、华北军区副司令,堪称一路“诸侯”;同时也知道他多年从事军队教育事业。他曾问将军:从“山头”讲,您是一个方面军的副总指挥;从“资历”讲,您1926年入党,参加了北伐和南昌起义。1955年给您授了上将军衔,您当时心里平衡吗?将军反问:“你知道‘大树将军’的故事吗?”
董保存不知,将军让他去拿《辞海》,查“冯异”。
东汉有一将军冯异,大功告成论功行赏之时,他却退避树下,军中称其为“大树将军”。古人尚且能如此,何况我们共产党人呢?
在萧克的履历上,“官越做越小”的时候不止一次,他总是服从组织调动,从无怨言。
几十年后的今天,忆起这位百岁将星,董保存仍不免感慨:将军长寿,心胸宽广是重要原因!
与萧克一样的著名长寿将军还有被称为“孙胡子”“孙行者”的孙毅将军。授衔之前他给组织写信:“我只有从劳之苦,而乏建树之功。在评衔时要宁低勿高,授我少将军衔足矣。我投身革命,绝不是为了升高官、享厚禄,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已经大大超过我的奉献了!”
吴东峰谓孙将军长寿之秘诀是无私。晚年,将军衣旧军装、穿解放鞋,无官气,喜串门,与左邻右舍、街坊百姓无分老少,皆可亲切攀谈。一次,孙将军至河北某县武装部看望当兵的儿子,军区司令闻之,忙派人来接,将军说:“告诉你们司令员,我这次是来看望儿子的,没有公事,就不打搅你们了。”说罢背上行囊步行至儿子单位。将军家与某菜站和副食品店相邻,每临春节前,蔬菜无处可堆放,将军说:放我家院子。此后十余年如一日,年前的将军小院白菜大葱堆积如山。
在1955年大授衔的舞台上,千余位开国将帅、数以万计的指战员,类似自请降衔的故事还有许多,不争不吵、“给什么都行”的革命军人更是比比皆是——
1930年入伍的老红军孔庆德将军说:“评衔问题,我个人意见是服从上级,给个什么算什么,能授予校官就不错,大校也行,上校中校都行啊!”“无数为革命捐躯的先烈们,包括指引我走上革命道路的六安兵变的组织领导者,还有数不清的指战员、战友们,他们没能看到建立新中国的最后胜利。比起他们,自己太幸运了,应该知足,否则愧对先烈。”
39军副军长颜文斌也是老红军,而且是负伤最多的将军之一,全身上下共18处战伤。长征中,一枚手榴弹在身边爆炸,弹片钻入右臂,骨折筋断,肿如馒头,是卫生员将他绑在树上,以刀割肉,硬将弹片撬了出来。1955年,因其任现职时间与规定的差十几天而不能授少将衔,有人劝他去找一找,他说:“为了自己肩上芝麻绿豆大的星,伸手向组织要,不光彩!难道我爬雪山、过草地,吃苦流血就为了这颗星?”他愉快地接受了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
还有一些将领,已评完军衔,但在授衔前,因工作需要,调离军队,有的离授衔只差几天,但他们二话不说,放弃了授衔的机会,奔赴新的岗位。正所谓: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1955年国庆,天安门广场再次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受阅部队指战员全部身着崭新的新式军装,佩戴着肩章、领章,格外英姿飒爽。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在这一天的日记中写道:“从此我国的军队就正式实行军衔制度了,这是一个新的成就。”
  “农民将军”
授衔,对这些身经百战的军人而言,不是可以安睡其上、坐享名利的开始,而是另一场征程的起点。
1957年8月,在被授予少将军衔后不到两年,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带着妻子龚全珍,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原因很简单:为了带领乡亲们一起建设家乡,让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日子。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装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龚全珍说:“当时走得急,生活用品老甘啥也不让多带。到了莲花,乡下蚊子多,买蚊帐、买被套的布票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
每月工资330元,三分之二都被甘祖昌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他一共参加建起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当农民我不合格,但老甘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精神我可以学。”妻子龚全珍也全力配合丈夫,到当地学校当老师,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夫妻俩当年参加修造的江山水库,家乡老表习惯叫它“将军水库”,至今还浇灌着近万亩农田。
1986年3月,这位1927年入党、1928年参加红军的老将军因病逝世,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是一只铁盒子,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那是1955年他荣获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我忘不了老甘临终前留下的话:‘下次领工资,再买化肥,送给贫困户。’人民给了我们荣誉,我们没有理由不为群众谋幸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7Rank: 7Rank: 7

沙发
发表于 2018-7-23 18:46:33 |只看该作者
阅读经典,体会经典,传承经典,传递正能量,提高自身的涵养。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8 06:09 , Processed in 0.008594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