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轼真迹回归祖国 七幅真迹再现东坡神采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6 20:07:0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苏轼真迹回归祖国 七幅真迹再现东坡神采

2018年12月05日 06:06:00
来源:诗词世界

11月26日,在佳士得拍卖行,
流离海外80余年,
被认定为苏东坡真迹的《枯木竹石图》
4.636亿港币(含佣金)成交,
佳士得方面回应,
买家来自大中华区的机构收藏。
这意味着,
流离海外80余年的苏东坡真迹回到祖国。

《木石图》
在我们印象中,苏轼是一个诗人、词作家,
其实,苏轼还是一个书法家。
他和宋代诗人
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除了《枯木图》,
苏轼还有其它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鉴下。

苏轼《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卷(局部)  

此卷是苏轼白书的《洞庭春色赋》和《中山松醪峨》。“洞庭春色”和“中山松醪”均为酒名。
作者藉此抒发他因仕途坎坷而郁结在心中的不平:“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文章豪放畅达,想象丰富:书法沉雄劲健,一气呵成,珠联璧合,堪称双绝。

苏轼行书答谢民师论文帖卷

《答谢民师论文帖》是苏轼于北宋元符三年(1100)冬十二月所书,即他去世前一年。时年五月,苏轼由儋州内调,九月过广州,谢民师以诗文求教,二人相处甚洽。此帖是苏轼离开广州后写给谢民师的第二封信。信中,苏轼答复了谢民师关于写作上提出的问题,还表述了自己对文章写作的一些见解。

苏轼《前赤壁赋》  

苏轼为友人傅尧俞(1024-1091)书此卷,自识「去岁作此赋」,故为元丰六年(1083)所书,时年四十八岁。卷前破损,缺三十六字,文征明(亦有文彭代笔说)补书。
苏轼早年学习“兰亭”(黄庭坚语)与“二王”(苏过语),于此中仍可发现相关的笔法与结构,这些在《北游帖》中更为明显。
全作的厚重宽博,与颜真卿相关,而少数字更可见明显之影响,正如其子苏过云:“少年喜二王书,晚乃喜颜平原,故时有二家风气。”

苏轼《寒食帖》

元丰二年(1079)苏轼被诬以诗讽时政(即乌台诗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次年二月抵任所,筑室于「东坡」。从诗中可知〈黄州寒食诗〉作于1082年,故此书迹应书于诗成之后。
诗文叙述黄州生活的艰苦及悲凉的心境。用笔或清俊劲爽,或沉着顿挫,字体由小渐大,由细渐粗,有一种徐起渐快,突然终止的节奏,将观者带进高潮迭起的书写过程,完美地融合诗与书的境界。苏轼曾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又说:「天真烂漫是吾师。」实为此卷的写照。

苏轼《次辩才韵诗》  

苏轼《次辩才韵诗》全图

辩才是苏轼任杭州知州时认识的朋友,某日苏轼拜访完辩才(1011-1091)后,辩才送东坡出寺。两人谈兴犹浓, 不知不觉过了寺前的归隐桥,来到风篁岭。虽然破坏了辩才退隐龙井的规矩, 辩才却笑以杜诗道:「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为了纪念此次忘情相送,于岭上建亭,名为「过溪亭」,又称「二老亭」。 苏东坡为此赋诗,以东晋陶渊明访友的故事比拟两人的友谊。
苏轼此书用笔坚实沉着,笔致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他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强调率真的个性。

苏轼《书尺牍》

此札点画醇厚,笔锋变化自然,姿态随意,一派天真。推测书于黄州谪贬时期,苏轼托人送东西给好友陈季常,同时感谢先前所馈赠之覆盆子,让他十分感动。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载服食者可以不夜尿,故能覆其溺器,于是称覆盆子,也有认为与果实外型像翻覆之盆有关。
苏轼果然是一个全才,
书法也这么好。
诗词君对东坡先生的崇拜
又加深了好多层!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4-11-11 05:41 , Processed in 0.010290 second(s), 1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