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7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齐国治家的乡间宰相”——瞻谒曾国藩故居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4 19:11:3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齐国治家的乡间宰相”——瞻谒曾国藩故居                                         2018-11-14 16:28                                                   

从双峰县城东行三十多公里,在群山环抱中,有个小村庄白杨坪,曾国藩就诞生在那里。

Δ白杨坪

Δ曾国藩像

曾国藩祖父星冈公少时往还市肆,与纨绔子弟为伍,太阳很高了还不起床,好逸恶劳。有一次他在街市上,听到长辈背地议论,说他将来会是个败家子,他听了后大为震惊,幡然醒悟,当场把马卖掉,徒步回家,自此后,他摒弃恶习,专心农事,开山垦荒,耕作种蔬,喂猪养鱼,一辈子都天没亮起床,勤劳终身。甚至曾国藩入翰林后他仍训导儿子竹亭说:“宽一(曾国藩小名)虽点翰林,我家仍靠作田为业,不可靠他吃饭。” 他自己仍然种菜挑粪。

Δ曾国藩祖父曾玉屏(星冈公)

Δ往还市肆

Δ与纨绔子弟为伍

Δ开山垦荒

Δ耕作

Δ养猪

星冈公早年失学,深以没有文化为耻,因而十分注重子孙的学业。尽量让子孙拜名士为师。
星冈公声若洪钟,见过的人都怕他,然而他为人温和、宽厚、善良、仁爱,乡里邻居亲朋有喜则贺,有丧则吊,有疾则慰。邻里争讼,他出面调停。至于修桥造路、恤孤助贫等善事,他都尽力去做。
曾国藩父亲竹亭公侍亲至孝,柔而能忍。曾国藩祖母和母亲,都善于理家,雍容和穆,宽厚大度,敬事公婆,惠及上下。曾国藩幼承庭训,尤其星冈公,对他影响最大,后来被他尊为家训的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诀也出自祖父之口。

Δ侍亲至孝

Δ敬事公婆

曾国藩一生,事功、学问名噪天下,其中,齐家之道尤为后人推崇。
曾国藩崇尚耕读持家,要求子弟立足农耕,半耕半读,他在侄儿纪瑞得取县案首时说:“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他把勤于农事看作是家业兴旺的标志,他说:“乡间早起之家,蔬菜茂盛之家,类多兴旺;宴起无蔬之家,类多衰弱。”他在《致澄弟季弟》的家书中说:“家中养鱼、养猪、种竹、种蔬四事,皆不可忽。” “家事如馆内之书、园里之蔬、塘中之鱼、栏内之猪,四者皆一家生趣,余时时挂心。

Δ“耕读传家”匾额

Δ“耕读传家”门匾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一个封疆大吏,在指点家人勤于田野农事之时不仅不厌其烦,且细致入微,他在给澄弟的家书中说:“家中下手台上竹与柞树太密,闻不甚肯长,诸弟雇人大为删减。柞树可全行删去,或酌留二三株,……竹则存其大者,芟其小者,两竹之间,总须留空隙一二尺,以为生笋之地,望弟斟酌行之”。他在与太平军作战期间,曾写信给儿子纪泽,大谈开辟菜园之法,他说:“吾现在营课勇夫种菜,每块土约三丈长,五尺宽,窄者四尺余宽,务使芸草及摘蔬之时,人足行两边沟内,不践菜土之内,沟宽一尺六寸,足容便桶。…”

Δ曾国藩说,柞树太密,要雇人删减

Δ曾国藩说,两竹之间须留空隙,作为生

Δ曾国藩说,沟宽要留一尺六寸,可以容粪桶通过。

曾国藩十分担心兄弟及下辈骄奢,时时加以提醒,警钟长鸣。他说:“家败离不得奢字,人败离不得逸字,讨人嫌离不得骄字。” 他在给儿子曾纪鸿的家书上写道:“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官之家,由俭之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无论大家小家,士农工商,勤苦俭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

Δ曾国藩名言

Δ曾国藩语录

曾国藩非常忌讳家人享用太过炫耀,对于家人坐轿,他非常反对,他对在家弟弟说,远行坐篾结轿可以,坐四抬大轿不行,四抬大轿弟弟“只可偶一坐之”,而下辈断然不可,他还告诫,坐呢轿四抬不能进到城里。

Δ下辈坐四抬大轿断然不可

Δ可坐这种竹轿

曾国藩身居高位,仍然规定家中妇女纺纱织麻,即使他的夫人、媳妇住在总督署内时,也要织麻纺纱,做针线女红。儿子纪泽成婚前,他说:“新妇初来,宜教之入厨作羹,勤于纺织,不宜因富贵子女不事操作。大、二、三之诸女,已能做大鞋否?三姑一嫂每年做鞋一双寄余”。他还要求女儿学洗衣,学煮菜烧茶。

Δ《古今贤女绣像》

Δ织布

Δ曾国藩要检查女儿媳妇会不会针线活

晚清时期,官场非常腐败,象曾国藩这样的朝廷大员,要想贪点钱财,轻而易举。但是,他始终做到不贪、不妄取。而且他非常反对把余钱遗留给子孙,反对将俸禄用来购田置房,他以做官发财为耻。他说:“予自三十岁以来,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宦)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神明鉴临,予不食言。” 他甚至严厉地告诫他的澄弟,“切莫玉成黄金堂买田起屋,弟若听我,我便感激尔;弟若不听我,我便恨尔。” 他的俸禄,除了孝敬上辈人外,全部用来周济亲戚族党中贫穷的人。

Δ八本堂

曾国藩常拿祖父星冈公为邻里排忧解难的故事教育诸弟和下辈。他引用别人的话说:“有钱有酒款远亲,火烧盗抢喊四邻” 告诫儿子曾纪泽说,对待近邻“酒饭宜松,礼貌宜恭”。为了造福乡里,他还曾试行过“社仓”之法,即动员富户捐谷,青黄不接时借贷给饥民,到秋后,丰年收点息谷,遇到大歉收的凶年,不收息谷。

Δ试行“社仓”造福乡里

曾国藩不仅对家人严于管教,处处关照,时时提醒。而且他也严于克己,自奉寒素,过着清淡的日子。他布衣粗食,每餐一荤,非客至不增一荤,因此,当时人们戏称他为“一品宰相”,“一品”者,“一荤”也。
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巡视扬州时,盐商特设盛宴,山珍海味,满桌佳肴。曾国藩仅就面前所陈数荤,稍食而己,而后他对人说,一食千金,吾心不忍食,且不忍睹。
曾国藩秉性节俭,不穿好的衣料,30岁那年,曾制天青缎马褂一领,但在家时只是遇到喜庆日子或过新年才拿出来穿,其衣藏之30年,犹如新衣。

Δ马褂

曾国藩的小女儿崇德老人曾纪芬回忆说:在江南总督府时,有一次,李鸿章请她们母女吃饭,两个姐妹仅一条绸裤,相争乃至于哭泣,曾国藩闻之安慰道,明年若继续任总督,必为尔添制绸裤一条。当时崇德老人年幼,一闻此言,破涕为笑。
曾国藩对儿女婚嫁也有规定,嫁女压箱银为二百两,同治五年,他的第四个女儿出嫁,欧阳夫人仍然遵循这个规矩,连他的三弟曾国荃也不敢相信,说:“乌有其事”,打开箱子一看,果真如此,不禁“再三嗟叹”,以为实难敷用,因更赠四百金。
曾国藩到了晚年,依然认真讲求俭、约。曾有人为他打造了一把银壶,让他炖补料,花了八两多银,他深为愧悔,写道:“今小民皆食草根,官员亦多穷困,而吾居高位,骄奢若此,且盗廉俭之虚名,惭愧何地!以后当于此等处痛下针砭。”的确,象曾国藩这样职高权重的清廉官员,不仅在腐败成风的晚清官场,而且在整个中国历史,也属凤毛麟角。

Δ银壶

瞻谒曾国藩故居是我多年的愿望,曾国藩故居是这次潇湘之行我最神往的地方。
10月18日,我们一行五人乘坐曾总座驾先去南岳衡山,遗憾的是,碰上了雨天,气温骤降,山上雨急雾浓,五米外看不清人,我们只好悻悻下山,前往双峰县的曾国藩故居。

Δ浓雾中的衡山南天门

Δ浓雾中的衡山寿星殿

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建于同治四年(1865),1864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被同治皇帝诏封为“一等毅勇侯”,加封太子太保衔。清朝的礼制,汉人生不封公,死不封王,所以,侯已是汉人的最高级别了。清朝官制不设宰相,大学士就相当于清以前的宰相,曾国藩是武英殿、体仁阁大学士,是汉人中的首席大学士,故富厚堂又称“宰相府”或“毅勇侯第”。

Δ“曾国藩故里”牌坊

富厚堂坐落在双峰县东部的荷叶镇富托村,四周小山环绕,绵亘蜿蜒。故居背靠鳌鱼山,前有半月塘。屋前坦荡,视野开阔。故居呈矩形,为砖木结构,回廊式风格,青砖黛瓦,山字脊墙。没有画栋雕梁,也不富丽豪华。但给人的整体感觉是大气、庄严、整齐、对称。气派但不奢华,简朴却又宏伟。

Δ曾国藩故居富厚堂远眺

Δ半月塘与荷花池

Δ富厚堂模型

Δ富厚堂和门前的半月塘

四周小山环绕

Δ半月塘

Δ门前石板路

Δ半月台(束庆奎摄)

Δ“帅”旗

故居大门不大,上悬曾纪泽所书的“毅勇侯第”匾额,大门两旁倒坐房放置农具、家什及车马轿,两厢为下人住处。庭院开阔,中间甬道,直通厅房。厅房前后两进,中厅门上“富厚堂”匾额为曾国藩所书。厅房两侧建有三层的藏书楼,这是富厚堂的精华所在。主楼之外还有思云馆、鸟鹤楼、棋亭等建筑。屋后围墙防护,后山古木参天。

Δ不大的大门

Δ大门上方悬曾纪泽所书的“毅勇侯第”匾额

Δ倒坐房

Δ宽阔的三路石板甬道通往“富厚堂”

Δ富厚堂

“富厚堂”为曾国藩题写,对联“精芬世守,盛德日新”为曾纪泽所书

Δ庭院

Δ庭院

Δ富厚堂一角

Δ堂前走廊

Δ神龛、神椟(束庆奎摄)

Δ曾国藩手书的“肃雍和鸣” 匾额

Δ“勋高柱石”为曾国藩60大寿时同治皇帝亲笔御书的匾额

Δ客厅(墙上“三杰图”中:曾国藩,左:曾国荃,右:曾纪泽)

Δ天井(具有通风、采光、排水等功能)

Δ思云馆(先于富厚堂8年,曾国藩为丁忧守孝而建)

Δ曾国藩卧室

Δ屋后鸟鹤楼

从富厚堂出来,已近五时,我们决定于五点半下班前赶去白玉堂。
白玉堂位于荷叶镇大坪村,距富厚堂8公里,嘉庆十六年(1811)
曾国藩在这里诞生。只是如今的白玉堂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经过多次改建,仍旧保持原貌的只剩下左槽门和左横屋,还有曾国藩父亲曾麟书所书的“芳迈群研” 四个大字。

Δ白玉堂门台

Δ正门(束庆奎摄)

Δ白玉堂前院

白玉堂所处的山形地貌,与富厚堂十分相似,都是四周环山,中间平坦。不少堪舆师来这里考察过风水,说是白玉堂建在高嵋山(刀面山)下,左青龙,右白虎。左边官帽山,右边印子山。故出了曾国藩、曾国荃两个大人物。

Δ大坪村白杨坪曾国藩故居白玉堂

Δ白玉堂鸟瞰

Δ白玉堂鸟瞰

Δ白玉堂侧面外观

由于时间匆促,未能尽览二堂之风光,细品二堂之精华,而且,尚有黄金堂、万年堂、大夫第、有恒堂等曾家故居未能涉足,留下些小遗憾。
诚如曾纪泽所书“清芬世守,盛德日新”的富厚堂门联,曾国藩后人谨守家训,传承家风,两百多年来,自曾国藩以下八代人中无一“败家子”,曾氏家族至今绵延至第八代孙,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其中取得博士、硕士和获得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称的多达百余人,构成了一个名声远播的华夏望族。
作者:温州大学 曾平汪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2-24 17:55 , Processed in 0.010608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