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养老服务网
搜索
查看: 6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哪位中共虎将打得张学良与杨虎城对“剿共”心灰意冷 [复制链接]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3-2 08:21: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哪位中共虎将打得张学良与杨虎城对“剿共”心灰意冷                                                       

2019-03-02 07:45                                                   

                  

在西安事变中,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那就是原东北军团长高福源。根据记载,他本是张学良的亲信,是在和红军作战中被俘而进入陕北根据地的,在那里他接受了东北军应该和红军联合,枪口一致对外,共同抗日的主张,并主动返回西安冒死说服张学良。高福源的努力,为促进张学良接近红军,并最终发动西安事变,起到了重大作用。

高福源是一名优秀的军官,经历也很有意思,高福源是辽宁营口人,早年却到北京上学,是汇文中学的学生,毕业后考入辅仁大学。考虑到辅仁大学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萨和他还能攀上校友。不过他家世代行武,所以大学没有上完就转入东北讲武堂学习,自己开始军人生涯。他是讲武堂的优等生,深受张学良的器重,被选送日本士官学校学习(一说没有赴日,而是在东北陆军高等军事研究班第三期学习)。此后,一直在张学良最亲信的边防军第七旅任职。这个旅是张学良父子的警卫旅,九一八事变时候在北大营的就是这个旅。高军事素质高,作战勇猛有章法,是张学良身边一头地地道道的“猛虎”。

那么,这头猛虎怎么成了红军的俘虏呢?

因为这头猛虎在榆林桥碰上了克星,那就是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

西安事变,对于两位领衔的将军——国民革命军副总司令张学良上将和第十七路军总指挥杨虎城上将的举动总是带着一个前提的,那就是“在对‘剿共’失望,心灰意冷之时”。其实这句话有点儿让人感觉奇怪,因为张学良手下,有当时全国仅次于蒋介石嫡系的全国第二大军事集团——东北军。兵力二十多万而且装备精良,飞机大炮一应俱全。杨虎城的兵力虽然较少,却是地地道道的“土著”,他善于守城,有坚守西安八个月的辉煌战绩。陕北是他自己的地盘,所谓强龙不压地头蛇,杨上将为了自己的地盘也会出力死战。短时间内就让这样的两位将军“失望,心灰意冷”那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然而把这两位国军上将打得心灰意冷的人,正是徐海东。西安事变之后,杨虎城曾和共产党代表南汉宸半开玩笑地说——“可惜你们把我的部队都消灭了……”

这可不是夸张。杨虎城部下,原有两师三旅,孙蔚如和冯钦哉两位师长和红军交了两次手就觉得事情不对,苦劝杨虎城不听后开始敷衍了事,无论如何不愿意再打。倔强的杨虎城出动自己身边的三个警卫旅和红军交手,结果一打起来三个旅长死了两个伤了一个,全军覆没。其中第三旅旅长张汉民还是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居然也在被俘后砍了脑袋。这种生冷不忌混不吝的打法让以陕西冷娃自居的杨虎城也倒吸一口冷气,不敢再玩了。正因为如此他对张学良到西北才没什么意见——饿是玩不转了,换刀如换手,看小六子的吧。

张学良比杨虎城本钱大,到陕北的时候也准备好好打几仗的,第一是要用战绩立威,告诉委员长东北军能打仗,不是吃素的。第二是打垮红军也可以吓住周围各路军阀,为东北军控制西北地盘。无奈少帅这人豪爽,仗义,英俊,什么都好,就是打仗的本事实在不好说。结果两个月里三战三败,损失了两个主力师打残两个。有人说蒋介石不肯给少帅打没了的部队恢复番号是排斥异己,不过换了谁瞧见这种一送一个师的主儿能瞧得起呢?打仗不顺,又没补充,灰头土脸的少帅,也不干了。

确切地说,打怕张杨,除了最后直罗镇一战是和中央红军会师以后的事情,全都是由徐海东的红十五军团一手完成。

所谓红十五军团,下辖三个军,气势不小,其实每个军不过数千人,总兵力不过一万多人,其中主力是刚长征到达陕北的徐海东嫡系红25军。张杨两部和周围军阀兵力加起来至少四十万,面对他们的围剿,连熟悉当地情况的刘志丹也主张避实击虚,到三边地区欺负土地主井岳秀去,但徐海东不同意。

刘志丹考虑的是生存,徐海东考虑的是称霸,重点不一样。一打杨虎城,二打张学良,徐海东打了两个上将,放眼西北,还真没有谁比这两位更强横的了。

榆林桥之战,就是在陕北打昏张学良的三战中之第二战。当时,高福源已经担任东北军107师619团团长,带619团3个营,620团一个营守卫陕北重镇甘泉城外的要点榆林桥。徐海东10月1日在劳山歼灭了东北军110师以后发了横财,装备大为改善。这个时候,他发现东北军把高福源这个团居然前进到了榆林桥并开始构筑工事,注意到榆林桥周围没有呼应部队,徐海东当即决定拿下此处,吃掉高福源。

高福源团长在东北军中号称能战,部队也确实装备精良。高所在的107师,实际上就是张学良的警卫旅-第七旅。这个团下面有直属的迫击炮连,重机枪连,每个步兵连有轻机枪十挺,比徐海东最精锐的红25军还好。高福源曾经在鄂豫皖和红25军交过手,当时徐海东部正在向陕北长征。而且,高福源的确是个会打仗的,看他的防御工事,榆林桥的防守堪称滴水不漏。

榆林桥位于甘泉以南四十公里的公路旁,是个不大的村镇,北靠山丘,南面洛水,公路就从洛水旁通过。这个地方只有南面地势开阔,易于进攻部队展开,也是高福源重点设防的地段。高福源是个勤勉的军官,深知“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的道理。他预先考察过榆林桥的地形,是带着建筑材料出发的,准备充分。 10月20日进占榆林桥,619团立刻开始争分夺秒修工事,几天时间已经初具规模。高的防御部署北面依托山岭,南面沿公路布防,挖掘壕沟,在壕沟上设置吊桥,并沿着壕沟构筑了一个大堡垒和一连串小碉堡,迫击炮和重机枪立即进驻,形成对前方的严密防御。高把步兵主力控制在榆林桥内南侧,进可以支援碉堡防线,退可以坚守村子——榆林桥南侧有一道简陋的寨墙,如果有时间高福源肯定会把这道寨墙变成第二道防线。

不过高福源思虑也很周密,他也想到自己刚到这里,防御设施还是比较粗糙的,如果自己遭到红军的集中兵力攻击只怕无法坚守。为此,他在仅有的几天里,还抽出了兵力在榆林桥背后的山上修了防御工事,并派一排步兵驻守。这样万一榆林桥守不住,自己可以弃村上山,凭借山上的工事死守一段。鄜县离榆林桥不过四十里,守鄜县的107师师长刘翰东。高进驻榆林桥之后特意派刘的亲信参谋那钟芳对师长面陈此处的情况,希望在危急的时候刘能够前来增援。

有了这样一个固若金汤的阵势,高福源还是不很放心,依然每天严厉督促部下加强警戒,大修工事,责任心很强。但他不知道,这个阵势一摆出来,对面徐海东就已经看出了它的破绽。

10月25日拂晓,大雾,619团的哨兵在黑夜中忽然发现大量红军正在悄然接近,两军随即在外围阵地爆发激战,榆林桥之战打响了。

按照东北军后来突围逃到鄜县的残兵回忆,当时红军“多得很,暗夜虽看不真切,但听到满山遍野都是红军的声音,其中还有很多手持大刀,长矛的老百姓”。这个说法是不是真的呢?会不会是被打蒙了的东北军士兵在“夸大匪势”?

从后来各方记载的情况来看,这个东北军这还真不是胡说。当时陕北红军原有26,27两个军,徐海东部25军到达后,三个军合编为红15军团,25军改编为75师,26军改编为78师,27军改编为81师,每个师辖两个团。这三个师都参加了榆林桥战斗,而且从战斗情况看,三个师都出动了主力,比如徐海东嫡系的75师(即原红25军),两个团的番号都出现在了战场上,而且损失很大。

从这个角度来说,高福源是拿一个加强团硬顶红军的三个师,在遭到奇袭的情况下还扛了差不多一天,称为东北军中的猛虎也不算夸张了。

徐海东能在兵力只有不到敌军十分之一的情况下集中几倍于榆林桥守军的部队强攻高福源,也算是有能耐和胆识的。

徐海东准确地判断出高福源必然以榆林桥以南,面对公路的正面为主要警戒方向,阵地前面还有一条洛河作为屏障,易守难攻。针对这种情况,他下令主攻的 75师223团,78师分别从东西两面沿着洛河向榆林桥南侧东北军阵地发动奇袭。75师225团作预备队。

徐海东的战术十分“毒辣”——东北军注意力对着南面,而红军沿着洛河而来,正打在东北军阵地的侧面,且不说如果运气好可以打成偷袭,就算硬拼,洛河也已经成为两军的“共险”,这样打起来高福源前面的碉堡能挡住后面的射线,侧着身子作战的东北军要多别扭有多别扭。

更主要的好处是两个师一个从东向西,一个从西向东,地理的阻隔和通讯的落后很容易造成双方进攻时间的不统一。这本来不是好事情,但假如高福源因为先打响的一侧形势危急,抽调另一侧部队去增援,而这时候削弱了的一翼突然遭到另一个师红军的突袭,后果如何可想而知。

力分则弱?那是兵力不足的时候,现在徐军团长可是三个师打人家一个团,人多好办事儿,就是分成几路打,任何一路打好了都能把高老虎灭个过儿的。

然而,红军攻打榆林桥的战斗,最初并不顺利。

就在一天前,高福源刚送走了讲武堂的老同学,来榆林桥视察的107师代参谋长李树桂,两人临别的时候高似乎已经有了大战在即的预感,对李说:“就我这一个团,够呛啊,听天由命吧,但愿不要白白牺牲在这里。”

高福源的确不甘心真战死在这里,他是东北军中少数敢不把日军战术水平放在眼里的人物之一,这个终生东北口音极重的年轻军官,一直有着率军打回老家的深切期待,这也是他后来积极参与西安事变和促成红军与东北军合作的重要原因。遗憾的是,阴差阳错之间,他的这个愿望,终于未能在现实中实现。

有了这个觉悟,又赶上大雾,高福源的警惕提得比天还高,阵地前又是流动哨又是潜伏哨。结果,两路红军相继被提前发现,偷袭不成只能展开强攻。

更要命的是高福源到底深通兵法,面对危险他并没有把部队都龟缩回寨内死守,反而在前一天晚上把配属给他的621团2营派了出来,开到洛河对岸建立警戒阵地,这个营战斗力不强,没有重武器也不是高的基本部队,打光了无关大局,却把自己防线的纵深拓宽了。

这一手果然很有作用,从西向东攻打榆林桥的78师,由于地形的限制不得不首先和671团2营交火。没有坚固工事的情况下一个师打一个营,结果可想而知。等打完这个营再攻榆林桥,619团为主的守军已经暂时击退了223团从东方的第一次进攻严阵以待,只听一声哨子响,冰雹一样的迫击炮弹和机枪子弹便凶猛地砍进了红军冲锋的队列。

高福源所部的火力到底有多猛?根据战后统计,榆林桥之战,徐海东缴获的迫击炮共八门,重机枪16挺,轻机枪一百余挺。高福源把这些武器大部分部署在了南面的阵地上,由此可以想象78师面对的的火力多么强烈。

78师被迫后退,在洛河对岸建立前进阵地与619团对射。但是,由于15军团将大部分重武器都集中给了75师(在红军中轻机枪就算重武器),78师凭借低劣的装备根本压不住守军的火力。

多年以后,原78师出身的一名老将军在回忆中这样写道:“强攻榆林桥,虽取得胜利,但付出很大代价,特别是78师,布置在洛河对岸,伤亡大,战功微”。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手机版|辽宁养老服务网 ( 辽ICP备17016859号 )  

GMT+8, 2025-8-29 17:10 , Processed in 0.009052 second(s), 1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2

© 2001-2011 Comsenz Inc.

回顶部