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5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师吴晗:文章非天成,努力才写好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9 22:15:4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大师吴晗:文章非天成,努力才写好                                         2018-11-09 16:44                                                          
                  
老平房,砖瓦墙。
秋日柏树掩映之下,是与清华现代化建筑格格不入的古旧与朴素。

西院十二号
七十多年过去,门廊里似乎仍能看见那个身影———个子不高,架着一副近视眼镜,身上一件日日不变的布大褂 ,手里拿着刚刚起草的民主宣言,面容冷肃。
他就是吴晗。

做教授时的吴晗

吴晗

1931年夏,吴晗(1909—1969)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二年级,后于清华任教。1984年,近春园“晗亭”落成,邓小平同志亲自落笔题匾。1986年,吴晗像落成。
风雨浩浩,山河更迭,这位历史学家却于清华的历史上青名长存,永垂不朽。

斑驳树影下的吴晗像,摄于秋日午后
少时求学——入清华,治明史
吴晗于1909年生于浙江义乌的一个秀才家庭。少时的吴晗十分贪玩爱闹,游泳、骑马、抓鱼,豪放不羁。然而他父亲却对他要求十分严格。吴晗家里有一本祖传史书《御批资治通鉴》,自他七岁起,便在其父亲教导下读这本线装古书,每天念多少页,熟悉到什么程度,都有严格规定。开始时,吴晗因年少贪玩,完不成作业,便被要求跪在地上念,直到背熟;有时甚至还要在煤油灯下反复诵读,而他父亲就抽着旱烟袋在一旁守着,可谓是煞费苦心。待到吴晗12岁升入中学时,他已把那部线装古书《御批资治通鉴》全部读完了,甚至有些章节都能背诵如流。可以说这部书培养了吴晗对文史的学习兴趣,也是吴晗一生中研究史学的启蒙教科书。
求学时代的吴晗不能算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好学生”。当时清华的入学考试需要考文史、英语、数学三门科目,吴晗的文史、英语都是满分,可数学偏偏考了零分,按理应与清华无缘。好在清华看重他的史学造诣,破格录取吸纳人才,这才使他与清华结下不解之缘。

求学时代的吴晗
入清华时,吴晗早已家道中落,据他的老同学高申甫所说,“他整日穿着一件蓝布衫,一双旧布鞋,每天除了读书抄写卡片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爱好,也不善于与人交际。”但恰恰是这种单调沉寂的生活给了他一个潜心做学问的好环境。
“我自己找书读,没有人指点,读了很多好书,也读了不少坏书,我是自己抄书没有人帮助,向别人千方百计地借书,有些书求了人家还是不肯借。有的书某些地方不懂,只好自己摸索。拿这个书同那个书互证……自己读目录书,学目录学,自己校勘,自己研究历史地理,研究地方方言,自己试着标点,自己写卡片。”
正如吴晗老师胡适所言,“治明史不是要你做一部新明史,只是要你训练自己作一个能整理明代资料的学者。”吴晗这种“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认真查找资料,严谨治学的态度为他后来的史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大学期间,吴晗写下四十多篇文章,其中《胡惟庸党案考》《〈金瓶梅〉的著作时代及其社会背景》《明代之农民》等文在当时的史学界引起强烈反响。
结识袁震——陷爱河,结连理
1934年,吴晗24岁,毕业后便留校任教,在清华大学讲授明史。说也奇怪,当时清华一位被誉为“校花”的大吴晗两岁的文学院女学长,拒绝了当时清华教务长(一位年轻的留美博士)的追求,偏偏爱上了这个尚未成名的穷小子。而这位女学长,就是后来吴晗的夫人,袁震。
袁震遇见吴晗前,先是患有肺病,后来又患骨结核并去掉两节脊椎骨,全身固定在石膏病床上,生活不能自理;感情稍不坚定的人,对这样一位朝不保夕的姑娘,早已避之犹恐不及。然而吴晗却依然向袁震求婚,主动要求照料袁震起居,坚持每天傍晚推着袁震在林荫道上散步,直至夕阳西下,待到袁震上床安睡,他才点开一盏煤油灯,开始著述与备课。

夫妻合影
当他知道自己的血型与妻子相配时,便瞒着学生和好友将自己的血输给了妻子。由于输血太多,吴晗一度患上了脑贫血,几次在讲课时晕倒。袁震知道后,十分痛心地说:“你不要再为我输血了,我反正是这个样子啦,多活一年与少活一年也没多大差别,可你肩上的担子重啊,你的身体千万不能垮呀!”吴晗听后却轻松一笑,安慰妻子说:“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你。为了使你早日康复,我就是少活十年八年又有什么关系呢!”其间深情,可见一斑。
袁震虽说身在病中,却不减其聪慧。因为袁震被固定在高高的石膏床上,吴晗只有立着才能同她谈话,但他毫无倦意,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袁震要喝水,吴晗就把一根玻璃管递给她,替她捧着水杯,喝了水又谈。谈的绝大部分是对理想的探求,时势的分析,学问的研究。袁震由于较早地接受了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加上她博闻强记,思路开阔,因而在各方面都能发表清新的意见,尤其在吴晗专攻的历史学领域,袁震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往往能提出独到的见解,这一切使吴晗非常佩服。

吴晗与袁震
一次二人讨论一个学术问题,吴晗引用了其恩师胡适的观点,这个观点却被袁震驳倒。吴晗心悦诚服,认为难得。袁震笑着说:“你怎么老是在胡适面前矮三尺?”吴晗听后,哈哈大笑,答道:“那我在你袁震面前就矮了一丈!”
正如吴晗在给母亲的信中所言,“我并不是因为她生病我同情她,才跟她好的,而是我们俩人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一些情感,这个是生死不渝的。”
难怪袁震的大哥称赞吴晗:“忠贞之士,金石之言,真是万金难买生死情!”
硝烟四起——捍民主,争自由
抗战时期,吴晗继续在西南联大做教授。当时的昆明同大后方许多城市一样,物价猛涨,民不聊生。他当时同丁则良先生合租一所两层楼的民房。这所房子面积小,光线不足,年久失修,人走动时,扶梯、楼板格格作响,仿佛要散架似的。吴先生住在那里,安之若素,就在这个危楼上,他写了一篇又一篇杂文,鞭挞国民党,刺痛蒋介石,使反动派怀恨在心,暴跳如雷。
一开始,吴晗仍旧信奉恩师胡适的“读书救国”论。但后来民族的危亡和反动派的倒行逆施,迫使他走出书斋投身民主革命。在抗战时的昆明,在党的领导下,他和闻一多先生经常并肩战斗。进步活动的场所,常看到他俩一起出现。他们大声地发表热情洋溢的精辟的讲演,宣传抗日,要求民主,指斥反动逆流,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同学们把闻、吴二先生,一个比作雄狮,一个比作猛虎。许多青年人受到激励,眼睛擦亮了,胆子壮起来了,看清前途,从而有的转向进步,有的走上革命的道路。国民党反动派对闻、吴二先生恨之入骨,把他们列入黑名单,想置于死地。他们还造谣说闻、吴是苏联特务,恶毒地把他们取名为“闻一多夫”和“吴晗诺夫”。学生关心吴晗的安危,他却笑盈盈地说:“他们穷极无聊,你听过黔驴技穷的故事吗?”个人生死,他早已一笑置之。

吴晗在发表爱国讲演
不仅是参加集会,吴晗还注重上课时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在旧社会的大学,教师只管教书,上完课就走;但吴晗却既教书又教人。当时的吴晗主讲中国通史课,在一个破旧的食堂,几张餐桌,几把破长椅,他却能于陋室探溯源流,论及发展,明其得失。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评价实事求是,是非爱憎分明,对历史上的改革者如王安石,农民起义领袖如李自成评价甚高。对反动事物,倒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善于联系实际。例如他讲元朝时把人分等,他就说一句:“我看现在也差不多吧。”此等以古鉴今,确是令人叹服。
建国初定——究学问,铸英魂
建国后,吴晗主持了改绘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以及标点《资治通鉴》的工作。随后又主持了明十三陵中定陵的发掘。吴晗十分重视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亲自主编了《中国历史小丛书》和《外国历史小丛书》。

北平解放后的吴晗
吴晗在鉴别史料时,态度十分谨严。对许多文献和资料,他都不轻易采用,而是要加以亲自考证。对于有矛盾的地方,总是细心地寻求线索,辨别真伪,以求揭开历史的本来面目。他对学生常讲:“一篇好的考据文章,犹如剥笋子一样,一层一层剥下去,终于得到真正的核心。写作的人写得痛快,读的人读起来也觉得痛快。”他如此说,亦是如此做。对于《朱元璋传》中彭和尚(莹玉)的结局问题,虽然毛主席曾对他指出彭和尚的结局不应是功成身退,吴晗还是坚持要查出有关彭和尚被元朝军队杀害的可靠史料,才毫无顾虑地把它写入书中。
在排比史料与著述时,吴晗亦颇有《左传》《史记》遗风,文笔简练,却不失生动灵活。他的史学著述内容充实,逻辑性强,且毫无晦涩之处。不仅如此,吴晗还是写杂文的一把好手,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一员猛将。他主张“文章非天成,努力才写好”,因之,他提倡“三多:多读书,多写作,多修改”;而不同意“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旧说法。

晚年吴晗
“叱咤世惊狮梦醒,汤除人作国魂夸。”吴晗生前所题之诗恰是其一生写照。他不仅是用笔杆子书写历史,更是用鲜血与生命书写了一位史学家应有的品格与骨气!
斯人已逝,遗风长存。
吴晗代表作:
自上世纪四十年代起,便数易其稿的《朱元璋传》,在史学界引起广泛影响;
倡议出版谈迁的《国榷》,主持《资治通鉴》的标点和《历代舆地图》的改绘工作,并写了大量的历史杂文;
主编“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共出版了二百余种;
手录《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留下了一部方便实用的研究资料和严谨治学、刻苦钻研的学术研究之风。

文章来源:“人文清华讲坛”微信公众号

文字:张芷薇/金熙秀

参考资料:吴晗纪念文集《怀念吴晗:百年诞辰纪念》

题图:寇纪美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9-24 07:26 , Processed in 0.008033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