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9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6岁老农的书法被网友纷纷点赞,原来,100年前他家乡就出了探花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23 05:22:3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86岁老农的书法被网友纷纷点赞,原来,100年前他家乡就出了探花                                       

2018-09-22 21:26                                                   

                  

山东莒县“老农民”王玉宽的书法,在网络文化领域是一个不争的热点,不论是什么人、什么平台、以多低的质量拼凑出一篇关于王玉宽老人的文章,依旧少不了一大批网友的点赞和好评。网友们的评价,从老人的身份、老人的楷书风格、老人坦荡的胸怀,以及老人热心助人不计较名利的态度……令“书画圈”感慨良多,原来网友的真诚,和现实中人的态度是如此相似:我们不喜欢花哨的表演,只要真实的情感,和用心的态度!

网友如此,老先生如此,生活亦该如此。

不少个人媒体愿意将老人定位为“老农民”,其实这也是一个并不十分准确的概念:王玉宽曾担任过小学教师、地方行政人员,1980年代之后,他早已成为县级文化名人,更不必操持庄稼。“农民”,只是他青年时期的一种身份而已,不必过分夸大和坚持。

从86岁王老先生一生的履历来看,他虽然一直生活在底层,事实上,他更像一位文化人,一位知识分子。

他从六岁时就被父亲关在家中读书,练颜真卿体、之后又偷学柳体、欧体、赵体,这样坚持了八年。可以想象,在练习书法之余,他读了不少书。农家的书本来就不多,估计他能读到的也都读了。

也只有文化功底扎实了,十七八岁,他才敢为人写碑文、画画……数年后,他去补当地一小学教师的空缺,一去,也干了好几年,没有两把刷子,一般人还不敢这样,熟练地游走在麦地和课堂之间,并最终,成为县级各行政部门的治印专家。在晚年时,他成为县里、市里的文化人物,这是多年文化积淀所成,也是对他文艺素养的认可。

不过,就实质而言,王玉宽老人的文化底蕴,应该不能和大学教授乃至著名学者相比,他少年时期的见识和环境困住了他。但他能将书法练成这样精湛且雅俗共赏,也足见到他的慧根不凡。

经过“书画圈”仔细分析研究,发现,王玉宽老人之所以书法能这样出众,和地缘也在冥冥之中有某种不可捉摸的关系。

王玉宽的家乡在山东莒县,他真正成名和活跃于于1980年代。在大约100年之前,也正是在他家乡方圆百里之处,出现了一位科举探花——那个家族里先后出现了五位进士。这一种极为罕见的文化现象,文从沈梦了解,却出现在这个并不十分出名的地方,实在是令人惊讶的事儿。这种文化的感召力如此巨大,能影响一代代当地人,似乎也并不是奇怪的事儿。

那位于1883年、以36(殿试策如此记载)岁之龄获得癸未科一甲第三名的人物,名叫管廷献(字士修),是家族中,中进士名次最好的一位。

在网络上流传着管廷献的殿试策,字体端庄精美、典雅方正,是标准的进士小楷,规范耐看,耐人寻味。

对比管廷献的书法,看看王玉宽老人的书法,能感受到相似的精神毅力和规矩态度。可以想象,他们虽然似乎没有交集,但前辈对晚辈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却是毋庸置疑的!

清末民初后,管氏不再过问政事,过隐居生活,数年后辞世。他以自己的文化态度,不参与功名利禄,保守了自己的初心。这点,和晚辈王玉宽多么相似啊!

我们一起欣赏两名人的书法,来共同品味这难得的文化盛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9-10 14:18 , Processed in 0.007188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